残缺也很美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i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记得小学时的一个寒假,自然课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观察每天的月亮并把它画下来。可我们没有系统学过美术,画得不够好怎么办?老师说没关系,只要能看出形状变化,画出基本轮廓就行了。乡下的冬天寂静清寒,我每天晚上都会搬一把小板凳坐在外婆家的回廊里抬头观察月亮,然后仔细地画下来。农历初三初四的时候,西边的天空升起了如同银钩般的月亮。到了初七初八,它长胖了,变成了半圆。而到了农历十五的时候,它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盘。十五过后,月亮又会慢慢变瘦。
  后来我们都交上了让老师满意的答卷。老师问我们喜欢什么样的月亮,有人喜欢满月,因为它亮度很大,地上的事物都被照得亮堂堂的,而我喜欢弦月,因为它更加秀美,维持的时间也更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就好比这月亮,总是圆满的时候少,残缺的时候多。我们期待着圆满,但是也要接纳残缺。
  因为残缺也很美。
  曾看过一部关于翡翠的纪录片,讲的是一个翡翠雕刻师,他非常具有看石头的眼光。完美无缺的石头其实很少,大部分石头不是这里有杂点,就是那里有纹裂,所以完美的石头价格极其昂贵。虽然雕刻师看石头很准,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之前他花高价买回一块原石,透光是一片碧绿色。这种能看出来的绿开价自然很高,忍痛买回来,切开第一刀,发现切面上布满雪花点,用行家话来说是“棉”。人人都道他吃了个哑巴亏,这样的料子做出的成品连原石成本都收不回,更何况日以继夜雕刻的手工费?他不眠不休琢磨了很久,终于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幅渔夫的风雪夜归人图。翡翠上细密的白色棉点恰好成就了大雪纷飞的真实景象。等他把这个雕件完成的时候,他完成的已经不只是一件雕刻,更是一件艺术品。最终这块翡翠被以数千倍于原石的价格卖了出去。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残缺未必不是美。残缺有时候恰恰是成功的关键。当然,前提是我们要正确地对待残缺,很好地发挥它的特长。这点不只适用于死物,于人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人类,有黑白肤色,有高矮胖瘦,相貌也不盡相同。但正是这些差异成就了人生百态。小时候我们不懂得父母之爱,出自本能地索取。等到成年以后,体味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才知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无私,才懂得用更好的成绩和更多的孝去回报父母,弥补年轻时不懂事的遗憾。如果一个人身上的残缺曾经被一个温暖的怀抱拥抱过,他就能更好地拥抱这个世界。
  翡翠在形成时由于地质运动而混合的黑杂更加耐品。这些黑杂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或如一线残阳点缀在森林之上,或如逶迤细浪翻卷在沙岸边,或如青荇水草飘摇在碧波中。正是因其残缺才成就了不同的美丽。人的脾气秉性举止谈吐各有不同,正是互相包容取长补短才成就了那么多爱情佳话。换一个角度看,残缺不是真的残缺,它也很美。
其他文献
漫长的假期里适合看书,而什么书最合适呢?我想是能够教你如何细细品味生活情趣的书,在此推荐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这本《生活,是很好玩的》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分为有味、草木和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方面来展现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汪曾祺先生是一位生活家,他观察生活中的琐碎,却能找到独特的角度挖掘其中乐趣,文字间充满孩童视角的天真,又糅杂着生活经验丰
期刊
浮光一瞬,送来了流行文化。词汇在千千万万根网线之中,渐渐凝成新的模样。  网络流行语,改变了我们固有的生活状态。巨大光晕般的新词,在闪烁其“娱”表璀璨的同时,也将传统的文化之习置于潜影。对于网络流行语,我认为:“娱而舍愚”是最佳选择。  “娱”不难理解,它通常追溯于网络新词背后的趣味与时代张力;“愚”作为一种浅质浮光,是新一代娱乐至死的消极观念中,思维幼龄化的体现。我们追求人生的愉悦,需途经“娱”
期刊
中国课堂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年龄越大,课堂发言越少,到了高中、大学,课堂往往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在课堂上活跃发言的孩童渐渐沉默下去,从高中、大学里走出了一群沉闷的人。这究竟是生命成熟之自然现象,还是群体心理之流弊?  我认为,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当在挣脱了自缚的茧之后。  有人把生命看作一种自我独行的过程,不愿主动表达而宁愿“上下而求索”,因而不管在课堂还是在会议上,都不愿展现自己的思
期刊
迄今为止,兰姐带着你们读了小说,读了传记,还读了文论。本期,兰姐想带着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现代诗歌。说起现代诗歌,同学们对哪些作品有印象呢?《致橡树》?《雨巷》?《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学们读的现代诗歌大概一只手就能数齐吧。其实现代诗歌中,除了被选入教材的那些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诗篇值得我们去品味,还有很多大牛级别的诗人值得我们去认识。  这次要给大家推荐一位现代诗人——辛笛。可能有很
期刊
做他学生已是第三个年头,早已摸清让他给我们讲他那过去的事的套路,只要他说道:“你们真是幸福啊,哪像我以前……”同学们便会立马开始起哄,整齐地喊着:“讲,讲,讲……”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我那个时候啊……”故事开始了。  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上头有四个哥哥。母亲本是想生个女儿的,谁知生出的还是男孩。“穷”是他讲起往事时最常提起的字眼。家里人口多,父亲在他还上小学时就过世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只剩下带病的母
期刊
“红死病”蹂躏这个国度已有多时。从不曾有过如此致命或如此可怕的瘟疫。鲜血是其象征,是其标志——血之殷红与血之恐怖。有剧烈的疼痛,有突发的头晕,接着便是随毛孔大量出血而来的死亡。患者身上,而尤其是脸上,一旦出现红斑,那便是隔离其亲友之救护和同情的禁令。这种瘟疫从感染、发病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前后也就半个小时。  但普洛斯佩罗亲王快活,无畏,而且精明。眼见其疆域内的人口锐减一半,他便从宫中召集了一千名健
期刊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明代晚期文学家,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自幼发愤读书,有“七录七焚”的佳话,他的书室因此名为“七录斋”。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应社、复社,以文会友,评议时政,反对阉党,影响巨大,声震朝野。文学方面,主张复古,“务为有用”。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著有《七录斋集》,编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原文  五人墓碑记①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
期刊
有時,回避并非胆怯,而是轻蔑。
期刊
缺,篆书作“缺”,《说文解字》说:“缺,器破也。从缶,決省声。”左边是“缶”,《说文解字》中说是“瓦器,所以盛酒浆”,这篆体的“缶”完全是瓦器的象形;右边是“決省声”,即是省略了“水”的“決”作声旁。这显然是个形声字,但其实也是会意字。想想吧,瓦器本来盛有酒,一旦破而有缺,就會决流而出。也由此可见,《说文解字》说缺是“器破也”,不是说瓦器完全破碎,而是说瓦器因破损而有了缺口。  想到苏东坡的词:“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是近年全国I卷实用类文本常考查的文本类型,相较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它的逻辑性较弱,呈现形式较为丰富,内容上关涉特定事件、事物等,基本是对其的全方位陈述和探究。而在现实生活中,其也被广泛运用,我们所说的“碎片化阅读”材料很多时候就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呈现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关系密切,实用性都很强。本文以高考真题为例,探究其解题路径和应考策略,提升学生的信息梳理、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