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上唐突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郁达(以下简称“管”):你在纸上乱涂乱画,你是把它作为架上绘画创作的准备阶段,还是就一个草稿?
  唐志冈(以下简称“唐”):严格地讲是草图,就是做色彩稿,或者说是一种方案,差不多就是做一些步骤。结果画着画着就发现,这些稿子本身就很好看,于是就一直想做一个纸上的展览。我在90年代就画了大量丙烯的纸上作品,后来就一直画水粉,一直用水粉的方式在表达,也想做一个这种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油画创作的意识流动性更强。我一直想追求“烂画”的那种模式,那种可能性更大。所谓“烂画”对我来说就是草图,就是手稿,这种东西里面的信息量会非常大,我一直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一到油画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管:就是说你开头讲的,你最初在纸上乱涂乱画,还是为了油画,为正式创作做准备?但在这个做准备的过程中,慢慢地意识到这一部分东西其实更立体、更丰富地呈现出另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你一直想追求的那种不完整的东西、生动的东西。但是,当你建构起一个东西再去破坏,和一个一开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破坏的建构的过程,这两个思路是不一样的。
  唐:是的。
  管:所以你一直想把那一部分独立出来,不把它看作是创作的附庸和手稿,而是一个独立的创作。
  唐:我觉得大部分的画家,真正好看的,都不是正式作品,比如说培根,手稿很好看,那些草图或者是未完成品很好看,还有弗洛伊德,那些很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一个角落,是画家流露出来的真正的信息。因为画家真正拿出来的作品是一种公共性认同,或者一种时代的普遍的一种同质。
  管:可能包含着市场、经纪人和画廊的公共性认同,甚至是面对策展人、评论家的一种诉求。
  唐:对,多种因素,画家他自身还有他自己的一个形象,他要不停地去塑造一个公共形象,他要塑造自己的公其形象,还要有意识地去做。
  管:这么多年,你自己塑造或者是被塑造的公共形象是怎样的?
  唐: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动。其实从我个人角度,我自己认为的还不是那些儿童形象,儿意形象也好,萝卜白菜也好,最重要的还是生动——生动是我的绘画当中很重要的东西。
  管:想象力和创作力不是空洞的,它必须要落实,对一个画家来讲,他必须是要落实到你的手感和肌肉的记忆里面。打比方讲,弗洛伊德画了三十年,这三十年他积累了什么东西?他的具体的所要传递的信息,在画里面,已经是一种肌肉的记忆了,它凝固了。
  唐:手感一方面和传统有关系,另外与工具也有关系,每一次大的变化、变革都和工具有很大的关系,毛笔它也在进步,包括执笔的方法也在不停地演变,那么这个油画的工具也在发生变化,油画本身材料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每一个时代的画家,他应该和这个时代的对工具的认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有关系,比如我这批绘画里面,很大程度不是用笔画的哦。
  管:你是用什么画的?
  唐:是用勺子画的,所以不是简单的用笔。
  管:你除了用勺子,还用什么?
  唐:笔和勺子配合,工具的探索和尝试带来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或者是新的图像的产生——这个东西是要讨论的,你不讨论这个事情,就难以革新。手和工具的关系,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管:实际上你并不在乎你画什么,而是说你拿起那个笔,或者拿起勺子的瞬间,你进入到与材料融合的一种状态。我看你后边的那几幅画,当然还是有图式,但基本上是碎片式的,是去中心的,有点像涂鸦,像墙体涂鸦。
  唐:我就是想去掉了很多程式化的东西。本真的东西跟个体经验有关系,随意画的东西更能呈现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包括经历。程式化的东西就很难看出个人的信息。
  管:在今天的当代艺术界,大家很忌讳谈论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在谈论观念,谈思想,谈创造力和想象力。因为长期以来,讨论技术问题、技法问题、材料工具问题,会被认为是学院主义的一种教条,而当代艺术是要反这些东西的。但实际上,我觉得现在当代艺术最大的问题就是图像泛滥和观念泛滥,而且观念都是一些奠名其妙的是非,实际上就是好多人根本就不会画,没有能力了,丧失了这种能力了。
  唐:现当代艺术家们用了很多高科技的工具,其实跟我今天用一个勺子的概念是一样的,这个东西不要对立起来。霍克尼用ipad画画,这其实也是一个工具的问题,只不过,我不愿意用ipad,不愿意用多媒体的技术,只是想还在这个绘画上坚守而已,还是对画布有兴趣。我相信这些现当代艺术家们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在不同的层面,实际上还是一样的,都是用工具,都是在解决工具问题。
  管:“绘画已经死亡”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绘画至今还是没有死亡,是因为有很多艺术家还是钟情于纸笔。
  唐:换一种说法,繪画没有死,其实是换了一种载体和初心,只是表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其他文献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探讨雕塑问题本身,似乎存在着某种互为抵牾的微妙关系。这种微妙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雕塑人们目前还是存在巷一定的习见——既有对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雕塑”概念里“雕”与“塑”含义的基本理解与释读,也包括“雕塑”一词本身带给人们或传统或学院的印象;二是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中“雕塑”却已然呈现出被解构之趋向,“雕塑”今天正受到各种新兴艺术材料、技术乃至观念的诸多影响,其目前的发展态势,
期刊
“东方如在”是第三届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的特别展。为了更有力地回应“艺术·家书”这一主题,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比利时双年展策展人乔·本泽康为策展人,来自中国、法国、德国、英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等国的十三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带来了五十余件作品。这些艺术家中有国际重要的艺术家,像安尼施卡普尔、丹尼尔·布伦、尼奥·劳赫和蒂姆·艾特尔以及目前在国际享有盛名的中青年艺术家,同时也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期刊
近况不佳的摩托罗拉不断用具有创新元素的产品来吸引众的眼球.
期刊
2017年12月8日,“TOP20·201 7中国当代摄影新銳展”在杭州浙江美术馆开幕。“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自2011年创办至今已经七年,为具有活力与潜质的摄影艺术家搭建了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管怀寞在开幕发言里对本届新锐展的入选者给予了积极评价:“他们善于从社会景观与文化现实中确立视角与立场,从摄影媒介中挖掘创意,从图像与技术中
期刊
题为“海上延伸”的上海艺术家联合大展于2017年12月26日至2018年5月26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展览其展出160位艺术家三百余件展品,囊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图片、影像、水墨、综合材料、空间构成等艺术全类别。针对上海丰富多彩的艺术状貌,“海上延伸”开放性地梳理了上海当下艺术的八大板块,并依次构成“海上延伸”展的八个篇章:  (一)新海派中国画:具上海文脉、显著接连了原生原创的
期刊
水彩画按分类属西洋画或简称西画,被视为外来画种。水彩画为什么要称为外来画种呢?其实就工具材料性质而言,水彩在中国并非缺少传统血脉,例如,水溶性颜料,用毛笔在纸上作画,这种画和作画方式都有理由称为水彩,所以中国画也是水彩,正如汪亚尘说过的,“我的中国画,当它一种水彩画看也无不可……”陈抱一也认为,渲染色彩的一种水墨画,仍不外是水彩性质。如果说,与西洋水彩有什么区别的话,中国画的毛笔有书画同源的共性,
期刊
在艺术家凯瑟琳·瑞安的观念里,雕塑的关键在于平衡和张力:轻盈而不失重量,狂野而不失克制,天然而不失雕饰。在作品《频率》中,上百只造型奇异的陶瓷鹦鹉聚集在一个大型的卫星接收盘上,这些鹦鹉像是电流一般同时往中间汇聚去,然后又向四周发散开来,尽管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见这些卫星天线的身影,但大部分天线架都已经被淘汰,成为了带有时代印记的过时广播技术产品。这些卫星接收器通过向外发射与加收进行通讯交流,而在
期刊
艺术家在现代大都市行走,就如同卡夫卡的土地测量员K先生,他的尺子就是他的笔,如何找到穿越大都市迷宫的方式,不被其围困,不作茧自缚,这需要一种超凡的技艺,如同庄子的庖丁解牛。  康文峰,也是另一个K先生,从甘肃甘谷出发,到过兰州,从上海来到北京,不断以自己的脚步测度自己的孤独与逃逸的勇气。他的水墨线条似乎就是他自己的神经,他是以自己的神经在感知行走的线路,敏感于此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孤独,从传统到当代,
期刊
春天象征着万象更新、重生与创新。这恐怕也是呈现一组升华自然的艺术作品的最好时机。展览邀请露西亚·西蒙斯(Luzia Simons)和罗发辉两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都以花为主题。鲜花的表织似乎只是视觉的诱惑,但深入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再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的无数个面貌。  出生于巴西、定居于柏林的艺术家露西亚·西蒙斯有着国际化的艺术生涯。她在艺术创作中不懈地探索通过技术创造忠于内心想象、体验和期
期刊
潘曦早年毕业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有着多年旅居国外的生活经历。之前长期使用油画等西画材料,近些年偏爱绢纸等材料,她的绢上作品自成一格,用浓烈的色彩在中国丝上描绘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有着东方水墨画的洒脱随意。不过最近潘曦产生了新的灵感,惯用的女性形象已悄然化身为一片又一片轻柔的羽毛,孕育出“轻Lightness”展。  艺术是雾中敬步的经历。也许存某个幸运的清晨,远处迷群中隐隐现出一角屋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