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用,大作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现代作家、诗人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下简称《闻》)一文自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其中所表现出的闻一多先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嫉恶如仇、英勇无畏的凛然正气与高尚情操激励和感染了无数青年学子。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与作者对文章主题的准确把握和结构的巧妙安排乃至对语言的熟练驾驭都是分不开的。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作者在使用有关材料时,多处是以直接引用的方式来展现。这样,对于闻一多先生崇高形象的刻画,无疑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然而,其中一处材料的引用情况,笔者却以为值得商榷。
  文章第三段,在表现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的治学精神时,文中这样写道:“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其中“漂白了的四壁”语出闻一多《静夜》诗句“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显然,作者在此引用的目的,无非是要让读者了解到闻一多先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如何才能给衰微的民族开出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而环境愈简陋,则先生身上表现出的品质愈高尚,精神愈感人。这样安排材料,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当笔者再次仔细阅读时,却总觉得所引材料所在的整个句子读起来有别扭之感。请看原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笔者拟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对其中引用诗句的情况略作探讨,以陈愚见。
  《新课标考纲》中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其中“连贯”指的是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漂白了的四壁”这一句由偏正短语所构成的诗句,单独来看,意思清楚;而“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作为由两个单句所构成的单重复句中的因果复句,也并不难理解。一般情况下,当句子进行组合时,必须要考虑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一问题,而以上所提到的两组句子的组合情况,也正是在语言的连贯性方面无法让笔者满意。
  在“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个句子中,“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如果看成是一个单重复句的话,显然,从内容上,却看不出“它大开光明之路”和“漂白了的四壁”之间具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所以,对两者的组合情况,也就只能作为一个中间出现停顿的单句来看待。
  那么,在不考虑关联词“因”的情况下,“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的句子结构如何划分呢?按照划分句子结构的一般规则,那么这句话的主语是“它”,谓语是“开”,宾语是“路”和“四壁”,定语是“光明”和“漂白”,状语是“大”,没有补语。图示如下:
  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乍一看去,作为一个双宾语的主谓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当仔细考查它的主干时,就会发现“它开路,四壁”这样的情况。“它开路”尚能理解,可是“它开四壁”则未免有些吓人了。说到底,仍然是逻辑上出了问题。
  既然“开”不能作为“漂白了的四壁”的谓语动词,也就意味着“因它大开光明之路”和“漂白了的四壁”只能作为各自独立的句子来看待。而前面就提到,从复句的角度考查,看不出它们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那么只有退而求其次,从句子形式上来考查它们能否组合在一起。而显然,“它大开光明之路”作为主谓短语,“漂白了的四壁”作为偏正短语,一旦在同一个句子中紧挨在一起,则结构上前后显得并不一致。此种情况,仍旧与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前后文句子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考查情况来看,不得不遗憾地说,《闻》文中对“漂白了的四壁”这一材料的引用情况无疑出现了重大失误。
  这样看来,或者——“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样的句子,会不会是更合适的选择呢?
其他文献
曾经有人问过我,作为一名老师你最幸福的是什么时候,当时我真不知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呀,是什么时候呢?是学生对老师的关心?是学生考了满分?还是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学府?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有所困惑。去年5月份,我所带的班里有名学生,在疆内初中班的考试中数学获得满分,当这一捷报传到我们学校、传到我的耳边时,我当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当时只听到别人对我的赞许声,静下心来我在想,也算我的努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的确引人深思,追根溯源,原因甚多。其中,小语考试内容的片面性与评价方法的单一性,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单纯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这种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也制约了语文教学全面的提高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
期刊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正常语序。如果次序相反,就是主谓变式句。按照句子作用(或说话的目的),句子一般分为四种类型,主谓倒装句也不例外。  1、陈述型。如:  ①不腆敝邑。(《崤之战》)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例①是弦高的言辞,“不富足,我们国家”,平静从容,谦恭之至,弦外之音却是“我们郑国也不是弱小可欺的”。例②的意思是“老百姓说我吝啬是有些道理的”,“宜乎”提前,以
期刊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其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学生厌烦学习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不只学习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还应对文言作品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的情,想象文中的景,领悟文中的道,感受文中的雅。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的认识到内涵的理解的转化。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
期刊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训练技能和亲身体验知识的自我教育过程。语文老师要树立“作业即自学”的观念,才能在语文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公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写读法”语文课堂的“特色”作业设计,其目的就是要逐渐消
期刊
郑振铎先生的《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上,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这篇作品同他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的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作品中,毫不讳饰地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鼓吹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他凭着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并将自己的所感所得真实地奉献给了读者。 
期刊
进入21世纪,电脑已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工具,广泛地影响着学习和生活。对于教师来说,互联网上的资源不仅丰富,而且运用起来方便快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便可以充分地拓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利用网络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
期刊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不可能脱离生活,否则就是无实际生活基础的“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学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将会造成语文教学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因而,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扎根生活,让语文学习焕发出生活的七彩阳光。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  即让学生在语
期刊
传统教学“三宝”——黑板、粉笔、课本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如何做到扬长避短,让语文课堂焕发丰富多彩的活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一切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课堂活起来。在这些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抽象的文学作品通过图片、
期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德国作家歌德曾这样赞美道:“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一个好的题目,能起提示文章、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人没有好眼睛不行,一篇文章没有好题目也不行,富有新意的文题是写好作文的开端。常言道,题好文一半。美的文题使人耳目一新,使读者一见钟情,从某种程度上讲,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