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对辽宁省已经开展国学教育的29所小学进行的调研发现,这些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国学教育,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有一些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工作存在不足之处,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小学顺利开展国学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学教育;传统文化;国学素养;对策
一、引言
国学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沉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目前,教育学界对“国学”内涵界定的基本共识是:“国学”的名称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西学东渐后产生的名称,所谓国学也就是“中学”。从狭义上讲,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以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1]。最普遍的观点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2]。
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3]。国学教育可以理解为以中华传统学术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在国家大力倡导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学教育,小学生不仅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以辽宁省为例。在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下,目前该省的部分小学在开展国学教育上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在此,基于对该省近5年已经开展国学教育的且具有代表性的29所小学(省会城市13所,其他城市16所)的调研,分析目前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程度,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小学国学教育现状
1.小学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所调查的29所小学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国学教育,主要包括课程、活动、校园生活等方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这些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涉及学生和教师两大方面。
(1)学生培养方面
对学生国学素质的培养,调研学校做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三方面。
课程设置。国学课程的设置,对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9所学校中的部分学校已开设国学课程。例如,S市的小学按照教育有关部门的政策要求每周安排一节传统文化课,将国学课程设置为固定课堂教学内容。A市城区的小学不但开设了传统剪纸、国学诵读、书法课堂等课程,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讲授对称内容时以剪纸为教具,直观又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对称。
校园活动。形式丰富的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国学、受教育。29所学校中的部分学校立足自身特色与实际,开展了公开课、班队会、祭祀大典、竞赛、文化剧等国学进校园活动。例如,D市某小学举办了多期乐学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为全校师生讲授国学;A市某小学通过国学活动月的形式,邀请国学教师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国学礼仪教育活动;L市某小学通过举办祭孔大典,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学与传统文化的魅力;F市某小学的学生还参与了国学系列短剧的制作。经典诵读以其实施方便、占用资源少、紧密联系日常学习等优势深受师生的喜欢,也是调研学校中开展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最多的形式,其中部分学校举办过大型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体现国学教育重要性的传承载体。29所学校中的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着国学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T市某小学紧抓“礼”“孝”两大德育核心主题,以阅读《弟子规》、感悟《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三部曲为教育步骤,并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S市某县的学校充分利用黑板報、宣传橱窗、上下楼台阶等地方张贴国学标语和图画。
(2)教师培养方面
对教师国学素质的培养,所调研的29所小学做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培训、教师比赛和教师调研三方面。
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能够使国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2014年以前,S市各小学国学课的任课教师是由语文教师或者班主任来担任的,这些教师的国学课教学水平并不是很高。但从2014年开始,许多学校把国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到教学培训计划之中,少数有条件的学校也开始尝试聘请专门的国学教师。
教师比赛。教师比赛是各学校优秀国学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的有效途径。S市某县以国学教师为对象开展了国学优秀课评选活动。
教师教研。教师教研是教师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辽宁省教师国学教育教研活动主要有主题教学研讨和观摩研讨会两种形式。例如,F市某小学开展以“传承中华经典,渗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研会;S市某县多次召开国学课评审及观摩研讨会。
2.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并未实现校本化,且培养不均衡
在调研的29所小学中,虽然有一些学校开设了国学校本课程(10所,占学校总数的34.48%),但大部分学校(19所,占学校总数的65.52%)没有把国学教育真正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即国学教育还不是一门正式课程。而且,在已经开设国学校本课程的学校中,大部分学校的国学课内容多为经典诵读,选取《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等典籍让学生背诵朗读。由于多数典籍内容略显晦涩,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此外,在开设国学课程的学校中,国学课程主要是在低年级开设,学习经典书籍、民族乐器、象棋等国学内容,而高年级的国学教育更偏向于古诗词背诵等。有的学校在高年级不再开设国学课程。所以,从整体上来看,29所小学的国学教育是不均衡的。 (2)校园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29所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校园活动形式主要是经典诵读,其他形式的活动(如画展、书法展、器樂演奏、朗诵会、国学讲座)偏少。学生参加国学比赛活动的学校只有12所,还不到调研学校总数的一半;参与电视剧拍摄或电视台节目录制的学校更是稀少。
(3)教师国学素养培养不成体系
辽宁省小学的教师国学素养培养模式未成体系,方式单一。多数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且开展教师培训的次数偏少。大部分学校平均一年开展一次教师培训,有的学校甚至几年都没有开展过教师国学素养培训的相关活动。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改善对策
针对辽宁省小学在开展国学教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构建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国学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新课程改革提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各学校有较大的权力建设国学教育校本课程。
(1)制定国学教育课程的目标
国学教育课程总目标可以设定为:把国学教育贯彻到师生学校生活实践中,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校园特色,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国学教育培养身心德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小学生。国学教育课程还应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差异设定阶段性目标。小学低年级国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小学高年级国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设定为: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2)加强国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学课程开发的前提和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国学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不只有《三字经》《百家姓》等“儒家经典”,传统戏剧、中国画、剪纸、中国象棋、古代建筑等都是国学教育的优秀课程资源。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课程开发者要对国学内容取精去糟。要合理编写国学校本课程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坚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以便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
(3)规范国学课程的实施
国学课程的实施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国学课程的实施应当注重协调发展、总体规划,从整体上把握时间安排、教学组织。教师既要追求国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又要注意国学教育向其他学科课程的渗透,同时还要与学校各项常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使国学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随时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学校还应成立国学课程领导团队,构建学校国学课程开发实施的共同体。
(4)将国学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在小学的课表上加上一门国学课,只是开展国学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学校的学科课程也应涉及到国学方面的内容。例如,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古代的故事、传说以及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等内容;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也有古代历史事件与人物、古代民俗文化等内容……因此,学科课程教学中也应注重国学教育的渗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要注重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发展性的教学指导。
(5)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国学教育的传统方法以诵读与记忆为主,这固然有合理的一面。然而,国学内容中存在一些令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生涩词语和语句,如果只强调诵读,将会降低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这就需要在采取记诵方法的同时,注意丰富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配乐诗朗诵、影视欣赏等,或者借助微视频制作,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国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6)加强国学课程的评价
完善国学课程评价标准,从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等层面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并不断寻求改进途径。例如,从学生学习成就评价的角度看,要实现国学教育从以往单一的国学经典“诵”“背”的评价转向多样化评价,如采取自评、互评和总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或者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评价。
2.国学教育与研学旅行活动相结合
教育部等11部门于2016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研学旅行是“学”与“游”的有机结合,也是更接近原初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4],将国学教育与研学旅行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去感受真实的身边的国学文化,是培养学生国学素养的更直观的方式。研学旅行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学校应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国学教育现场。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辽宁省文物遗迹,实地考察孔庙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场所,在论语墙下诵读论语,切身实地感受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国学名言的含义;也可以釆访传承国学文化的学者专家,以此加深和拓宽学生对国学的理解。以一系列的实践探究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可避免只在教室中死记硬背国学知识的弊端。
3.教师国学素养培养体系化
培养教师的国学素养,仅凭几次培训与小范围的国学调研是远远不够的,应从“源头”“当下”,即从师范生教育与一线教师培训两方面入手。
(1)培养高校师范生的国学素养
目前,大部分国学一线教师都得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的国学素养会直接关系到其在未来教育岗位上对学生的影响。对于教师国学素养的培养应从源头开始,即在步入师范院校后就应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加深“未来教师”对国学、国学教育的理解。一是可以在师范院校增加与国学相关的专业课,使师范生增加国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二是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学公共选修课,让那些具有明确职业目标或深爱国学的学生加深国学底蕴。三是可以举办一些与国学教育相关的各种比赛或业余活动,让师范生从中学国学、展才艺。通过在高校3~4年日积月累的学习与熏陶,师范生所形成的国学素养会融入到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之中。
(2)提高在职教师的国学素养
国学一线教师是有意愿通过一些途径来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的。学校或有关教育部门可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如:每周小范围的校内、组内学习沟通,每月的校际交流学习,每季度派优秀教师去其他省市地区学习培训、调研,每年定期举行国学讲课比赛……以学习交流为主,相应的奖励机制为辅,形成一套规范的教师国学素养培养体系。在业余时间,教师之间也可以开展丰富的国学课外活动,如演国学、唱国学、跳国学,等等。
上述措施有利于学校形成较规范的国学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与技能,更有利于实现国学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5(2):3.
[2]谭诤.中小学国学教育不止于经典诵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8):19.
[3]王艳红.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内涵演变解析[J].国学研究,2013(14):14.
[4]白宏太,田征,朱文潇.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J].人民教育,2014(2):37.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关键词]国学教育;传统文化;国学素养;对策
一、引言
国学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沉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目前,教育学界对“国学”内涵界定的基本共识是:“国学”的名称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西学东渐后产生的名称,所谓国学也就是“中学”。从狭义上讲,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以文字记载的中华文化典籍[1]。最普遍的观点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2]。
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3]。国学教育可以理解为以中华传统学术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在国家大力倡导全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学教育,小学生不仅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以辽宁省为例。在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下,目前该省的部分小学在开展国学教育上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在此,基于对该省近5年已经开展国学教育的且具有代表性的29所小学(省会城市13所,其他城市16所)的调研,分析目前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程度,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小学国学教育现状
1.小学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所调查的29所小学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国学教育,主要包括课程、活动、校园生活等方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这些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涉及学生和教师两大方面。
(1)学生培养方面
对学生国学素质的培养,调研学校做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三方面。
课程设置。国学课程的设置,对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29所学校中的部分学校已开设国学课程。例如,S市的小学按照教育有关部门的政策要求每周安排一节传统文化课,将国学课程设置为固定课堂教学内容。A市城区的小学不但开设了传统剪纸、国学诵读、书法课堂等课程,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讲授对称内容时以剪纸为教具,直观又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对称。
校园活动。形式丰富的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国学、受教育。29所学校中的部分学校立足自身特色与实际,开展了公开课、班队会、祭祀大典、竞赛、文化剧等国学进校园活动。例如,D市某小学举办了多期乐学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为全校师生讲授国学;A市某小学通过国学活动月的形式,邀请国学教师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国学礼仪教育活动;L市某小学通过举办祭孔大典,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学与传统文化的魅力;F市某小学的学生还参与了国学系列短剧的制作。经典诵读以其实施方便、占用资源少、紧密联系日常学习等优势深受师生的喜欢,也是调研学校中开展国学教育进校园活动最多的形式,其中部分学校举办过大型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体现国学教育重要性的传承载体。29所学校中的部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着国学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T市某小学紧抓“礼”“孝”两大德育核心主题,以阅读《弟子规》、感悟《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三部曲为教育步骤,并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S市某县的学校充分利用黑板報、宣传橱窗、上下楼台阶等地方张贴国学标语和图画。
(2)教师培养方面
对教师国学素质的培养,所调研的29所小学做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培训、教师比赛和教师调研三方面。
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能够使国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2014年以前,S市各小学国学课的任课教师是由语文教师或者班主任来担任的,这些教师的国学课教学水平并不是很高。但从2014年开始,许多学校把国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到教学培训计划之中,少数有条件的学校也开始尝试聘请专门的国学教师。
教师比赛。教师比赛是各学校优秀国学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的有效途径。S市某县以国学教师为对象开展了国学优秀课评选活动。
教师教研。教师教研是教师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辽宁省教师国学教育教研活动主要有主题教学研讨和观摩研讨会两种形式。例如,F市某小学开展以“传承中华经典,渗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研会;S市某县多次召开国学课评审及观摩研讨会。
2.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并未实现校本化,且培养不均衡
在调研的29所小学中,虽然有一些学校开设了国学校本课程(10所,占学校总数的34.48%),但大部分学校(19所,占学校总数的65.52%)没有把国学教育真正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即国学教育还不是一门正式课程。而且,在已经开设国学校本课程的学校中,大部分学校的国学课内容多为经典诵读,选取《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等典籍让学生背诵朗读。由于多数典籍内容略显晦涩,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此外,在开设国学课程的学校中,国学课程主要是在低年级开设,学习经典书籍、民族乐器、象棋等国学内容,而高年级的国学教育更偏向于古诗词背诵等。有的学校在高年级不再开设国学课程。所以,从整体上来看,29所小学的国学教育是不均衡的。 (2)校园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29所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校园活动形式主要是经典诵读,其他形式的活动(如画展、书法展、器樂演奏、朗诵会、国学讲座)偏少。学生参加国学比赛活动的学校只有12所,还不到调研学校总数的一半;参与电视剧拍摄或电视台节目录制的学校更是稀少。
(3)教师国学素养培养不成体系
辽宁省小学的教师国学素养培养模式未成体系,方式单一。多数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且开展教师培训的次数偏少。大部分学校平均一年开展一次教师培训,有的学校甚至几年都没有开展过教师国学素养培训的相关活动。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改善对策
针对辽宁省小学在开展国学教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构建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国学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新课程改革提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各学校有较大的权力建设国学教育校本课程。
(1)制定国学教育课程的目标
国学教育课程总目标可以设定为:把国学教育贯彻到师生学校生活实践中,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校园特色,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国学教育培养身心德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小学生。国学教育课程还应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差异设定阶段性目标。小学低年级国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小学高年级国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设定为: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2)加强国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学课程开发的前提和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国学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不只有《三字经》《百家姓》等“儒家经典”,传统戏剧、中国画、剪纸、中国象棋、古代建筑等都是国学教育的优秀课程资源。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课程开发者要对国学内容取精去糟。要合理编写国学校本课程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坚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以便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
(3)规范国学课程的实施
国学课程的实施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国学课程的实施应当注重协调发展、总体规划,从整体上把握时间安排、教学组织。教师既要追求国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又要注意国学教育向其他学科课程的渗透,同时还要与学校各项常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使国学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随时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学校还应成立国学课程领导团队,构建学校国学课程开发实施的共同体。
(4)将国学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在小学的课表上加上一门国学课,只是开展国学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学校的学科课程也应涉及到国学方面的内容。例如,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古代的故事、传说以及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等内容;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也有古代历史事件与人物、古代民俗文化等内容……因此,学科课程教学中也应注重国学教育的渗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要注重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发展性的教学指导。
(5)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国学教育的传统方法以诵读与记忆为主,这固然有合理的一面。然而,国学内容中存在一些令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生涩词语和语句,如果只强调诵读,将会降低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这就需要在采取记诵方法的同时,注意丰富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配乐诗朗诵、影视欣赏等,或者借助微视频制作,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国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6)加强国学课程的评价
完善国学课程评价标准,从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等层面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并不断寻求改进途径。例如,从学生学习成就评价的角度看,要实现国学教育从以往单一的国学经典“诵”“背”的评价转向多样化评价,如采取自评、互评和总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或者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评价。
2.国学教育与研学旅行活动相结合
教育部等11部门于2016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研学旅行是“学”与“游”的有机结合,也是更接近原初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4],将国学教育与研学旅行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去感受真实的身边的国学文化,是培养学生国学素养的更直观的方式。研学旅行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学校应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国学教育现场。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辽宁省文物遗迹,实地考察孔庙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场所,在论语墙下诵读论语,切身实地感受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国学名言的含义;也可以釆访传承国学文化的学者专家,以此加深和拓宽学生对国学的理解。以一系列的实践探究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可避免只在教室中死记硬背国学知识的弊端。
3.教师国学素养培养体系化
培养教师的国学素养,仅凭几次培训与小范围的国学调研是远远不够的,应从“源头”“当下”,即从师范生教育与一线教师培训两方面入手。
(1)培养高校师范生的国学素养
目前,大部分国学一线教师都得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的国学素养会直接关系到其在未来教育岗位上对学生的影响。对于教师国学素养的培养应从源头开始,即在步入师范院校后就应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加深“未来教师”对国学、国学教育的理解。一是可以在师范院校增加与国学相关的专业课,使师范生增加国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二是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学公共选修课,让那些具有明确职业目标或深爱国学的学生加深国学底蕴。三是可以举办一些与国学教育相关的各种比赛或业余活动,让师范生从中学国学、展才艺。通过在高校3~4年日积月累的学习与熏陶,师范生所形成的国学素养会融入到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之中。
(2)提高在职教师的国学素养
国学一线教师是有意愿通过一些途径来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的。学校或有关教育部门可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如:每周小范围的校内、组内学习沟通,每月的校际交流学习,每季度派优秀教师去其他省市地区学习培训、调研,每年定期举行国学讲课比赛……以学习交流为主,相应的奖励机制为辅,形成一套规范的教师国学素养培养体系。在业余时间,教师之间也可以开展丰富的国学课外活动,如演国学、唱国学、跳国学,等等。
上述措施有利于学校形成较规范的国学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与技能,更有利于实现国学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5(2):3.
[2]谭诤.中小学国学教育不止于经典诵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8):19.
[3]王艳红.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内涵演变解析[J].国学研究,2013(14):14.
[4]白宏太,田征,朱文潇.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J].人民教育,2014(2):37.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