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信息使用者利用其会计信息来分析高校的财务状况和贷款风险就会产生偏差,影响其判断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决策结果。因此要有效地预防高校的贷款风险就必须改革其会计制度。
【关键词】 风险防范;高校会计制度改革;设想
一、关于高校会计核算基础改革
高校会计制度之所以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主要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是政府的附属机关,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因而高校会计主要对政府预算资金的核算和管理进行反映,以便政府财政部门能够根据其报表计算相关的财政收支差额。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所以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与政府的财政资金核算基础保持一致,采用收付实现制。然而目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校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拨款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资金来源,特别是在许多高校的基建会计中,政府拨款已经微乎其微。面对环境的变化,使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运营状况,对于高校的贷款决策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偿债能力的评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高校贷款风险的扩大。而权责发生制则能够适应高校环境的变化,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求,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贷款风险防范提供依据。这是因为:首先,权责发生制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工业制度的建立和股份公司的形成,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追求绩效的目标。对于高校而言,虽然没有股份形式和公司形态,但并不代表它可以不讲求绩效。由于高校的财产来源除了自身的教育事业收入外,还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捐款,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于捐赠人、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他们需要了解这些资金的确切去向,是否用在公益事业上,是否用得有效率,以及高校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何。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能准确地反映出高校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其次,权责发生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信用制度的出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校同样存在一些赊购赊销业务,并且高校向银行贷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就产生了应收、应付等需要讲求信用的业务,而债权债务的发生情况用收付实现制显然无法反映,需要通过权责发生制来反映。再者,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会计基础是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存在跨期交易的事实。持续经营要求会计上对长期投资要逐期收回,这就形成了会计分期的观念,继而产生了“应计”的概念,使权责发生制成为必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跨期业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业务活动时间被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等距离的时间间隔,高校可能在上一期间发生业务,而在下一会计期间才发生款项的收付。即“应收”“应付”事项。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权责发生制来解决。
二、关于高校会计科目改革
(一)资产类科目的改革
1.设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的、尚未动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增设此科目的目的是为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配套,分类清晰地反映相关业务的发生情况。
2.将“应收及暂付款”分解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三个科目。“应收账款”用来核算高校开展业务活动应收取的各种款项,包括学生欠缴的学费。设置“应收账款”科目,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掌握学生欠费的情况,对高校的财务信息有更为完整的认识与判断。“预付账款”用来核算高校预付给服务提供单位或商品供应单位的款项。“其他应收款”用来核算高校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暂付款项,包括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应收取的投资收益等。
3.设置“在建工程”、“基建工程”一级科目。“在建工程”用来核算高校以非基建项目资金进行工程建筑、设备安装等发生的支出款项。“基建工程”核算高校以基本建设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增设这两个科目的目的是要改变原制度下单独建账核算基建工程的人为割裂状况,从而更完整地反映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和资金的使用状况,有利于相关决策者的分析评价。
4.设置“累计折旧”科目。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价值转移,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科目只反映固定资产增加时的价值,并不反映其净值,这一方面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虚高,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的价值转移应该计入高校的教育服务成本中,没有“累计折旧”这一科目也会导致教育成本费用核算的错误。因此应该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账户,正确反映资产价值和教育成本费用。
5.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目前高校固定资产退出生产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来处理的,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收入、支出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因此,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核算高校在固定资产的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
6.设置“累计摊销”科目。高校的科目表上有“无形资产”这一项目,同固定资产一样,一些无形资产,比如高校拥有的专利技术等,可能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贬值,因此,同样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摊销,以使其符合实际。
(二)负债类科目的改革
1.将“借入款项”拆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对长短期借款分开核算。将借入款项按其贷款期限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不仅能使高校的管理者了解学校的负债结构,分析贷款风险,合理安排偿债资金,也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
2.设置“应付利息”科目。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对贷款利息并没有进行核算,但实际上,许多高校贷款额度巨大,进而每年的利息费用数额也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如果在核算中不予反映,就形成了高校的“隐性负债”,对贷款风险分析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高校的应付职工薪酬等并不在当前的业务中核算,而是在實际支付时才做账务处理,这同样形成了高校的隐性负债。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可以将此项隐性负债准确反映在报表中,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 4.将“应付及暂存款”拆分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高校在采购过程中的大额赊购业务等并没有在“应付及暂存款”中反映。将其进行拆分,“应付账款”核算高校因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等应付给供应商的款项;“预收账款”核算高校因开展业务活动向他方预收的各种款项;“其他应付款”核算高校应付或暂收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款项。
(三)净资产类科目的改革
1.设置“长期资产占用资金”科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长期资产,片用资金”科目主要用来核算高等学校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对校办产业投资、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占用的资金。本科目应当设置在建工程占用资金、固定资产占用资金、对外投资占用资金、无形资产占用资产等明细科目。
2.设置“累积结余”、“本期结余”科目,取消原“事业基金’夕、“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科目。“累积结余”相当于原“事业基金”科目,而“本期结余”则将取代现行制度中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三个科目。今后高校的资金收支差额将全部通过“本期结余”直接全额转入“累积结余”科目,不再进行分配。
(四)收入类科目的改革
1.将“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經费拨款”合并为“政府补助收入”科目。这一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简化会计科目,使相关的指标计算工作量减少,从而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2.设置“捐赠收入”科目。将“捐赠收入”从原“其他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中提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一级科目。因为捐赠收入是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金额较大,因此对其单独进行核算。
3.取消原“附属单位缴款”和“经营收入”科目,将其统一纳入“其他收入”科目的核算范围。
(五)支出类科目的改革
1.将支出类改为费用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和收入相匹配。因为费用一般能和收入发生配比关系,而支出不和收入发生配比关系。
2.取消“拨出经费”、“对附属单位补助”、“经营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科目,将其内容纳入新制度中的“其他费用”中核算。
3.设置“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科目。“管理费用”核算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核算高校为筹集业务活动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4.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取消的原因在于相应的业务可以并入“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5.设置“以前年度结余调整”科目。本科目核算高校年度结账时发生的调整以前年度结余的事项。
参考文献:
[1]夏中雷.浅析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建议[J].企业经济,2008,(3).
[2]王红娟.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3]袁徽鹏.高校贷款及其高校会计制度改革[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2).
[4]陈丽羽,马涛.高校贷款风险评价与防范[J].财会通讯,2009,(26).
【关键词】 风险防范;高校会计制度改革;设想
一、关于高校会计核算基础改革
高校会计制度之所以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主要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是政府的附属机关,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因而高校会计主要对政府预算资金的核算和管理进行反映,以便政府财政部门能够根据其报表计算相关的财政收支差额。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所以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与政府的财政资金核算基础保持一致,采用收付实现制。然而目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校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拨款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资金来源,特别是在许多高校的基建会计中,政府拨款已经微乎其微。面对环境的变化,使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运营状况,对于高校的贷款决策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偿债能力的评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高校贷款风险的扩大。而权责发生制则能够适应高校环境的变化,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求,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贷款风险防范提供依据。这是因为:首先,权责发生制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工业制度的建立和股份公司的形成,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追求绩效的目标。对于高校而言,虽然没有股份形式和公司形态,但并不代表它可以不讲求绩效。由于高校的财产来源除了自身的教育事业收入外,还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捐款,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于捐赠人、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他们需要了解这些资金的确切去向,是否用在公益事业上,是否用得有效率,以及高校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何。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能准确地反映出高校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其次,权责发生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信用制度的出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校同样存在一些赊购赊销业务,并且高校向银行贷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就产生了应收、应付等需要讲求信用的业务,而债权债务的发生情况用收付实现制显然无法反映,需要通过权责发生制来反映。再者,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会计基础是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存在跨期交易的事实。持续经营要求会计上对长期投资要逐期收回,这就形成了会计分期的观念,继而产生了“应计”的概念,使权责发生制成为必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跨期业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业务活动时间被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等距离的时间间隔,高校可能在上一期间发生业务,而在下一会计期间才发生款项的收付。即“应收”“应付”事项。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权责发生制来解决。
二、关于高校会计科目改革
(一)资产类科目的改革
1.设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的、尚未动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增设此科目的目的是为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配套,分类清晰地反映相关业务的发生情况。
2.将“应收及暂付款”分解为“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三个科目。“应收账款”用来核算高校开展业务活动应收取的各种款项,包括学生欠缴的学费。设置“应收账款”科目,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掌握学生欠费的情况,对高校的财务信息有更为完整的认识与判断。“预付账款”用来核算高校预付给服务提供单位或商品供应单位的款项。“其他应收款”用来核算高校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暂付款项,包括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应收取的投资收益等。
3.设置“在建工程”、“基建工程”一级科目。“在建工程”用来核算高校以非基建项目资金进行工程建筑、设备安装等发生的支出款项。“基建工程”核算高校以基本建设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增设这两个科目的目的是要改变原制度下单独建账核算基建工程的人为割裂状况,从而更完整地反映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和资金的使用状况,有利于相关决策者的分析评价。
4.设置“累计折旧”科目。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价值转移,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科目只反映固定资产增加时的价值,并不反映其净值,这一方面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虚高,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的价值转移应该计入高校的教育服务成本中,没有“累计折旧”这一科目也会导致教育成本费用核算的错误。因此应该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账户,正确反映资产价值和教育成本费用。
5.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目前高校固定资产退出生产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来处理的,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收入、支出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因此,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来核算高校在固定资产的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
6.设置“累计摊销”科目。高校的科目表上有“无形资产”这一项目,同固定资产一样,一些无形资产,比如高校拥有的专利技术等,可能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贬值,因此,同样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摊销,以使其符合实际。
(二)负债类科目的改革
1.将“借入款项”拆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对长短期借款分开核算。将借入款项按其贷款期限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不仅能使高校的管理者了解学校的负债结构,分析贷款风险,合理安排偿债资金,也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
2.设置“应付利息”科目。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对贷款利息并没有进行核算,但实际上,许多高校贷款额度巨大,进而每年的利息费用数额也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如果在核算中不予反映,就形成了高校的“隐性负债”,对贷款风险分析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高校的应付职工薪酬等并不在当前的业务中核算,而是在實际支付时才做账务处理,这同样形成了高校的隐性负债。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可以将此项隐性负债准确反映在报表中,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 4.将“应付及暂存款”拆分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高校在采购过程中的大额赊购业务等并没有在“应付及暂存款”中反映。将其进行拆分,“应付账款”核算高校因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等应付给供应商的款项;“预收账款”核算高校因开展业务活动向他方预收的各种款项;“其他应付款”核算高校应付或暂收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款项。
(三)净资产类科目的改革
1.设置“长期资产占用资金”科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长期资产,片用资金”科目主要用来核算高等学校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对校办产业投资、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占用的资金。本科目应当设置在建工程占用资金、固定资产占用资金、对外投资占用资金、无形资产占用资产等明细科目。
2.设置“累积结余”、“本期结余”科目,取消原“事业基金’夕、“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科目。“累积结余”相当于原“事业基金”科目,而“本期结余”则将取代现行制度中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三个科目。今后高校的资金收支差额将全部通过“本期结余”直接全额转入“累积结余”科目,不再进行分配。
(四)收入类科目的改革
1.将“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經费拨款”合并为“政府补助收入”科目。这一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简化会计科目,使相关的指标计算工作量减少,从而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2.设置“捐赠收入”科目。将“捐赠收入”从原“其他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中提出来单独作为一个一级科目。因为捐赠收入是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金额较大,因此对其单独进行核算。
3.取消原“附属单位缴款”和“经营收入”科目,将其统一纳入“其他收入”科目的核算范围。
(五)支出类科目的改革
1.将支出类改为费用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和收入相匹配。因为费用一般能和收入发生配比关系,而支出不和收入发生配比关系。
2.取消“拨出经费”、“对附属单位补助”、“经营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科目,将其内容纳入新制度中的“其他费用”中核算。
3.设置“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科目。“管理费用”核算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核算高校为筹集业务活动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4.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取消的原因在于相应的业务可以并入“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5.设置“以前年度结余调整”科目。本科目核算高校年度结账时发生的调整以前年度结余的事项。
参考文献:
[1]夏中雷.浅析高校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建议[J].企业经济,2008,(3).
[2]王红娟.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8,(5).
[3]袁徽鹏.高校贷款及其高校会计制度改革[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2).
[4]陈丽羽,马涛.高校贷款风险评价与防范[J].财会通讯,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