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的一种样式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vin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伟老师执教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观摩课,教学流程呈现出清晰的“双线结构”:以“学讲活动”的“新课导入—预习交流—问题研讨—意蕴探究—总结升华”的教学环节为明线,以“聚焦语用”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怎样写得这样精妙”的赏读能力为暗线,经纬交织,层层推进。当然,仍有一些教学细节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小说赏读教学环节
  小说教学尤其是现当代小说教什么?怎么教?这是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問题,也是对当前中学小说教学不如意现状的反思性追问。近年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在这么几小点的知识里来回折腾。”孙绍振先生也批评道:“目前,在中学和大学课堂上,有一种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一分析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这是非常荒谬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特别是中学课本中短篇小说的实际情况,许多小说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尾,有的没有开端。”的确,现在高中的小说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对“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解读的程式上,致使本应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小说教学变成了对小说三要素的烦琐分析,如此怎能带给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又怎能深化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如何戒除小说教学这种单一枯燥的程式化教学弊端,更好地挖掘小说的审美价值,调动学生赏读小说的情趣,扎实有序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呢?徐州市第三中学的周伟老师在“江苏省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观摩课,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情节类(故事类)短篇小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中“人和故事的‘家园’”这一板块的重点篇目。周伟老师以小说的解读方式为落点,根据小说类型、文本体式、学生学情以及专题意图,精心确立了明晰、集中且适切的学习重难点——赏析小说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艺术,并以“品读裁缝老婆的个性化语言”为解读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叙述的小说世界,进而走进主人公的内心,领悟作者的情感,把握小说的主题。这一学习目标,依据故事型小说体式特征,紧扣语文本体性内容,聚焦语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旨归,较好地统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将小说文本内容教学化,使语文知识的悟化、技能的训练及其迁移落到了实处,因而这一课堂“灵魂”的确立是适切、有效的。
  确立了合宜的“教什么”,只是为赏读小说作前提性的准备,要有效落实这一教学重心,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小说解读方式,尤其是要设计好自然流畅的教学流程。周伟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呈现出清晰的“双线结构”,即以“学讲活动”的“新课导入—预习交流—问题研讨—意蕴探究—总结升华”的教学环节为明线,以“聚焦语用”的“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怎样写得这样精妙”的赏读能力为暗线。如此,经纬交织,层层推进。这节课,为我们呈现了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的一种样式。
  一、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的起点——新课导入,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导言引入后,便顺势提出“概述故事”的要求:“冯骥才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篇小说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以此,反馈整体感知情况,落实预读效果。
  这一感知“写了什么”的环节,特别是“当代作家王开岭说,写小说其实就是写故事,几乎所有的小说都会有一个故事存在;作家莫言也说,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一句导入语,既能以“名人效应”激发学生的复述和赏读的兴趣,又突出了“故事型”文本的体式特征,还自然引入了“概述故事”的要求,在常规中见机巧,于朴素中显新奇,体现出执教者的用心。
  不过,尽管这一环节干脆利落、不枝不蔓,但只指名一个同学复述故事,教师就匆忙指点归纳,似乎不太悠然,有赶进度之嫌。其实,小说就是用语言讲故事,而故事则是人物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细节、对话、场景、冲突、行动、结局和意蕴等都是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复述故事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把握人物活动的愿望、冲突、困难和行为轨迹,让学生抓住故事这根“小说家为拉住读者而扔出的一根性命攸关的救生绳索”,去理解“小说家通过自己所讲述的事件、选择的人物以及对他们的态度,为你提供一种对生活的批判”。学生复述时,教师还可摘要板书,如“高女人和矮丈夫、外表与感情、团结大楼、裁缝老婆”等关键词,为下面赏读、领悟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以及小说的深刻意蕴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的发展——理解技法,问题引领
  解读一篇小说不仅仅要看“写了什么”,更要看它是“怎样写的”。“怎样写的”这一环节,紧承上面的“写了什么”, 主要是指对小说文本为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所运用“选材剪裁、谋篇布局、炼字选句”等技法的理解与辨析,是过渡性地为下面“怎样写得这样精妙”的赏读环节搭桥铺路。教师以两个主问题引发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赏读——
  主问题一:一对普普通通的夫妇虽然身高不协调,但是感情很协调,相濡以沫,至死不渝。他们本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就因为一个特殊的环境,饱受非议,最后竟然生死两隔。唉,唏嘘之余,不禁感慨: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的人生变成了悲剧?
  主问题二:高女人夫妇命运的改变是在什么时候?批斗的场景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时代氛围?
  这两个主问题,前者从人物之间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作为社会缩影的团结大楼陈旧、封闭的环境特征;人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以及舆论所构成的社会生存环境似乎被下了魔咒一般,形成了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在影响着这对夫妇的生活。后者主要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角度点拨学生认识“时代氛围和文化习俗构成典型社会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生活环境视野来思考一个令人心寒的问题——不仅仅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还有数以亿计的人们都生活在如此可笑、可悲的年代里,无论是研究所所谓的“高知”,还是裁缝老婆这样大字不识的“革命群众”,以为掌握了权利就掌握了真理,居然还自鸣得意,其实愚昧、荒唐、可耻、可怜却不自知。作者以冷峻的笔调、细致的情节“还原”出当时的生活状态,引导读者身临其境:“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总之,这一环节的两个主问题的设计,紧扣“赏析小说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艺术”这一赏读重点,指向小说“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艺术”的理解与辨析,再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思考有深度,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怎么写的”这一环节的赏读任务。
  三、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的高潮——聚焦语用,美读品赏
  解读小说的根本途径是在理解文本“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的基础上,重点品赏“怎样写得这样精妙”的,亦即品赏文本炼字炼句和谋篇布局的精妙处。基于此,周伟老师主要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品赏活动。
  品赏活动一:品咂裁缝老婆个性化的语言,深切体会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要求学生品读小说第21~32小节,看看裁缝老婆是如何逼问高女人的,并说说她性格特点。重点组织学生比较品读裁缝老婆的三句话:
  (1)她忽地跑到台前,抬起戴红袖章的左胳膊,指着高女人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2)“好呵!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说吧!你是不是图这家伙有钱,才嫁给他的?没钱,谁要这么个矮子!”裁缝老婆大声说。
  (3)“好,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你心里是怎么回事,我知道!”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她真是得意到极点。
  品读第(1)句,主要运用朗读比较法结合具体语境,品味不同的重音所表达的各自的特殊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一定语境中不同重音的选择和运用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本句话的朗读重音可以放在“为什么”,因为这是裁缝老婆憋在心里多年的问题,她太想知道了;放在“他”上也行,直接点出批斗的对象,又向大家强调,他这么矮,你竟然嫁给他,太不合世俗心理习惯了!
  品读第(2)句,主要运用朗读法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语气体会文本中对话者的心情和心态,让学生认识到小说中人物言说时的语气能够表达出他(她)的心情与心态。这里第一句话是裁缝老婆“问”,第二句话不是问,而是“大声说”,她在当众揭短,这一点实在是够狠,够损。这句话表现出裁缝老婆尖酸刻薄的性格,还凸显了她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心理和神态,以为掌握了权利就掌握了真理。第三句干脆用了感叹号,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
  品读第(3)句,主要运用替换法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语气体会文本中对话者的心情和心态,让学生认识到小说中人物言说时不同的语气所表达出他(她)的心情与心态是不同的。这里,若把感叹句“看你还靠得上不!”换成疑问句,就会发现还是感叹号的表达效果好。因为,这里的问,裁缝老婆想表达的是我已经给你下好结论了,不需要你回答,甚至不让你回答,即使你回答了也没人信。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裁缝老婆是一个尖酸刻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市侩形象。
  通过以上品读,学生学会了通过不同词句的精心选用,可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与心态,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再读其他作品时,能够注意人物对话中的重音、语气,从而把握作品;同时,也让学生深切领悟到作者塑造裁缝老婆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裁缝老婆代表了一类人的形象,他们这群人对待高女人夫妇的态度和行为构成了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而正是这样的典型环境才让高女人夫妇的人生变成了悲剧。
  品赏活动二:着眼篇章结构,体味“侧面衬托”叙述技巧的精妙处
  周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小说题目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他们在文中却一句话也没说;相反,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裁缝老婆,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喧宾夺主?为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达成共识:这是作者恰切地运用了“侧面衬托”叙述技巧来刻画人物、表达意图的。作者通过塑造裁缝老婆这个形象,来引导读者去反思那个时代的荒谬和人性的迷失。高女人夫妇一句话也没说,其实是无声地表现了自己对真诚人性的坚守,恰恰表明当时生存环境的恶劣,当时的社会环境过于压抑,过于强大,更能反衬她们的弱小。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才让高女人夫妇的命运变成了悲剧,也让读者看到了“越狱”的希望之光。
  这样的探究鉴赏,在体味小说谋篇布局精妙处的观照下,具体指向品味小说运用“侧面衬托”的表达方法(叙述技巧)的精妙处,问题有深度、有张力,以局部的赏读拉动全篇探究,点面结合,设计精巧,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鉴赏的内驱力和赏读的情趣。学生思考主动,发言踊跃,师生对话融洽,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的收尾——课堂小结,收束全课
  转眼到了下课时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周老师便以“小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许,我们今天的阅读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发现和思考”的总结,引出了本节赏读课的“结束语”。
  从教学现场看,周老师的课堂结束语有底蕴,有层次,有呼应,有激情,简明、连贯、得体,生动、形象、鲜明,极具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了“人物和故事的‘家园’”,游目骋怀,兴致盎然。至此,课堂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如果从语文审美心理的连贯性思考,充分挖掘出小说的文本特性,本节课似可再综合观照,稍加调整,设计一个审美拓展环节,即设计“怎样才能写得更精妙”环节。
  比如,上述“怎樣写得这样精妙”环节之“品赏活动二”就可调整为这样一道拓展题:
  批斗大会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居然一句话没说,而且在整篇小说中始终没有话语,没有心理活动,只有几个动作,而且是人们从外表看到的有限的几个动作和表情。如果让你给这对夫妇增加些适宜的语言描写,你将怎样写?
  想必设计这样不唯书、不唯名人、富有挑战性的拓展题,不少学生是能够设计出有创意的改写方案的。
  又如这样拓展:
  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你能对这个关于“习惯”的引言加以改写吗?
  可以说这个关于“习惯”的引言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抑或表达上,都自有其高超处,但它却未必是唯一的,未必是最精妙的。或许也有不少学生会设计出有创意的改写方案,比如可减少议论成分,以更加突出小说表达方式的叙述性;或将本部分文字删掉,把其中的叙述、说明和议论文字自然分散插入下文有关叙述里,等等。
  相信这样从“怎样才能写得更精妙”的审美层次设计探究性赏读,会再次掀起赏读的高潮,当然也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欣赏情趣,开阔学生的欣赏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上述“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的思路,使整个小说赏读过程贯穿着一条主线:“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怎样写这样精妙”。学生就徜徉在这样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审美学习的“山阴道”上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这当是语文素养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孙绍振.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J].语文建设,2016(1).
  [3] 【英】毛姆.毛姆读书随笔·小说要有故事[M]. 刘文荣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9.
其他文献
摘要:任何一道数学题目都有“条件”和“目标”两个信息源,并且这两个信息源之间总有差异。数学解题可以运用如下策略:目标诱导方向(明确我要干什么),条件启发手段(分析我已经知道什么);实施差异分析(关注目标与条件之间有何差异),有效整合信息(寻求合适的路径消除上述差异)。通过几个例子,具体阐述如何运用“目标导向,差异分析”策略探求解题思路,调控、切换解题方向。  关键词:数学解题条件目标差异  美国著
期刊
摘要:在2017年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执教《椭圆的几何性质》一课的选手教学的亮点主要有: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与建构;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教学的不足主要有:对于“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地发生”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研究思路”没有深刻的认识。本课教学理应从椭圆方程出发,通过研
期刊
摘要:“主线式”阅读教学,是指“根据文本内容、训练重点、单元主题等,结合学情,恰当选择教学的切入点,巧妙提取或构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循着这条主线走进文本,进行感知内容、 体悟情感、品味语言等实践活动”。教师可借助插图、标题、练习等元素,明文眼、理脉络、定支点。  关键词:“主线式”阅读教学文眼脉络支点  所谓 “主线式”阅读教学,是指“根据文本内容、训练重点、单元主题等,结合学情,恰当选择教学的切
期刊
摘要:一堂课的“完成”,落点一般在“教到”“学到”“练到”。而很多课堂看似顺利完成,却还需要更进一步,从完成走向完善,指引、帮助和促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中学到相关知识,培育必备品格,练就关键能力。具体而言,语文课上,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参加走向参与,从写完走向会写,从懂了走向懂得。  关键词:语文课完成完善  一堂语文课,有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们往往以目标是否达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作为评价课
期刊
摘要:教学《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课,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追求教学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追求新课导入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追求前后衔接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追求思维发展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追求知识探究的自然生成;基于学生的已有技能,追求知识巩固的自然生长。  关键词:数学教学已有认知自然生长三视图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
期刊
摘要: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无论是对待别人的观点还是做出自己的推论,都带着一种质疑的意识和审慎的态度,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或严密的推理。即使在高三复习和解题训练中,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也很必要,而且也有很多机会。在解题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审慎、严谨的态度,不轻易接受结论;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心态,不固守标准答案;培养学生推理、联系的能力,不拘泥只言片语;培养学生追问、深究的意识,不轻易放过疑惑。  关键词:批判
期刊
摘要:突出以人为本,整体设计培训工作,理解“线状”培训内涵,践行“陪伴式”培训,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培训工作能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充分做好调研,了解学员学情;立足学员需求,为主动学打好基础;考虑学员实际,为方便学努力策划;建立导师团队,为学得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在整个培训期间通过任务驱动、建立“网家”、精心管理,打造一个长期培训的空间,营造一个培育站导师以及管理团队始终在陪伴学员学习的氛
期刊
本刊中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17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学落实;  2.作文评价研究;  3.教材编者与教者
期刊
摘要:教师应有大语文观,尝试拿来主义,放出眼光,把同题材作品、同作家同时期作品、同风格同流派作品自主融合,比较分析,在群文阅读中同中求异、求同存异,在质疑中发现,在批判中欣赏,引导学生获取那根会思考的苇草。  关键词:大语文观古诗文教学群文阅读比较辨析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期刊
摘要: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是决定深度学习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通过同化或顺应,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整合重组成新的认知结构,才算真正的理解、建构。为此,教师需要指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将新的知识归纳、分类到相关的概念系统,从而不断完善旧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圆》(第二课时)时,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认识概念构成的系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