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那根会思考的苇草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有大语文观,尝试拿来主义,放出眼光,把同题材作品、同作家同时期作品、同风格同流派作品自主融合,比较分析,在群文阅读中同中求异、求同存异,在质疑中发现,在批判中欣赏,引导学生获取那根会思考的苇草。
  关键词:大语文观古诗文教学群文阅读比较辨析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大致说明了柳永的词娇婉细腻,苏轼的词则豪情万丈、睥睨天下。婉约和豪放这两种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就好像夜空与白昼是显而易见的,无人会去质疑,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把这两首词放在了同一单元中,这两位豪放派的风云人物在创作风格上究竟是否相同呢?有着赤壁情结的苏轼在《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慨叹着不同的三国英雄是否有着不同的情怀呢?同样有着赤壁情结的杜牧面对赤壁、面对周瑜又是怎样一番感慨呢?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在质疑中寻找通幽曲径,尝试着引领学生去获取那根会思考的苇草。
  殊途同归,破译英雄密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同为黄州赤壁的前词后赋,苏轼却选择了不同的历史人物,是想表达怎样的情怀呢?
  先看蘇轼的词,最令苏轼向往的毋庸置疑只有周瑜。苏轼不写周瑜的大智大勇,而重点突出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羽扇纶巾”简直就是当年儒将上场的标配,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各种影视剧中的诸葛亮造型。为什么不是都督应有的装束,而要用军师的装束呢?也许在苏轼的心中,儒将的那种温文尔雅、淡定从容,才更能衬托出周瑜在大敌当前依旧谈笑风生、指挥若定,处置强敌犹如“轻罗小扇扑流萤”般轻松。在古时,人生得意处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就是处于人生最得意的时刻,坐拥美人与胜利,更何况他还是闻名遐迩的风流才俊,怎不让人艳羡?
  苏轼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和英雄年少,想来感情是复杂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便由周瑜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已三十四岁,早过了小乔初嫁时;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刚刚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苏轼才跌跌撞撞地从人生最底处爬出。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经历过牢狱之灾的苏轼还会有东山再起的信念与豪情吗?他只能借周瑜的年轻有为,借 “多情应笑我”之句,用看似轻淡的话语表达自己政治理想落空、壮志未酬的悲哀。
  他在《赤壁赋》中一样极力铺陈、描写三国时另一个英雄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顺畅,“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又是怎样一副战必胜、攻必取的模样,就是这样的一代英豪也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赤壁还是“孟德之困于周郎”的赤壁,怀想的英雄虽不是周瑜却一样是才俊,只是更多了雄霸天下的豪情,更多了一统天下的伟业。面对如此功业,暂时沦落黄州小镇的苏轼岂会沉沦自伤?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那种悲悲切切、忧郁不平的书生,他心里始终驻着一位英雄,无论是曹操还是周瑜,无论是年少英才还是一代英豪,那些伟业和功绩都是苏轼曾经的理想,虽无法兼济天下也不会贻误自身。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陷于忧谗畏讥、无限感伤,而是把周瑜、曹操和自己都放进整个岁月长河之中进行比照。在苏轼看来,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现今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那个声名盖世的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所以苏轼在与周瑜、曹操做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功业无法与他们媲美,但上升到人的命运,与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了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他在《赤壁赋》中说得更为清晰明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斑。
  赏嚼意境,于无声处觅惊雷
  三国英雄,引无数豪杰竞折腰。晚唐杜牧的《赤壁》绝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妇孺皆知。杜牧的这首《赤壁》是他出任黄州刺使时写就的,和苏轼一样,地点都是黄州赤壁,两位辞赋高手都是假赤壁之名,借写赤壁之战,寄托自己的感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从江边沙滩上古战场的残破折戟,联想到前朝往事,联想到当年那场烟炎张天的战争,一切有如亲历,但如今铁戟未销,人事已非,生出无限感慨。这就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抒写的都是英雄人物随岁月的流淌而消逝,风格却迥然不同。苏词借写长江汹涌奔流之势而尽显豪放,开篇即景抒情,思接千载,把滔滔不绝的大江与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自然想见风流人物的飒爽英姿,将读者带入对历史的沉思之中。而杜牧却在“自将磨洗认前朝”中显得落寞感伤,物是人非,残剑断戟,那一抹曾经的光芒隐去,只能留待后人慢慢辨认。
  这两首怀古诗词都引用了典故,都选择了周瑜来抒发感慨。然而,苏轼是借写周瑜抒写自己想如周瑜那般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杜牧却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假设,便道尽他的心声——周瑜的胜利实属侥幸。所谓“东风”就是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的羞辱、吴国被灭的危险。表面上是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杜牧借此诉说一世之雄的曹操就是因为失去“东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结果赤壁一战失败,最终未能完成统一的大业。慢慢品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杜牧是在悼念和惋惜曹操!   生于晚唐的杜牧在政治上主张中兴唐室,期望国家一统、百姓安宁,他喜欢论政谈兵,曾经称赞曹操整理的《孙子兵法》“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想来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杜牧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了虚空。悲君之时亦自悲,赏嚼意境,我们便能知晓杜牧写诗推崇曹操、为曹操壮志未酬而惋惜,是他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寄托在了诗中。
  知人论文,却道天凉好个秋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都是怀古词,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苏轼的豪放词风给人的感觉是“潇洒旷达”,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却给人以“沉郁悲壮”之感。 知人论世,我们便会明白稼轩的“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苦涩与无奈。
  毋庸置疑,苏轼与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但两人又有独特的个性及不同的人生经历。苏轼生活在北宋年间,当时的宋王朝雖然存在弊端,但经济相对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看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北宋无论耕地面积、商品经济、城市化比例、手工业水平和财政收入都远胜唐朝,北宋的人均收入为中国历史最高,比以后的明、清多出几倍,于是苏轼的经世济民的思想属于在歌舞升平中忧国忧民。在朝廷保守派和革新派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苏轼备受排挤、迫害,他的一生走过九十多座城,而这基本就是他一条一贬再贬的贬官路,他的一生就是在仕途上摸爬滚打。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苦笑着“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的苦难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式的个人命运悲剧。而生活在南宋的辛弃疾则不然。曾经的繁华不在,曾经的《清明上河图》只是人们心里最深的痛,大宋已经沦为一个待番邦小国来宰的羔羊,生在那样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抗金复国的种子。然而自“靖康之变”后,宋金多次交战,多次讲和,多次赔偿,战和交替,国家借百姓钱粮苟且偷安,辛弃疾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国恨家仇中度过的。他虽有将帅之才、精忠报国之志,历史却没有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舞台,造就了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他的悲剧是大悲剧,其主旋律是时代的大旋律。这就形成了他身上独有的气质,即英雄主义与悲壮豪迈的结合,同苏轼的潇洒旷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者,两个人的思想也不同。苏轼的一生,儒、释、道都有涉及,这造就了苏轼独特的精神气质:作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他有积极入世的一面,每到一座城市便积极为民谋福利;而当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碰撞然后失败的时候,道家的出世思想又能帮他解开精神枷锁;痛苦时,禅宗的平常心又可抚慰他的心灵。当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屡屡遭贬时,他并没有因为被贬到荒芜偏僻的地方而感到郁郁寡欢,相反,在蛮荒之地——岭南,他也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苏轼的心胸是何其旷达,他能够尽力忘掉痛苦,把自我融入大自然中。而辛弃疾却有着浓烈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他毕生的理想信念,“知其不可而为之”成为他矢志不渝、意志坚定的座右铭,他身上的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非常强烈,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和他炽热的爱国热情格格不入,在他的诗文中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最终形成了激越澎湃、沉郁悲壮的词风。
  历史长河中,我们都只是沧海一粟。浩如烟海的古诗文篇目中,我们应有大语文观,尝试拿来主义,放出眼光,把同题材作品、同作家同时期作品、同风格同流派作品自主融合,比较分析,在群文阅读中同中求异、求同存异,在质疑中发现,在批判中欣赏,引导学生获取那根会思考的苇草。
其他文献
摘要:唐江澎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中学语文界现象级人物。他从陕西来到江南,长期浸润在江南文化氛围之中,满怀教育理想,执着追寻育人之道,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语文教学风格。当年的觅渡者已经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摆渡人。破茧成蝶的唐江澎在崇文重教的江南重新构建了他的“大语文王国”,向着“成全人”的目标大步前进。  关键词:唐江澎教学风格体悟教学  第一次听唐江澎的课是在2004年河北承德的一次语文研讨会上,他
期刊
摘要:在2017年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执教《函数的奇偶性》一课的选手创设的问题情境主要有“现实生活”“单刀直入”“认知冲突”“方法引领”四种类型;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时主要有“快速滑过”“一步到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时主要有“仅设置教材中的例1”“增加概念辨析和教材中的例2”“增加根据奇偶性画图的练习”“增加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问题”四种做法。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
期刊
摘要:任何一道数学题目都有“条件”和“目标”两个信息源,并且这两个信息源之间总有差异。数学解题可以运用如下策略:目标诱导方向(明确我要干什么),条件启发手段(分析我已经知道什么);实施差异分析(关注目标与条件之间有何差异),有效整合信息(寻求合适的路径消除上述差异)。通过几个例子,具体阐述如何运用“目标导向,差异分析”策略探求解题思路,调控、切换解题方向。  关键词:数学解题条件目标差异  美国著
期刊
摘要:在2017年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执教《椭圆的几何性质》一课的选手教学的亮点主要有: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与建构;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教学的不足主要有:对于“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地发生”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研究思路”没有深刻的认识。本课教学理应从椭圆方程出发,通过研
期刊
摘要:“主线式”阅读教学,是指“根据文本内容、训练重点、单元主题等,结合学情,恰当选择教学的切入点,巧妙提取或构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循着这条主线走进文本,进行感知内容、 体悟情感、品味语言等实践活动”。教师可借助插图、标题、练习等元素,明文眼、理脉络、定支点。  关键词:“主线式”阅读教学文眼脉络支点  所谓 “主线式”阅读教学,是指“根据文本内容、训练重点、单元主题等,结合学情,恰当选择教学的切
期刊
摘要:一堂课的“完成”,落点一般在“教到”“学到”“练到”。而很多课堂看似顺利完成,却还需要更进一步,从完成走向完善,指引、帮助和促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中学到相关知识,培育必备品格,练就关键能力。具体而言,语文课上,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参加走向参与,从写完走向会写,从懂了走向懂得。  关键词:语文课完成完善  一堂语文课,有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们往往以目标是否达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作为评价课
期刊
摘要:教学《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课,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追求教学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追求新课导入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追求前后衔接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追求思维发展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追求知识探究的自然生成;基于学生的已有技能,追求知识巩固的自然生长。  关键词:数学教学已有认知自然生长三视图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
期刊
摘要: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无论是对待别人的观点还是做出自己的推论,都带着一种质疑的意识和审慎的态度,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或严密的推理。即使在高三复习和解题训练中,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也很必要,而且也有很多机会。在解题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审慎、严谨的态度,不轻易接受结论;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心态,不固守标准答案;培养学生推理、联系的能力,不拘泥只言片语;培养学生追问、深究的意识,不轻易放过疑惑。  关键词:批判
期刊
摘要:突出以人为本,整体设计培训工作,理解“线状”培训内涵,践行“陪伴式”培训,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培训工作能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充分做好调研,了解学员学情;立足学员需求,为主动学打好基础;考虑学员实际,为方便学努力策划;建立导师团队,为学得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在整个培训期间通过任务驱动、建立“网家”、精心管理,打造一个长期培训的空间,营造一个培育站导师以及管理团队始终在陪伴学员学习的氛
期刊
本刊中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17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学落实;  2.作文评价研究;  3.教材编者与教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