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x81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86例严重创伤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乌司他丁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点,每日2次;大黄粉10 g胃管内注入,每日2次。疗程5 d。观察治疗前后2组的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5 d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持续下降(P<0.05),而对照组TNF-α、IL-6、IL-8水平持续升高(P<0.05)。治疗第1日2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第2日起治疗组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及大黄粉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提高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乌司他丁;血必净注射液;大黄粉;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08-0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创伤是其最为常见的原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耗资和发病率持续增加的特点已经成为导致重症患者中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如何减少或避免多发伤早期全身继发性损害是有效提高外伤后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的关键因素[1]。临床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能够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为客观评估其临床疗效,我们选择86例住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 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标准[2]:①体温>38 ℃或<36 ℃;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 mm Hg;④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红细胞>10%。具有上述2项或2项以上者可诊断。
  1.1.2 纳入标准 ①有明确外伤史;②符合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③年龄在18~65岁之间;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腹腔脏器损伤;②合并严重颅脑损伤;③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一般资料
  将2009年7月-2012年7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86例住院患者,其中交通伤38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砸伤15例,挤压伤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1.4±2.9)岁,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平均23.6分;对照组43例,男性2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2.4±2.5)岁,APACHEⅡ平均22.8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原发创伤、多发骨折需相关科室手术治疗,颅脑损伤、腹腔脏器损伤需外科治疗,循环不稳定需补液、抗休克、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呼吸循环衰竭等脏器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X199901) 40万U静点,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72101)50 mL,2次/d;大黄粉10 g胃管内注入,2次/d。2组均连续应用5 d。
  1.4 观察指标
  2组均在治疗开始后每日监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TNF-α试剂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IL-6、IL-8检测试剂盒由美国GENXYME公司提供,使用7071自动生化仪检测CRP。正常值参考国际统一标准。记录平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APACHEⅡ评分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2)
  2.2 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TNF-α、IL-6、IL-8和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5 d内TNF-α、IL-6、IL-8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而对照组各指标持续升高(P<0.05)。治疗组CRP水平在治疗2 d后开始逐渐下降(P<0.05),对照组CRP水平在治疗3 d后开始逐渐下降(P<0.05)。2组CRP水平在治疗1 d时无明显差异(P>0.05),但从治疗2 d开始治疗组CRP值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3 讨论
  当机体遭受严重损伤时,原发损伤部位产生的炎症介质进入循环体液,刺激某些细胞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炎症。Speilman等[3]指出,多发性损伤早期应激、缺血、缺氧等各种因素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引起炎症因子的“瀑布反应”。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TNF-α和IL为早期炎症介质,启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造成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炎症介质中TNF-α、IL-6和IL-8是目前公认的较好指标,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其水平均升高,随着患者恢复,其血清浓度会逐渐下降[4]。
  笔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大黄粉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取得明显疗效。乌司他丁是从新鲜人尿中提取的一种能抑制多种蛋白水解酶活力的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分泌,具有广谱蛋白酶抑制作用,属于人体内源性抑炎物质,代谢后进入尿液。乌司他丁除对多种蛋白酶、糖和脂水解酶有抑制作用外,还能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产生,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TNF-α、IL-1、IL-6、IL-8等炎症介质释放,阻止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与白细胞之间的作用,保护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5]。   大黄粉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泻下通腑,既能去除有形之积滞,又能清无形之邪热。大黄粉鼻饲可保护胃肠黏膜屏障,抑制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和肠道内毒素吸收,控制内源性感染,维持肠道内菌群的生态平衡,改善肠道黏膜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其血管通透性,减少局部渗出,促进炎症吸收。血必净注射液是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组成的中药制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血必净注射液具有改善脏器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少细胞因子,以及避免内毒素攻击所致组织损伤、炎症介质的释放等作用[6],能恢复炎症递质与内源性抑制剂的平衡,以防止MODS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乌司他丁、血必净注射液、大黄粉联合应用,能够减少组织、细胞的损伤,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灌注,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有效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理过程,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世蒙.多发性创伤早期SIRS与CARS[J].中国急救医学,2003, 23(I1):801-802.
  [2] Goldstein B, Giroir B, Randolph A. 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epsis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dysfunction in pediatrics[J]. Pediatr Crit Care Med,2005,6(1):2-8.
  [3] Speilman S, Kemer K, Ahlers O,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increas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 and soluble TNF receptor protein plasma levels after trauma reveals associations with the clinical course[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1,45(3):362-365.
  [4] Endo S, Kasai T, Inada K. Evaluation of procalcition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as the diagnosis of infection and the sevenity of illness[J]. Kansenshogaku Zasshi,1999,73(3):195-198.
  [5] Ito K, Mizutani A, Kira S, et a1. Effect of ulinastatin, a human 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 on the oleic acid-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in rats via the inhibition of activated leukocytes[J]. Injury,2005,36(l):387-394.
  [6] 宫蓓蕾,张永,徐启霞,等.重症肺炎患者核转录因子-κB DNA结合活性变化及血必净注射液的干预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9):543-546.
  (收稿日期:2013-04-15,编辑:陈静)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名医经验;过伟峰;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滋养肝肾;补气升清  中图分类号:R277.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0-02  过伟峰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著名中医、脑病专家,主要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卓著。笔者随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过师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经验介绍如下。  1 肝肾不足、脾气亏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冯兴华;风湿病;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5-02  冯兴华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风湿类疾病的治疗用药有独到见解,兹介绍如下。  1
期刊
关键词:通络开窍汤;针刺;糖尿病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259.871;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71-02  糖尿病性脑梗死(diabetic cerebral infarction,DCI)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CI的有效治疗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有重要意义。200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莒生;个体化治疗;白癜风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0.036  中图分类号:R275.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3-02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还没有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临床上易诊难疗。本院王莒生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
期刊
关键词:黄帝内经;癌性疼痛;心;肝;脾;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88-03  癌性疼痛主要是指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扩散或压迫有关组织引起的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如何减轻癌症患者疼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对于癌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药物
期刊
关键词:亳州;中药材;中药市场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3-02  安徽亳州素有“药都”之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其“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药材专业市场[1]。故亳州的中药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药市场发展情况。为深入了解亳州药材市场的实况,增进对国内中药发展现状的认识,我
期刊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中药;医院药学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96-03  药品不良反应(ADR)关系到医疗安全,日益为临床所重视。笔者现对本院2007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的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本院2007年10月-2012年9月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松醇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Cosmosil Sugar-D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漂移管温度77 ℃,载气流速2.0 L/min。结果 松醇质量在0.5~10.0 ?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n=5);平均回收率为97.30%(RSD=1.29%,n=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证候调查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0例住院患者分为2组,其中合并营养不良120例,非营养不良100例。观察营养不良组与非营养不良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证候构成要素,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证候规律特征。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营养不良在证候
期刊
关键词:有毒中药;炮制减毒;配伍减毒;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4-03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日趋关注和重视,尤其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药中毒事件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中药的“毒”性是在功效的表征过程中逐渐被发现的,其毒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准确辨证、配伍使用可达到减毒增效的目。有“毒”中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