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教育发展的程度影响着乡村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振兴的实施。当前,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社会乃至家庭要共同发力,补上这些短板,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提到全国的战略性位置,足以证明党和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也证明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这就再次说明了乡村教育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便科学评定人才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那么,采取哪些措施能够让乡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便成为当前人们需要回答和正视的时代命题。
一、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也逐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之间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仍然存在差距。学校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学校如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那么发展乡村教育将会举步维艰。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还需要“软件”“硬件”两手抓。
所谓的“软件”,就是指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说到底,还是师资力量的问题。师资力量的问题其实已经不算是新鲜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也出台了许多相关计划。以特岗教师计划为例,每年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将会为乡村学校输送大量的“新鲜血液”,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但如何能将优秀的特岗教师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真正带动乡村教育长久地向好发展,是人们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用好特岗教师既需要“厚爱”,也需要“严管”。那么,“厚爱”并不仅仅是优惠的政策和待遇,更要提高社会对于乡村教师工作的认可度,给予他们工作的價值感和归属感。而“严管”就是既要把好准入的大门,也要明确制定出淘汰制度。对于拿着教师待遇却不履行教师责任、占位子吃空饷、教学质量不达标的人,要及时发现,严肃问责。要守住农村学校建设的底线,加强监督监管,完善法律法规。除了“新鲜血液”要重视,农村学校的原有教师也不应忽略。由于历史等发展的客观因素,部分原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存在滞后性。针对这一情况,增加相关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共同提高新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让农村学校的“软件”灵敏好用、与时俱进。
所谓的“硬件”,就是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说到底,还是教学设施的问题。目前,全国的一线和大城市的中小学许多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但是,广大农村学校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非常有限,使得农村学生在教育资源的享有过程中处于弱势。要想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更要格外关注。另一方面,还要引导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农村学校的建设当中来,为农村学校建设提供相关帮助,持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营造乡村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精准施策抓重点,坚决不搞“一刀切”
乡村教育想要获得根本性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扶持。由于我国的乡村分布广,跨度大,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并不相同,因而乡村教育发展存在地域性和阶段性。在制定政策时,政府既要考虑教育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与普惠性,也要认真分析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地教育发展的实情。比如,在“空心化”严重的乡镇,生源本身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师资力量和教育资金的进一步投入。那么,如果是“大班额”比较严重的学校,就要优先考虑增加师资力量,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总之,情况不同,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也不能完全相同。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满足客观发展的需求。
(二)关注农村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乡村教育的发展要关注农村教育结构的特点和问题,加快农村教育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对于义务教育结束之后,由于贫困或成绩等问题不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增强未来谋生的本领,是改善农村教育结构的重点。推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农村青少年提升为未来具备高素质和竞争力的劳动力,为乡村振兴事业储备人才。那么想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政府需要给予相关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合理引导,鼓励推进“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对口相关企业。通过鼓励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调整,帮助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从而通过教育实现脱贫,斩断“穷根”。
(三)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倾听群众文化需求
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近几年来,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农家书屋”的设立,农村的文化活动的发展,都在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动力。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是与时俱进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因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是要与时俱进的,更是要围绕人民群众需求而不断发展的。以“农家书屋”为例,并不是设立了“农家书屋”,增加了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就结束了。要想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百宝箱”,就要真正了解农民需要哪些书作为指导,要让“农家书屋”更吸引农民的脚步,完善相关制度,让农民看书借书更方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认真倾听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真实声音,补短板,促发展,让更好的公共文化滋润广袤的乡村大地。
三、重视乡村家风家教,构建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单位
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汇聚在一起就是社会风气,因而重视乡村家风家教的培育可以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家风家教的培育,其源头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极具生命力与丰富的内涵,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追求与道德规范。人们要引导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家风家教中,培育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家风家教的培育,其重点是推动崇尚科学的乡村文明风气。乡村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做斗争。只有每个家庭不断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文明风尚,才能让落后腐朽的思想没有可乘之机。当崇尚科学与知识成为文明风气的主流,乡村教育的发展也将迎来广阔的沃土。家风家教的培育,其导向是推动乡村教育向好发展。培育良好的乡村家风家教,有助于营造更好的乡村教育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成为绕不开的客观现实。如何能让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中,是人们需要努力的重点。良好的家风家教核心意义是让家庭教育能够融入孩子的成长历程,让孩子受教育的过程和体系是完善的,从而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接受教育,帮助乡村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总之,乡村家风家教的培育和树立,对于乡村教育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推进乡村发展的关键一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村教育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储备优秀人才,提供智力保障。乡村教育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村教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也就很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因此,人们必须多措并举谋发展,为乡村教育事业长期向好发展提供强又有力的支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走向美好的明天。
(辽宁省海城市马风镇政府)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提到全国的战略性位置,足以证明党和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也证明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这就再次说明了乡村教育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便科学评定人才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那么,采取哪些措施能够让乡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便成为当前人们需要回答和正视的时代命题。
一、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也逐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之间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仍然存在差距。学校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学校如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那么发展乡村教育将会举步维艰。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还需要“软件”“硬件”两手抓。
所谓的“软件”,就是指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说到底,还是师资力量的问题。师资力量的问题其实已经不算是新鲜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也出台了许多相关计划。以特岗教师计划为例,每年通过特岗教师计划将会为乡村学校输送大量的“新鲜血液”,为乡村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但如何能将优秀的特岗教师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真正带动乡村教育长久地向好发展,是人们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用好特岗教师既需要“厚爱”,也需要“严管”。那么,“厚爱”并不仅仅是优惠的政策和待遇,更要提高社会对于乡村教师工作的认可度,给予他们工作的價值感和归属感。而“严管”就是既要把好准入的大门,也要明确制定出淘汰制度。对于拿着教师待遇却不履行教师责任、占位子吃空饷、教学质量不达标的人,要及时发现,严肃问责。要守住农村学校建设的底线,加强监督监管,完善法律法规。除了“新鲜血液”要重视,农村学校的原有教师也不应忽略。由于历史等发展的客观因素,部分原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存在滞后性。针对这一情况,增加相关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共同提高新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让农村学校的“软件”灵敏好用、与时俱进。
所谓的“硬件”,就是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说到底,还是教学设施的问题。目前,全国的一线和大城市的中小学许多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但是,广大农村学校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非常有限,使得农村学生在教育资源的享有过程中处于弱势。要想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更要格外关注。另一方面,还要引导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农村学校的建设当中来,为农村学校建设提供相关帮助,持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营造乡村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精准施策抓重点,坚决不搞“一刀切”
乡村教育想要获得根本性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扶持。由于我国的乡村分布广,跨度大,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并不相同,因而乡村教育发展存在地域性和阶段性。在制定政策时,政府既要考虑教育资源分布的公平性与普惠性,也要认真分析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地教育发展的实情。比如,在“空心化”严重的乡镇,生源本身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师资力量和教育资金的进一步投入。那么,如果是“大班额”比较严重的学校,就要优先考虑增加师资力量,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总之,情况不同,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也不能完全相同。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满足客观发展的需求。
(二)关注农村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乡村教育的发展要关注农村教育结构的特点和问题,加快农村教育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对于义务教育结束之后,由于贫困或成绩等问题不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增强未来谋生的本领,是改善农村教育结构的重点。推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农村青少年提升为未来具备高素质和竞争力的劳动力,为乡村振兴事业储备人才。那么想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政府需要给予相关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合理引导,鼓励推进“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对口相关企业。通过鼓励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调整,帮助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从而通过教育实现脱贫,斩断“穷根”。
(三)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倾听群众文化需求
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近几年来,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农家书屋”的设立,农村的文化活动的发展,都在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动力。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是与时俱进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因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是要与时俱进的,更是要围绕人民群众需求而不断发展的。以“农家书屋”为例,并不是设立了“农家书屋”,增加了一个公共文化设施就结束了。要想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百宝箱”,就要真正了解农民需要哪些书作为指导,要让“农家书屋”更吸引农民的脚步,完善相关制度,让农民看书借书更方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认真倾听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真实声音,补短板,促发展,让更好的公共文化滋润广袤的乡村大地。
三、重视乡村家风家教,构建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单位
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汇聚在一起就是社会风气,因而重视乡村家风家教的培育可以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家风家教的培育,其源头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极具生命力与丰富的内涵,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追求与道德规范。人们要引导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家风家教中,培育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家风家教的培育,其重点是推动崇尚科学的乡村文明风气。乡村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做斗争。只有每个家庭不断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文明风尚,才能让落后腐朽的思想没有可乘之机。当崇尚科学与知识成为文明风气的主流,乡村教育的发展也将迎来广阔的沃土。家风家教的培育,其导向是推动乡村教育向好发展。培育良好的乡村家风家教,有助于营造更好的乡村教育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成为绕不开的客观现实。如何能让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中,是人们需要努力的重点。良好的家风家教核心意义是让家庭教育能够融入孩子的成长历程,让孩子受教育的过程和体系是完善的,从而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接受教育,帮助乡村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总之,乡村家风家教的培育和树立,对于乡村教育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推进乡村发展的关键一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村教育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储备优秀人才,提供智力保障。乡村教育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村教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也就很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因此,人们必须多措并举谋发展,为乡村教育事业长期向好发展提供强又有力的支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走向美好的明天。
(辽宁省海城市马风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