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挑战8:活跃的网络社区与变化了的传播话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罗庞蒂教授是全球化传播的坚定倡导者。他曾经说,"通过点击一下鼠标就能了解其他国家的儿童们是不知道民族主义为何物的。"
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和神话。这种美好的神话要变成现实的基础是双向传播的全球化传播。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信息,是在一个多导向的全球网络中,信息的单一流向和发布。
在互联网世界里,人们生活的社区,不是以你所在的地域划分的,而是以人们的兴趣所在,在这个社区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来了。思想、政见、价值观和爱好基本相同的个人被吸引到一起,加深他们的原有价值观和偏见,而不是挑战和改造原来的价值观和偏见。
在这种跨国的交流中和网络新社区的形成和建设中,网络公民和网络社会已经诞生。从而要研究一下传播学理论和新闻学的演变。
网络媒体应该培育一种更具有协商精神的在线公共领域。这意味着,公民们应该把他们的个人意见交给公众审查确认。公民们应该利用网络把议题通知给公共官员和政府领导人。
新闻的另一个作用是促使读者关心政治、关心公共政策、关注政府的所作所为、关心人民的疾苦、关心国际局势。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准确诚实地、有责任心地报道事实和数字。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信息和新闻野蛮竞争的丛林。在这个崭新的公共领域和网络政治空间里,人们不仅需要知识分子来充当新的仲裁人,更需要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充当仲裁人。
今天的读者需要的新闻是实时更新的、准确的、反映不同观点的和内容充分的。而读者在读完这条新闻后,还需要有条件,立即做出对新闻事件的反馈,并希望与网络媒体的新闻编辑或是网上的其他网友即刻展开交流和对话,让其他网友,有时候,恨不得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对某个事件的评论。如1999年5月网民对北约轰炸中国使馆的评论和最近网民对东芝笔记本事件的评论。
挑战9。“公民记者”的大量涌现
中国目前有将近800家报纸上网。这些传统的报纸过去是单向的灌输和宣传,无法与读者互动,更没有读者的直接参与。而今天,在《人民日报》上,你可以在它刊载的每条新闻后面看到读者反馈的提示,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强国论坛》的公共论坛。新浪网等更是依靠公共论坛来吸引网民。与此同时,专业的新闻记者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寻找新闻线索和新闻选题。
记者的新闻选题将与网上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密切。最终是网络引导传统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导向新媒体?互联网会不会造成一个"公民记者"社会的出现?不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充当把关人?人们无需记者证,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对话,就可以通过合法的信息源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充当记者。
早在18世纪,报纸在西方刚刚问世,办报的人就是开办印刷厂的人,而不需要受过专门的新闻学训练。互联网的出现,是不是使人类又回到了那种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手中拥有的权力去生产他们具有个性品牌的新闻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是不是使全世界的人都成了写书人或办报人。其结果造成了互联网上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伪劣和虚假信息。但是,这并不可怕,大多数网民最终是会到有公信度品牌的网络媒体去核实其真假。在网络时代,有传统品牌的媒体只要保证其公信度,将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令人担忧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有关商业大公司的商业新闻和公司活动信息在新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而传统新闻学中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如国际新闻、政治新闻等,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小。媒体人将来是不是都成了商业集团的跟屁虫和应声虫?今天,传统媒体仍然在起着守门员和解释新闻的作用。
挑战10:网络电子商业化
通过权威的Nexis资料库查询,发现新闻界有关网络的报道在过去几年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5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报纸开始上网,美国的媒体完全被网络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源泉的魅力给震住了。统计表明,1995年美国和海外的主要英文报纸有4,562篇文章报道"信息高速公路"。而在那一年,只有915篇文章提到"电子商务"。1996年,美国的主要报纸有2370篇文章把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来报道,数量比头年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有1662篇,比头年增加了一倍。
1997年,新闻媒体第一次突出地把互联网作为商业大道来描述和鼓吹。西方主流报纸提到"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数量降到了1314篇。与此同时,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猛增到2812篇。
1998年,尽管全世界上网的人口激增,但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概念仅在西方主流报纸的945篇文章中出现过。而与此同时,新闻界完全被电子商务这个概念迷倒了,有6403篇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出现在主要报纸上。
1999年,互联网的普及突飞猛进,但是,新闻媒体却大大减弱了对"信息高速公路"这个形象比喻的宣传,主要报纸只有842篇文章提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个词。但是,西方主要报纸狂热地报道电子商务,文章数量竟然达到20641篇。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是如何报道互联网的发展。在90年代的后5年,《华盛顿邮报》每年提到"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从一开始的178篇,下降到20篇;《纽约时报》的文章从100篇下降到17篇。但是,与此同时,两家报纸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急速上升,《华盛顿邮报》从19篇升到430篇,《纽约时报》从52篇升到731;《洛杉矶时报》从1995年的192篇,下降到1999年的33篇;《芝加哥论坛报》从170篇下降到22篇。
而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这个概念象雪球一样在媒体上飞速滚大。如,《洛杉矶时报》报道电子商务的文章从1995年的24篇猛增到1999年代的1243篇;《芝加哥论坛报》从8篇猛增到486篇。
仅仅是5年前,全世界对互联网的热情,是因为人们把互联网当成一个自由交流的信高速公路。人们仅仅是把万维网看成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资源。而今天,根据新闻媒体今天的宣传,万维网被理解为花钱和挣钱的好去处。
新闻媒体对网络报道重点的转移,反映了网络媒体的自身转型。新闻媒体对网络的重新定位反映了公众对互联网商业化的期望。信息量最大的网站几乎无一例外被超级财团拥有。
传统的新闻传媒的广告部和新闻编辑部中间是有一堵墙,新闻和广告之间有严格界限,二者不得混淆。但是,在网络媒体中,市场营销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和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后两者几乎都在一个平面工作,没有受过专业新闻学训练的网络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新闻网页的制作,很难保证这些人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不渗入自己的固有偏见。
挑战11:国际资本支撑西方新闻霸权
由于大的网络媒体的背后都有巨额国际资本的支撑,这些网络公司处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在网页设计和架构上总是倾向于自己喜好的内容和议题,从而构成了对网络民主的威胁。比如,yahoo.com的中文网站1999年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在其主页上设计了一个“北约误炸中国使馆”的板块。这个板块标题已经明白无误地显示了这家网站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其结果,这个板块吸引的大多数网民是某些亲北约的人士来参加讨论或浏览,这种只有一种思想的讨论很显然是非民主的。
由于新闻具有地缘中心性和民族中心性,记者无疑带有民族和国家的偏见。无论中国怎么抗议,美国媒体和记者对中国的偏见、不友好和对抗是很难改变的。美国媒体面对的是美国国内的受众,要满足国内受众的心理需求。
挑战13:数字鸿沟—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
人的智能是掌握信息和传播的先行资源。这种技术准入的资源模式说明一个人参与公共生活应具备的技术、教育和智能资源。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盲是无法进入这个图书馆的。
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i,只有6。6%的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上网;如果你大学毕业,并且生活在农村,你的上网机会是小学文化水平人的26倍;如果你是大学或大学以上水平,你在办公室的上网机会要比一个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高出10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不平等的数字世界:在北美和欧洲,每4到6个人中,有1人上网;在南非,每65人中有1人上网,在中国,每100人中有1人上网;而在非洲的其它地方,每1000人中,才有1人上网。
这是边缘-中心模型。这个模型暗示,在信息社会的中心有一个由政府智囊、投资银行家、媒体大腕、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的精英阶层。他们到处兜售全球化数字经济,兜售他们的理念。他们制定数字化经济的价值标准。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和有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决定了他能否处在数字经济活动旋涡中心位置。如果处在社会的边缘,就有可能对社会的进步产生“免疫力“,对信息社会产生一种态度和文化上的心理拒绝障碍,就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带来的福音。
网络世界里生存着一个信息与传播的下层阶级,这个下层阶级是由于地域、种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形成的社会排外现象。
挑战13:对传统新闻学的挑战
1995年当美国主流报纸投巨资,发展电子版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虚拟世界里有待新闻记者去拓荒的西部,在那里缺乏传统新闻屋里的道德规范。在网上淘金热中,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性东西正在遭到破坏:如内容的准确性和新闻伦理。传统新闻媒体把记者的伦理观念的行为准则放在首位。但是,在网络媒体里,并不是每一个在网上发表东西的人都遵守新闻的职业道德。对大多数没有受过传统新闻写作和新闻学训练的网民来讲,伦理道德等于零。
网络时代的记者必须一专多能,而不再把终生捆在一个特定的媒体上。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无限的信息资源,去思考、采访、写作和策划。
比如,美联社今天在录用新记者时,除了翻阅一下候选人的简历和推荐信外,要求候选人有坚实可靠的新闻写作本领外,现在开始把候选人的个人网页作为一个参考指标。美联社要求所录用的记者必须能够在网络空间里畅游。
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人必须同时具备传统的新闻采写技能,同时还要具备掌握未来新的采写技能的本领。这种新闻学新技能要求编辑记者能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运用文字、图片和视听资料。
但是,未来最优秀的新闻记者绝对不在于他会制作网页、会制作光盘。真正伟大的记者不在于他是否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操作技能,而在于他有强大的智慧和发展潜力,是否有清晰的思想、深刻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有人说,网络新闻学的出现,并不预示传统新闻学的终结。但是,将会对传统新闻学的运作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
今天需要的是一个有开拓精神的新新闻学,这种新闻学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要有一种全球眼光报道新闻。网络传播把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同时地方化和全球化了。人们在认识媒体、新闻传播、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教育等问题上,要培养一种创新的方案,以适应人们在网络时代对信息的需求。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是疯狂的、令人兴奋的和需要创造性的。作为一个网络记者,你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资料员、制片人......你发布的素材可能长达几个小时,翻不完页,但是你真正写的文字只有900字长。为网络媒体写作,你必须给网民提供他们在传统媒体得不到的内容。
1000多年前,伟大的行吟僧人玄奘就好像今天的记者,把他亲自采集来的见闻和故事如实地记录下来,传递给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未来培养的传媒新人将以崇高的使命感,努力发现共享的信息,并让这种信息像灿烂的太阳,照亮每一个角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罗庞蒂教授是全球化传播的坚定倡导者。他曾经说,"通过点击一下鼠标就能了解其他国家的儿童们是不知道民族主义为何物的。"
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和神话。这种美好的神话要变成现实的基础是双向传播的全球化传播。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信息,是在一个多导向的全球网络中,信息的单一流向和发布。
在互联网世界里,人们生活的社区,不是以你所在的地域划分的,而是以人们的兴趣所在,在这个社区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兴趣走到一起来了。思想、政见、价值观和爱好基本相同的个人被吸引到一起,加深他们的原有价值观和偏见,而不是挑战和改造原来的价值观和偏见。
在这种跨国的交流中和网络新社区的形成和建设中,网络公民和网络社会已经诞生。从而要研究一下传播学理论和新闻学的演变。
网络媒体应该培育一种更具有协商精神的在线公共领域。这意味着,公民们应该把他们的个人意见交给公众审查确认。公民们应该利用网络把议题通知给公共官员和政府领导人。
新闻的另一个作用是促使读者关心政治、关心公共政策、关注政府的所作所为、关心人民的疾苦、关心国际局势。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准确诚实地、有责任心地报道事实和数字。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信息和新闻野蛮竞争的丛林。在这个崭新的公共领域和网络政治空间里,人们不仅需要知识分子来充当新的仲裁人,更需要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充当仲裁人。
今天的读者需要的新闻是实时更新的、准确的、反映不同观点的和内容充分的。而读者在读完这条新闻后,还需要有条件,立即做出对新闻事件的反馈,并希望与网络媒体的新闻编辑或是网上的其他网友即刻展开交流和对话,让其他网友,有时候,恨不得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对某个事件的评论。如1999年5月网民对北约轰炸中国使馆的评论和最近网民对东芝笔记本事件的评论。
挑战9。“公民记者”的大量涌现
中国目前有将近800家报纸上网。这些传统的报纸过去是单向的灌输和宣传,无法与读者互动,更没有读者的直接参与。而今天,在《人民日报》上,你可以在它刊载的每条新闻后面看到读者反馈的提示,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强国论坛》的公共论坛。新浪网等更是依靠公共论坛来吸引网民。与此同时,专业的新闻记者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寻找新闻线索和新闻选题。
记者的新闻选题将与网上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密切。最终是网络引导传统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导向新媒体?互联网会不会造成一个"公民记者"社会的出现?不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充当把关人?人们无需记者证,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对话,就可以通过合法的信息源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发布信息、充当记者。
早在18世纪,报纸在西方刚刚问世,办报的人就是开办印刷厂的人,而不需要受过专门的新闻学训练。互联网的出现,是不是使人类又回到了那种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手中拥有的权力去生产他们具有个性品牌的新闻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是不是使全世界的人都成了写书人或办报人。其结果造成了互联网上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伪劣和虚假信息。但是,这并不可怕,大多数网民最终是会到有公信度品牌的网络媒体去核实其真假。在网络时代,有传统品牌的媒体只要保证其公信度,将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令人担忧的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有关商业大公司的商业新闻和公司活动信息在新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而传统新闻学中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如国际新闻、政治新闻等,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小。媒体人将来是不是都成了商业集团的跟屁虫和应声虫?今天,传统媒体仍然在起着守门员和解释新闻的作用。
挑战10:网络电子商业化
通过权威的Nexis资料库查询,发现新闻界有关网络的报道在过去几年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995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报纸开始上网,美国的媒体完全被网络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源泉的魅力给震住了。统计表明,1995年美国和海外的主要英文报纸有4,562篇文章报道"信息高速公路"。而在那一年,只有915篇文章提到"电子商务"。1996年,美国的主要报纸有2370篇文章把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来报道,数量比头年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有1662篇,比头年增加了一倍。
1997年,新闻媒体第一次突出地把互联网作为商业大道来描述和鼓吹。西方主流报纸提到"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数量降到了1314篇。与此同时,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猛增到2812篇。
1998年,尽管全世界上网的人口激增,但是,"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概念仅在西方主流报纸的945篇文章中出现过。而与此同时,新闻界完全被电子商务这个概念迷倒了,有6403篇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出现在主要报纸上。
1999年,互联网的普及突飞猛进,但是,新闻媒体却大大减弱了对"信息高速公路"这个形象比喻的宣传,主要报纸只有842篇文章提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个词。但是,西方主要报纸狂热地报道电子商务,文章数量竟然达到20641篇。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是如何报道互联网的发展。在90年代的后5年,《华盛顿邮报》每年提到"信息高速公路"的文章从一开始的178篇,下降到20篇;《纽约时报》的文章从100篇下降到17篇。但是,与此同时,两家报纸提到电子商务的文章急速上升,《华盛顿邮报》从19篇升到430篇,《纽约时报》从52篇升到731;《洛杉矶时报》从1995年的192篇,下降到1999年的33篇;《芝加哥论坛报》从170篇下降到22篇。
而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这个概念象雪球一样在媒体上飞速滚大。如,《洛杉矶时报》报道电子商务的文章从1995年的24篇猛增到1999年代的1243篇;《芝加哥论坛报》从8篇猛增到486篇。
仅仅是5年前,全世界对互联网的热情,是因为人们把互联网当成一个自由交流的信高速公路。人们仅仅是把万维网看成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资源。而今天,根据新闻媒体今天的宣传,万维网被理解为花钱和挣钱的好去处。
新闻媒体对网络报道重点的转移,反映了网络媒体的自身转型。新闻媒体对网络的重新定位反映了公众对互联网商业化的期望。信息量最大的网站几乎无一例外被超级财团拥有。
传统的新闻传媒的广告部和新闻编辑部中间是有一堵墙,新闻和广告之间有严格界限,二者不得混淆。但是,在网络媒体中,市场营销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和新闻采编人员,特别是后两者几乎都在一个平面工作,没有受过专业新闻学训练的网络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新闻网页的制作,很难保证这些人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不渗入自己的固有偏见。
挑战11:国际资本支撑西方新闻霸权
由于大的网络媒体的背后都有巨额国际资本的支撑,这些网络公司处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在网页设计和架构上总是倾向于自己喜好的内容和议题,从而构成了对网络民主的威胁。比如,yahoo.com的中文网站1999年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在其主页上设计了一个“北约误炸中国使馆”的板块。这个板块标题已经明白无误地显示了这家网站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其结果,这个板块吸引的大多数网民是某些亲北约的人士来参加讨论或浏览,这种只有一种思想的讨论很显然是非民主的。
由于新闻具有地缘中心性和民族中心性,记者无疑带有民族和国家的偏见。无论中国怎么抗议,美国媒体和记者对中国的偏见、不友好和对抗是很难改变的。美国媒体面对的是美国国内的受众,要满足国内受众的心理需求。
挑战13:数字鸿沟—信息穷人与信息富人
人的智能是掌握信息和传播的先行资源。这种技术准入的资源模式说明一个人参与公共生活应具备的技术、教育和智能资源。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盲是无法进入这个图书馆的。
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i,只有6。6%的小学文化水平的人上网;如果你大学毕业,并且生活在农村,你的上网机会是小学文化水平人的26倍;如果你是大学或大学以上水平,你在办公室的上网机会要比一个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高出10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不平等的数字世界:在北美和欧洲,每4到6个人中,有1人上网;在南非,每65人中有1人上网,在中国,每100人中有1人上网;而在非洲的其它地方,每1000人中,才有1人上网。
这是边缘-中心模型。这个模型暗示,在信息社会的中心有一个由政府智囊、投资银行家、媒体大腕、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的精英阶层。他们到处兜售全球化数字经济,兜售他们的理念。他们制定数字化经济的价值标准。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和有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决定了他能否处在数字经济活动旋涡中心位置。如果处在社会的边缘,就有可能对社会的进步产生“免疫力“,对信息社会产生一种态度和文化上的心理拒绝障碍,就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带来的福音。
网络世界里生存着一个信息与传播的下层阶级,这个下层阶级是由于地域、种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形成的社会排外现象。
挑战13:对传统新闻学的挑战
1995年当美国主流报纸投巨资,发展电子版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虚拟世界里有待新闻记者去拓荒的西部,在那里缺乏传统新闻屋里的道德规范。在网上淘金热中,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性东西正在遭到破坏:如内容的准确性和新闻伦理。传统新闻媒体把记者的伦理观念的行为准则放在首位。但是,在网络媒体里,并不是每一个在网上发表东西的人都遵守新闻的职业道德。对大多数没有受过传统新闻写作和新闻学训练的网民来讲,伦理道德等于零。
网络时代的记者必须一专多能,而不再把终生捆在一个特定的媒体上。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无限的信息资源,去思考、采访、写作和策划。
比如,美联社今天在录用新记者时,除了翻阅一下候选人的简历和推荐信外,要求候选人有坚实可靠的新闻写作本领外,现在开始把候选人的个人网页作为一个参考指标。美联社要求所录用的记者必须能够在网络空间里畅游。
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人必须同时具备传统的新闻采写技能,同时还要具备掌握未来新的采写技能的本领。这种新闻学新技能要求编辑记者能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运用文字、图片和视听资料。
但是,未来最优秀的新闻记者绝对不在于他会制作网页、会制作光盘。真正伟大的记者不在于他是否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操作技能,而在于他有强大的智慧和发展潜力,是否有清晰的思想、深刻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有人说,网络新闻学的出现,并不预示传统新闻学的终结。但是,将会对传统新闻学的运作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
今天需要的是一个有开拓精神的新新闻学,这种新闻学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要有一种全球眼光报道新闻。网络传播把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同时地方化和全球化了。人们在认识媒体、新闻传播、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教育等问题上,要培养一种创新的方案,以适应人们在网络时代对信息的需求。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是疯狂的、令人兴奋的和需要创造性的。作为一个网络记者,你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资料员、制片人......你发布的素材可能长达几个小时,翻不完页,但是你真正写的文字只有900字长。为网络媒体写作,你必须给网民提供他们在传统媒体得不到的内容。
1000多年前,伟大的行吟僧人玄奘就好像今天的记者,把他亲自采集来的见闻和故事如实地记录下来,传递给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未来培养的传媒新人将以崇高的使命感,努力发现共享的信息,并让这种信息像灿烂的太阳,照亮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