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异想墨华新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92zhangshu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和平,1956年生于湖南省双峰县。现为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届楹联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等。
  
  郭沫若先生曾发表过一篇名为《科学的春天》的热情洋溢的讲话,我认为那是对三十多年前全国科学大会和期盼科技兴国最有诗意的表达,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名篇力作。“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更是对科学工作者特有风格的最好诠释和概括。
  奇思异想,未必荒诞;把天弄开,未必离奇。异想天开于常人可能往往带有揶揄意味,但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则当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可谓殊为难得的精神境界。我认为,从这点来说,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可以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科学的成就使艺术家能够更充分表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科学家亲近艺术将会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实,那些中外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往往在艺术上也有相当的造诣,达芬奇、爱因斯坦如是,李四光、钱学森如是,今天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也如是。
  让我知道并去了解谢和平,那是因为我的母校—四川大学校长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作为当代著名科学家,谢和平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深部开采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等6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谢和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他是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和“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的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是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协主席等。
  可以说,对这样一位院士校长,我心中有一种仰佩之情。庚寅国庆,借大学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我才回母校与谢和平校长相识。有意思的是,我们只有短暂的2小时相会,谢和平却带来了他的不少书法近作。我们没有一句客套话,也没有谈各自的专业,当我们展卷他的书法作品时,我们的交流和撞碰也始终围绕着书法艺术这个话题。
  可以想象,作为一个科学家,同时又身兼校长和众多社会职务的谢和平,当是何其忙也。他说,只要有点闲空,总喜欢拿起毛笔写写字。所以,读帖写字成了他平时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和乐趣。当然,书法于他只是余事。不过,我对他说,人的职业可能有专业与业余之分,但精擅的水准却是没有专业与业余之分的,而应当只有好坏之别,尤其是中国书画艺术。孙过庭所谓“信贤达之兼善者矣”,这“兼善”,才是中国书史的传统。若翻看中国书法或是绘画史,真正的职业书法家、画家有几人?在画史、书史上大部分彪炳千古的艺术家,他的第一身份往往不是纯粹的艺术家,而是文学家、诗人、学者或是其他的什么身份,而这正是与中国艺术独特的追求相符合的。中国艺术讲求的是整体的人文观照,艺术家追求的是整体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性的表现。或许,这正是中国艺术的高深和魅力独具之处。
  谢和平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才情勃发的善书者。同时,他对诗歌、绘画等诸种文学艺术也是独有心得。作为科学家的谢和平,他在长期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人生观、艺术观,是与那些纯书法家、甚至与其它许多虽然是学者偶尔也写写书法的学者也是有些不一样的。科学世界与艺术世界对他来讲,都是一片自由的天空,可以任其异想天开,探索、发现、创造就是人生。因为有着科学精神的支撑,他心里似乎也有一种压不住的创作欲望,书法既是他科研教学之余的自由挥写,更有一种精神大解放,听凭心手交应,神融笔畅,然后达到超乎寻常的发挥。这大概也是一个科学家对于天地人生的一种体悟吧。他以科学家特具的品格素质从事书法创作,这也使得他的书法有着更浓郁的艺术自由精神和人文气质。
  书法,对谢和平来说,是科学研究的精神演练和人生的艺术情怀,虽可谓“游于艺”而已,但正是如此,他不喜欢在书法圈里活动,也少被当今书坛所识,也就是说,还不太“著名”。但他是真正从心里象热爱科学一样热爱艺术。所以,他平时对书法的研习从不曾松懈,在书法基本技法的练习上也是下苦功夫的。当然,他对书法的研习不可能会象那些纯书法家那样,日日临池不辍。但我却以为,学书法从来不是简单的功课、简单地靠时间累积。我曾有诗戏云:书法岂是一个练,功夫多在字外寻。费尽移山多少力,只怕负了苦寒灯。我坚持认为,现在所谓的“纯”书家,虽然尚法度,却多斤斤于此,而失风神意气,这是令人遗憾的了。有些人功夫不可谓不深,花的时间不可谓不多,但就是难成大器,甚至成不了大器。许多书家也读了不少书,刻苦研习书法,但读的书总是怎么也融不入他的书法中去。许多书家一生追求一种文气一种逸气,虽笔下技术精良,但总难达其境,也难有其味,更无其格。此失其体悟、失其气质变化、失其天开异想之自由精神。我想,这也就是书家与书匠的重要区别吧。谢和平之书堪为一个科学家变化气质的产物,因为科学精神与艺术情怀已深入骨髓。所以,他不必矫揉造作,也无须故作深沉,更不会名利争宠。虽然,与那些纯书家相比,技法可能还有不工之憾,作品中也时有失笔,但你却找不到平庸。每每落笔便有一种鲜活轻松的状态、勇往向前的气势,一种超然率真的文心体现。在他逸笔草草的笔墨后面,所积淀的是他对于科学对于人生对于艺术的真实感受与理解,是他自我心性与性情的自然流露与自由挥洒。
  谢和平喜欢草书,并且越是长幅巨制愈见功力与性情,我也以为其草书成就最大。观其草书,常见其一笔之下至直最后一字,少有停顿和间歇,其快速、旋转、节奏、惊险、奇崛……内在着一股要冲破篇幅向深广突进的强大的力与势,真可谓任情渲泄,强调的是主观表现,显然其所向无碍,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气概。它完全不为成法所囿,而又机抒自出。特别是书中涨墨法的大胆而自然的运用,使作品极具视觉张力。如果你仔细品味,则见其锋杪起伏波澜和微芒变化,亦如《书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间,殊衄挫于毫芒,”其笔致如绵裹针,行气冲和虚灵,一派雅儒蕴籍之风。其用笔结体运转,变幻跌宕,遒劲纵恣,畅达豪迈,痛快淋漓,令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韵致美,彰显其超人之识见与襟抱也。这就是书家的科学精神、学人气质与艺术家情怀所给予作品的—放是外表,变是内蕴;粗是形貌,细是神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性情,感受创作,领略神采,体现到人生的高迈情怀、科学与文化的形质与气格。
  我也以为,谢和平的草书虽多从董其昌、王铎、傅山出,也有其面目或影子,但却能故而实新,似同而实异,在故中发现陌生,在陌生中追求新变,此与故为新也,此一个科学家之慧心也,此科学精神与艺术情怀完美统一使然也。老实说,从这点来看,实在高出了当今以书法名世的许多书法家。无疑,在未来可见的时间里,谢和平将以一个科学家、教育家之书法而成为当代可数的名书家之一。作为科学家,谢和平的探索和成就以及学术思想浓缩在其等身的著作中;作为书家,谢和平的书法境界则体现了他深厚的生命情怀。其科研成就已经广为人知,而其境界高远的书法作品也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的艺术珍品,从而我们在读其书观其字中,感受到科学精神和艺术境界的双重高远。
  自与谢和平在川大晤别,已三月有余了。我总想写一点文字来记述我们那天难忘的相识与交流。忙于事务,终于才在这次出差侯机和飞行途中,完成了此文。我总想,艺术的力量不应仅仅去取悦,用以取悦的书法必多失其“纯”,更争不来艺术之自由精神。从这点来说,现在谢和平的书法没有什么功利、也没有时俗,很纯、也很干净。同时,我也认为,这艺术的魅力和科学一样,它还在于挑战和置疑,不仅要让我们睁大眼晴,还要打开人们的心灵。所以,我坚持认为,这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法”,如果学会了一种方法或技法就如法炮制,闭着眼睛都能写象,到这种程度,我倒觉得要警惕了。技法再熟练再精妙,如果看到的仅仅是用方法技法书法,那肯定不是一个好书家,至少难成书法大家,其书法也很难说有艺术生命力。我们讲,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哲学。书法也不仅是一种书写方法,还是一种哲学和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它是在书法理论和书法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反映了对书法艺术活动的深刻理解。王羲之、张旭、颜真卿、苏东坡他们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不光是他的字或技法出众,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书法的思维和思想,他永远知道在纸上该写什么。而一位好的书法老师,也不仅是因为他有这种书法技能,还能传授书法技法,不仅是在教学生写字,而是教学生如何写字。书法的技法也许能在短时期内成就几个优秀书法人才,但哲学和科学精神才能成就整个书法活动的持续发展,不断成就书法巨匠。从谢和平的书法认识中,我们当下的书坛或学书者,不是更应当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有所启迪吗?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文化艺术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宋建华
其他文献
在当代艺术界,张子康与他的团队已然成为一个“传奇”。他们塑造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准的中国第一所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事、物,是中国艺术界正在上演的一出有声有色的话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美术馆,不断演绎着关于当代艺术的事件与事物,无论陈述也好,隐喻也罢,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最具规模、最具“当代”意味的中国艺术作品。  做大事业,形诸所以,必然劳累奔忙。故此,古语有“天将降大任
期刊
摘 要: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 格点试题中渗透着对于几何直观能力的深度考查,通过对格点试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剖析几何直观能力在格点试题中的表征,即目标定位和价值导向,能带来更有价值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几何直观;格点试题;画图操作;图形变换;数形结合;分类意识  近年来,以“格点”为背景的试题以其考查范围广、知识覆盖面大、思维含量高、蕴涵多种数学思想,以及区分度明显等特征,越
期刊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主要手段的艺术,但在由书写到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今天的书法史研究越来越支持以下的观点:视觉性的因素只是汉字书写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最关键因素。关于这一点,古代书论中常说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句话已表达的非常充分,就是书法的形式来源取诸世间万物之理而非完全依靠眼睛。书法史的例证也一再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中国古人的阴阳哲学—作为一种民族性的思维方式它深刻地影响了由汉字书
期刊
摘 要: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等概念的高度概括. 中考数学文化试题体现了新时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彰显了数学文化内涵的整体育人功能,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教育价值. 文章从中外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中外数学家优秀成果、古代生产生活、数学名题、当代科技文化和数学图形六个方面,分析2020年中考数学文化试题的命题特色,挖掘数学文化试题的命题思想及教育价值,为如何命制新颖的中考数学文化试题提供
期刊
点击理由    杨中良的绘画,信笔写就,笔触空灵简净,清脱通畅,有如解牛的庖丁,“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笔到意行,游刃有余。至于其写松,该是中岁之体,干劲而枝繁,一冠清荫靡靡生凉;其写水,该是泉潭之流,波闲而浪静,一泓清气幽幽而来;其写屋,该是林下之筑,脊卧而檐低,彭泽石湖草屋之状;其写人,该是隐逸之士,体曲而面丰,香山六一清躯之形。以适情快意的笔墨来写物,约略物之神采,而不做繁缛的皴染
期刊
因为三门峡毕竟距离郑州较远,更因为不事张扬,樊贵敏虽身为河南省三门峡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协助主席主持日常工作,然而他的“出镜率”并不是很高,不是那种“风云人物”。他的性格真率豪爽,缜密藏于内,而诚挚宣于外,饶有古风。他能克己,不循私,对人事、艺术,一以贯之,因而有号召力,时日既久,在三门峡的青年书法家中,渐渐形成了“带头大哥”的意思。工作上的事,他敢安排,安排了能落实;艺术上的事,他敢批评,批
期刊
“草蛇灰线”的篇章结构是崔树强新著《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一个突出特点。该书从纷繁复杂的书法美学论题中清理出“气”这样一条主线,然后以与“气”有关的概念和范畴为绾结点,再将书法美学的一般性命题分别部居,从而建立了一个颇为庞大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全书共十章,分别以气本、气象、气势、气脉、气韵、气化、气味、神气、逸气、养气,真是一“气”贯注。但是,贯注全篇的这一“气”在行文中又若隐若显、摇曳多姿如同“
期刊
摘 要:中考试题中的图形折叠问题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和不变的数学思想,题型多样、变化灵活. 文章从动手操作、折叠后求值、折叠后确定点的位置三个类型的图形折叠问题出发,多角度分析2020年中考试卷中“折叠问题”的考法和命题特色,挖掘图形折叠试题的命题思想及教学研究趋势,为师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折叠问题;轴对称性;命题特色;几何直观;数形结合  图形折叠是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实践问题,强化
期刊
中国绘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延传相续、嬗变演进,形成了古老的传统。这种传统风格和民族的审美需求又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地得到充实、突破和创新,并又孕育造就着新的风格,成为华夏艺苑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花园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中国文化在西方经济强势的文化飓风当中,中国人似乎犹豫了、彷徨了、迷茫了,虽然在努力去辨别前进的方向,但是却在前进中迷失了自己该要找寻的目标。面对大量
期刊
装裱是为了便于收藏和阅看,也是保存书画的必要手段。《唐书·艺文志》、《唐六典》及宋周密《齐束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中,都有详略不一的记载,明、清人也有专论装潢的书篇。这也是一种专门的技艺学问。这里只从宋以来实物中看到的几种重要的装潢形制,即卷、轴和册页,简要地说一说。  1.卷(古代亦称为“轴”)。现在见到的有北宋宣和装的一部分原物的原装形式。此种装卷,所见仅剩黄绢隔水(旧称“引首”),中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