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是审计机关开展工作、提炼审计经验、形成审计成果的重要过程。作为一名审计人员,笔者结合多年审计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搞好现场审计工作。
审计思路要清晰
一个审计项目确定后,审计组长及其人员首先要思考这个审计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审计哪些方面,审计结束后要起到什么效果。如:对某一个项目的征地拆迁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审计人员要明确此类审计属群众关注、矛盾突出、与重大项目是否顺利开展密切相关的项目。实施审计时,首先应该掌握拆迁补偿主要政策规定,再从调阅征地拆迁补偿原始档案入手,逐一核对拆迁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将拆迁资金在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建立资金监管长效机制。
审计方法要可行
现场审计的流程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充分的审前调查了解,确定审计的内容重点,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实现以上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关键环节,即审计准备和审计实施。
(一)审计准备
一是熟悉与审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审计进点前收集、熟悉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定,将重要内容进行标注,纳入审计实施方案参考,避免现场审计茫然。二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进点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资金规模、管理模式、内部控制情况,从而查找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资金管理中有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审计方向。三是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要仔细研究年度审计计划对项目的要求。二要根据审计事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三要对照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检查,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做到切实可行。
(二)审计实施
审计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对基本情况的审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财政财务收支、项目实施和管理、政策执行、资产管理和债权债务管理等方面,内容较多且数据繁复。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审计时,根据需要先设计一套表格,其次利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来共同完成,以节约时间,提高实效。
二是审计事项的核查。审计事项的核查,是整个现场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审计项目最为丰满的内容,审计事项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全部内容,是“量”的要求;通过审计事项的完成揭露问题、提出建议,是“质”的要求。
三是审计方法的选取。审计组长可根据调查了解,适当运用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如,某单位“三重一大”制度规定,超过3万元的资金支付需业务部门、分管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三级审批,超过10万元以上项目支出需党委(组)会议通过。审计人员可以选取控制性测试检查被审计单位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可分别抽取3万元、10万元或以上的经济事项检查签字情况和相关会议记录,如未经三级审批或三级审批比例不高,则该单位“三重一大”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审计证据要过硬
审计证据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实物的,外部的和内部的。在审计中,每做一件事,每走一个步骤,要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来完成,程序不合法,很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审计风险极高。
(一)注重审计事项的关联性,使审计证据更可靠
每进行一个审计步骤,都要落实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而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支撑,特别是涉及问题方面的审计证据,其证明力要求更高,必须充分、相关、完整。因此,一个审计事项需要的证据一定要找准,如果找偏了,花了大量时间去获取记录,最终却不能被报告所利用,审计实效大受影响。找准了证据,还需要完整规范地记录和保存,不规范不完整的记录,审计的证明力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作为证据来使用。
(二)跳出账面获取证据,使审计证据更充分
在获取审计证据中,单靠账面证据往往是不够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跳出被审计单位的账面去收集,就需运用审计调查了解和审计询问。如在涉农资金审计中,需深入农户调查和询问资金拨付的真實情况,检查涉农资金在拨付过程中是否存在虚报冒领、骗取、政策不到位等问题。
(三)重大问题要获取责任证据,使审计证据更完整
责任证据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其他类别的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甚至需要移送处理的问题时,也需获取责任证据,因为重大问题往往导致资金损失、利益交换,没有责任证据,在移送处理时就没有具体的追究对象。责任证据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会议记录(纪要)、审计过程中的询问谈话、资金授权支付凭证、项目审批审核文件等资料中获得。
审计思路要清晰
一个审计项目确定后,审计组长及其人员首先要思考这个审计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审计哪些方面,审计结束后要起到什么效果。如:对某一个项目的征地拆迁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审计人员要明确此类审计属群众关注、矛盾突出、与重大项目是否顺利开展密切相关的项目。实施审计时,首先应该掌握拆迁补偿主要政策规定,再从调阅征地拆迁补偿原始档案入手,逐一核对拆迁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将拆迁资金在管理使用中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建立资金监管长效机制。
审计方法要可行
现场审计的流程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充分的审前调查了解,确定审计的内容重点,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实现以上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关键环节,即审计准备和审计实施。
(一)审计准备
一是熟悉与审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审计进点前收集、熟悉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定,将重要内容进行标注,纳入审计实施方案参考,避免现场审计茫然。二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进点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资金规模、管理模式、内部控制情况,从而查找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资金管理中有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审计方向。三是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要仔细研究年度审计计划对项目的要求。二要根据审计事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三要对照项目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检查,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做到切实可行。
(二)审计实施
审计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对基本情况的审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财政财务收支、项目实施和管理、政策执行、资产管理和债权债务管理等方面,内容较多且数据繁复。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审计时,根据需要先设计一套表格,其次利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来共同完成,以节约时间,提高实效。
二是审计事项的核查。审计事项的核查,是整个现场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审计项目最为丰满的内容,审计事项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全部内容,是“量”的要求;通过审计事项的完成揭露问题、提出建议,是“质”的要求。
三是审计方法的选取。审计组长可根据调查了解,适当运用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如,某单位“三重一大”制度规定,超过3万元的资金支付需业务部门、分管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三级审批,超过10万元以上项目支出需党委(组)会议通过。审计人员可以选取控制性测试检查被审计单位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可分别抽取3万元、10万元或以上的经济事项检查签字情况和相关会议记录,如未经三级审批或三级审批比例不高,则该单位“三重一大”制度执行存在问题。
审计证据要过硬
审计证据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实物的,外部的和内部的。在审计中,每做一件事,每走一个步骤,要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来完成,程序不合法,很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审计风险极高。
(一)注重审计事项的关联性,使审计证据更可靠
每进行一个审计步骤,都要落实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而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支撑,特别是涉及问题方面的审计证据,其证明力要求更高,必须充分、相关、完整。因此,一个审计事项需要的证据一定要找准,如果找偏了,花了大量时间去获取记录,最终却不能被报告所利用,审计实效大受影响。找准了证据,还需要完整规范地记录和保存,不规范不完整的记录,审计的证明力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作为证据来使用。
(二)跳出账面获取证据,使审计证据更充分
在获取审计证据中,单靠账面证据往往是不够的,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跳出被审计单位的账面去收集,就需运用审计调查了解和审计询问。如在涉农资金审计中,需深入农户调查和询问资金拨付的真實情况,检查涉农资金在拨付过程中是否存在虚报冒领、骗取、政策不到位等问题。
(三)重大问题要获取责任证据,使审计证据更完整
责任证据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其他类别的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甚至需要移送处理的问题时,也需获取责任证据,因为重大问题往往导致资金损失、利益交换,没有责任证据,在移送处理时就没有具体的追究对象。责任证据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会议记录(纪要)、审计过程中的询问谈话、资金授权支付凭证、项目审批审核文件等资料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