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中有丘壑,刀下有乾坤,玉人杨曦沉浸于他的琢玉世界,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极具时代感的创作,引领着苏州玉雕行业坚定前行。
杨曦,号南石,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作为当今苏作玉雕代表人物,其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结合传统绘画技巧和现代设计理念,开创了“虚实结合”的玉雕新技法,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现代感。代表作品有《速写江南》《秋语江南》《大音希声》《千手观音》等。其中,《秋语江南》《莲相》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花样年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语:“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虽不产玉,却长期以来是全国玉雕的制作中心,治玉名家辈出。走进位于苏州金鸡湖畔李公堤的杨曦玉雕艺术馆,琳琅满目的玉雕精品见证了杨曦在玉雕创作上的心路历程,也展现出当代苏作玉雕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馆主杨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玉雕技艺的基础之上,以创新理念赋予苏作玉雕时代内涵,引领了当代苏州治玉的潮流。
小巷里爱画画的少年
1964年11月,杨曦出生于苏州,成长于平江路钮家巷的老街巷里。从小,他就对画画情有独钟,他画小巷里的风景,画水乡的建筑,画身边一切的人与物。后来,他考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接受专业的美术训练,素描、雕塑、篆刻、色彩……他汲取各类艺术养分,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1983年毕业后,杨曦被分配到苏州玉石雕刻厂担任设计雕刻工作。
对于初到厂里的杨曦而言,玉雕是陌生的,他所要做的便是将在美校习得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玉雕创作实践之上。彼时的苏州玉石雕刻厂是出口创汇的国营企业,制作的玉雕多是炉瓶、人物、花鸟、山子等传统题材。在玉雕厂的仿古车间,杨曦尝试仿制花鸟鱼虫、人物、器皿等不同风格作品,在模仿中体悟传统玉雕的内涵和意境,逐渐练就了一手精湛的雕刻技艺,深浅浮雕、圆雕、镂雕无不工巧。
对于仿古玉雕技艺的长期钻研和积累,使得杨曦对“切磋琢磨”更为得心应手,在玉雕创作、创新上更加游刃有余。然而,当时的环境并不允许他有过多的个性发挥。1992年,他离开玉雕厂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满足海外客户收藏古董的爱好,杨曦乃至整个苏州玉雕界仍以仿古玉雕为主流,行业落入不断重复和仿古的怪圈。传统玉雕业停滞不前,带有时代特有风貌的作品十分罕见。
“苏州玉雕是时候创新了,我们要拥有属于這个时代的玉雕作品”,我国台湾的一位客户的建议与杨曦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便有此意识,创新的过程仍是煎熬的,想要打破埋在内心十多年的“仿古思维”,是痛苦的、艰难的,让他始终无从下手。“在偶然的状态下,我想起了学校学习到的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将平面设计理念作为切入点,开始玉雕的创新尝试。”杨曦回忆道。
得益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滋养,杨曦打开了他的玉雕创新之路。2002年,他运用平面设计理念创作出《佛在心中》《平安如意》等传统题材的作品,虽是牌子的形制,却与此前的子冈牌、仿古牌大相径庭。基于此,他将古代玉雕纹饰及图案元素打破、重组,创作出介于似与不似间的创新玉雕形态,一改传统工艺雕刻纯粹写实的模仿式操作。在杨曦看来,“玉雕并非只是工匠的活儿,应当融入艺术的想法”。
融入情感的江南水乡
在玉雕创作设计方面,杨曦打破了原有的框架和程式,不断尝试多视角的构思设计。他把对家乡的情感融入创作中,结合江南地区的独特环境,另辟蹊径地创作出新的题材。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再到水乡的温婉女子,他的作品完美地呈现了江南水乡的文化意蕴,让诗情画意在玉石上交相辉映。
2014年创作的《秋语江南》系列,杨曦以艺术设计思维突破传统玉雕纯粹的写实传统,在整套作品外形及作品上的房屋、拱桥中都运用了平面设计理念。中间部分设计为银杏主题,或镂空,或浮雕,三三两两、倏然而下形成的点,与片片相叠、聚合旋转形成的面,以及表现屋檐的线条,巧妙布局,相互呼应。透视的处理手法让作品更显层次分明和饱满,从主体中镂空延伸而出的拱桥和高浮雕的乌篷船打破了画面的规矩和传统形制。
其中,《秋语江南》系列之三本是一块弃料。其玉材中心最好的一块被裁切做了手镯,按照常规做法,可以将剩下的边角料切成几块小牌子和一块勒子。但杨曦灵感突现,觉得它很像江南水乡的拱桥,于是设计成桥的造型,营造出河湖港汊众多的水乡效果。一艘小船、一座小桥、几处屋檐、数片落叶等简单元素,便呈现出一幅秀美雅致的江南秋景画卷。整套作品的设计与技艺完美融合,体现出当下的审美理念和时代感,又不失传统玉雕技艺的韵味。2017年,《秋语江南》和杨曦的另一件作品《莲相》一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也是当代中国玉雕第一次走进世界顶级艺术殿堂。
和田籽玉《速写江南》三件套是2016年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该组作品延续了此前的江南水乡题材,由两件白玉、一件青玉组成,采用线面结合的方式勾勒出江南民居的层叠与错落。杨曦大胆运用镂雕语言,创造了新颖的具有现代美的玉雕艺术表现形式。镂空的线条优美、灵动,代表着速写时留下的笔触,大块面的留白则用以表现房屋的剪影。镂空与留白配比合理,呈现出清新、简约的写意效果。三件作品的展陈组合,打破了平面的沉闷,让人仿佛看到停靠在水榭边的轻舟和随风起舞的杨柳,加之玉料温润纯净的天然色泽,渲染出江南水乡烟雨朦胧般的意境。整套作品主次、显隐、疏密、轻重、繁简的虚实对比,丰富了玉雕的艺术表现力。
在杨曦心中,“创作是情感经历、美术基础和工艺技法的统一体”。一味地师古、泥古,只能停留在制作技艺的层面,永远无法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玉雕从业者要注重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将对生活的思考转化到玉雕创作上,形成自己个性化、艺术化的玉雕语言,用现代美学理念拓展玉雕的思想性和审美内涵。江南水乡的情感和故事其实一直沉睡在杨曦的记忆深处,有了合适的设计理念和娴熟的工艺技法,长期酝酿的情感便能投射到玉雕创作之中,转化为纯朴自然、充满江南诗意的玉雕作品。
工艺当随时代
2012年,杨曦被评为苏州玉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这之前,我虽然也在传承,但是为了工作室的需要,带一些徒弟,传授一些技艺,”杨曦坦言,“但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后,更多的不是考虑工作室或营收,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传承之外,便是要带动行业,使其走上一个新的高峰。”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跟随时代。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新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正在形成。而市场上销售的玉雕产品大多款式陈旧、风格固化,与时代脱节,难以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及审美趣味。时代呼唤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美学的玉雕新产品,这就需要玉雕从业者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玉雕作品。杨曦指出,“对于苏州玉雕行业而言,技法早已不是问题,一件作品在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靠的还是创新,创新才会引领苏作玉雕前行”。
杨曦认为,所谓时代感即为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玉雕创作要具有时代感,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墨守承袭,要以创新的理念去设计构思,注重玉雕作品的设计感。这需要从业者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以及体悟、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将个人风格与时代特征有机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汇,彰显中国元素的现代玉雕新形态。
当然,时代感并不意味着脱离传统。玉雕的创新设计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富有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纹饰及图像进行艺术性的解构和重组,敢于颠覆或重新构思设计现有元素,用当代玉雕创作手法重新诠释作品,塑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和现代形式美。“时代在进步,审美在变化。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做出好的作品去影响大家,分享美好。”杨曦说。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教。
杨曦,号南石,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作为当今苏作玉雕代表人物,其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同时,结合传统绘画技巧和现代设计理念,开创了“虚实结合”的玉雕新技法,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现代感。代表作品有《速写江南》《秋语江南》《大音希声》《千手观音》等。其中,《秋语江南》《莲相》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花样年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语:“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虽不产玉,却长期以来是全国玉雕的制作中心,治玉名家辈出。走进位于苏州金鸡湖畔李公堤的杨曦玉雕艺术馆,琳琅满目的玉雕精品见证了杨曦在玉雕创作上的心路历程,也展现出当代苏作玉雕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馆主杨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玉雕技艺的基础之上,以创新理念赋予苏作玉雕时代内涵,引领了当代苏州治玉的潮流。
小巷里爱画画的少年
1964年11月,杨曦出生于苏州,成长于平江路钮家巷的老街巷里。从小,他就对画画情有独钟,他画小巷里的风景,画水乡的建筑,画身边一切的人与物。后来,他考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接受专业的美术训练,素描、雕塑、篆刻、色彩……他汲取各类艺术养分,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1983年毕业后,杨曦被分配到苏州玉石雕刻厂担任设计雕刻工作。
对于初到厂里的杨曦而言,玉雕是陌生的,他所要做的便是将在美校习得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玉雕创作实践之上。彼时的苏州玉石雕刻厂是出口创汇的国营企业,制作的玉雕多是炉瓶、人物、花鸟、山子等传统题材。在玉雕厂的仿古车间,杨曦尝试仿制花鸟鱼虫、人物、器皿等不同风格作品,在模仿中体悟传统玉雕的内涵和意境,逐渐练就了一手精湛的雕刻技艺,深浅浮雕、圆雕、镂雕无不工巧。
对于仿古玉雕技艺的长期钻研和积累,使得杨曦对“切磋琢磨”更为得心应手,在玉雕创作、创新上更加游刃有余。然而,当时的环境并不允许他有过多的个性发挥。1992年,他离开玉雕厂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满足海外客户收藏古董的爱好,杨曦乃至整个苏州玉雕界仍以仿古玉雕为主流,行业落入不断重复和仿古的怪圈。传统玉雕业停滞不前,带有时代特有风貌的作品十分罕见。
“苏州玉雕是时候创新了,我们要拥有属于這个时代的玉雕作品”,我国台湾的一位客户的建议与杨曦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便有此意识,创新的过程仍是煎熬的,想要打破埋在内心十多年的“仿古思维”,是痛苦的、艰难的,让他始终无从下手。“在偶然的状态下,我想起了学校学习到的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将平面设计理念作为切入点,开始玉雕的创新尝试。”杨曦回忆道。
得益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滋养,杨曦打开了他的玉雕创新之路。2002年,他运用平面设计理念创作出《佛在心中》《平安如意》等传统题材的作品,虽是牌子的形制,却与此前的子冈牌、仿古牌大相径庭。基于此,他将古代玉雕纹饰及图案元素打破、重组,创作出介于似与不似间的创新玉雕形态,一改传统工艺雕刻纯粹写实的模仿式操作。在杨曦看来,“玉雕并非只是工匠的活儿,应当融入艺术的想法”。
融入情感的江南水乡
在玉雕创作设计方面,杨曦打破了原有的框架和程式,不断尝试多视角的构思设计。他把对家乡的情感融入创作中,结合江南地区的独特环境,另辟蹊径地创作出新的题材。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再到水乡的温婉女子,他的作品完美地呈现了江南水乡的文化意蕴,让诗情画意在玉石上交相辉映。
2014年创作的《秋语江南》系列,杨曦以艺术设计思维突破传统玉雕纯粹的写实传统,在整套作品外形及作品上的房屋、拱桥中都运用了平面设计理念。中间部分设计为银杏主题,或镂空,或浮雕,三三两两、倏然而下形成的点,与片片相叠、聚合旋转形成的面,以及表现屋檐的线条,巧妙布局,相互呼应。透视的处理手法让作品更显层次分明和饱满,从主体中镂空延伸而出的拱桥和高浮雕的乌篷船打破了画面的规矩和传统形制。
其中,《秋语江南》系列之三本是一块弃料。其玉材中心最好的一块被裁切做了手镯,按照常规做法,可以将剩下的边角料切成几块小牌子和一块勒子。但杨曦灵感突现,觉得它很像江南水乡的拱桥,于是设计成桥的造型,营造出河湖港汊众多的水乡效果。一艘小船、一座小桥、几处屋檐、数片落叶等简单元素,便呈现出一幅秀美雅致的江南秋景画卷。整套作品的设计与技艺完美融合,体现出当下的审美理念和时代感,又不失传统玉雕技艺的韵味。2017年,《秋语江南》和杨曦的另一件作品《莲相》一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也是当代中国玉雕第一次走进世界顶级艺术殿堂。
和田籽玉《速写江南》三件套是2016年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该组作品延续了此前的江南水乡题材,由两件白玉、一件青玉组成,采用线面结合的方式勾勒出江南民居的层叠与错落。杨曦大胆运用镂雕语言,创造了新颖的具有现代美的玉雕艺术表现形式。镂空的线条优美、灵动,代表着速写时留下的笔触,大块面的留白则用以表现房屋的剪影。镂空与留白配比合理,呈现出清新、简约的写意效果。三件作品的展陈组合,打破了平面的沉闷,让人仿佛看到停靠在水榭边的轻舟和随风起舞的杨柳,加之玉料温润纯净的天然色泽,渲染出江南水乡烟雨朦胧般的意境。整套作品主次、显隐、疏密、轻重、繁简的虚实对比,丰富了玉雕的艺术表现力。
在杨曦心中,“创作是情感经历、美术基础和工艺技法的统一体”。一味地师古、泥古,只能停留在制作技艺的层面,永远无法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玉雕从业者要注重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将对生活的思考转化到玉雕创作上,形成自己个性化、艺术化的玉雕语言,用现代美学理念拓展玉雕的思想性和审美内涵。江南水乡的情感和故事其实一直沉睡在杨曦的记忆深处,有了合适的设计理念和娴熟的工艺技法,长期酝酿的情感便能投射到玉雕创作之中,转化为纯朴自然、充满江南诗意的玉雕作品。
工艺当随时代
2012年,杨曦被评为苏州玉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这之前,我虽然也在传承,但是为了工作室的需要,带一些徒弟,传授一些技艺,”杨曦坦言,“但成为国家级传承人后,更多的不是考虑工作室或营收,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传承之外,便是要带动行业,使其走上一个新的高峰。”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跟随时代。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新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正在形成。而市场上销售的玉雕产品大多款式陈旧、风格固化,与时代脱节,难以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及审美趣味。时代呼唤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美学的玉雕新产品,这就需要玉雕从业者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的玉雕作品。杨曦指出,“对于苏州玉雕行业而言,技法早已不是问题,一件作品在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靠的还是创新,创新才会引领苏作玉雕前行”。
杨曦认为,所谓时代感即为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玉雕创作要具有时代感,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墨守承袭,要以创新的理念去设计构思,注重玉雕作品的设计感。这需要从业者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以及体悟、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将个人风格与时代特征有机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汇,彰显中国元素的现代玉雕新形态。
当然,时代感并不意味着脱离传统。玉雕的创新设计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富有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纹饰及图像进行艺术性的解构和重组,敢于颠覆或重新构思设计现有元素,用当代玉雕创作手法重新诠释作品,塑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和现代形式美。“时代在进步,审美在变化。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做出好的作品去影响大家,分享美好。”杨曦说。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