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有道是:授人以鱼,一餐之需;而教人以渔,终身受益。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要让学生“会学”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继续发展的潜能。数学教学也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并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学同仁的认可。下面笔者就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亲身体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教学生学进去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忘我的学习精神,以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先介绍了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这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际,眼前的一条条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与曲线呀?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织下的网不正说明了直线与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也因此诞生了。紧接着,我说:“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凡数学家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真理。只要同学们平时能像笛卡儿那样勤观察、多动脑,一些伟大的发明定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学生情绪顿时倍增,学习的热情也极为高涨。
二、设疑布阵,教会学生“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布疑设难,又要问在疑处,点在难处,让学生有所思,进而有所得。在学习“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引导学生设问: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一定平行吗?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一定平行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一开始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谜”,而若能解开这些“谜”,则使学生对强调“同一平面”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安排等来激发读者,唤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则要努力开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学会问问题。
三、联系生活,教会学生“用”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源自社会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如金融、建筑等诸多领域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所建立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教学“黄金分割”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指出在设计工艺品或日用品的宽和长时,常设计成宽和长的比近似为0.618,这样易引起美感;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在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这样就会使画面显得更加协调、悦目。在教学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可设问:对于一定长度的材料,如何使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进而通过新知使问题获得顺利解决。在教学解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设问:我们能否不过河而知河宽、不上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知敌我之间的距离;如此引入新课,可使学生悟到数学的力量,悟到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的真理,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防陈求变,教学生学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长期接受单调、枯燥、乏味、乃至重复的训练则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机械化思维模式——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无疑是进一步学习的“克星”。反其道而行之,既防陈求变,又可冲决思维定势的“堤坝”,更让奔腾不息的思维“洪流”步入一个新的天地。现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中介绍了不少重要的公式,也提出了不少具有深刻背景的问题。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意识不到其作用。我们要引导、帮助学生挖掘这些潜在的“财富”,以便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及时被激活,促进条件反射的形成。在教学中更要让学生积累诸多方面的知识,以致在以后的知识应用时能见“莲”思“藕”,融会贯通。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作为数学教学的工作者,要适时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愿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以更好实绩去谱写新世纪的教育新篇章。
一、激发兴趣,教学生学进去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忘我的学习精神,以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先介绍了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织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这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际,眼前的一条条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与曲线呀?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织下的网不正说明了直线与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也因此诞生了。紧接着,我说:“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凡数学家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真理。只要同学们平时能像笛卡儿那样勤观察、多动脑,一些伟大的发明定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学生情绪顿时倍增,学习的热情也极为高涨。
二、设疑布阵,教会学生“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布疑设难,又要问在疑处,点在难处,让学生有所思,进而有所得。在学习“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引导学生设问: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一定平行吗?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一定平行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一开始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谜”,而若能解开这些“谜”,则使学生对强调“同一平面”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安排等来激发读者,唤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并且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则要努力开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学会问问题。
三、联系生活,教会学生“用”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源自社会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如金融、建筑等诸多领域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所建立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教学“黄金分割”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指出在设计工艺品或日用品的宽和长时,常设计成宽和长的比近似为0.618,这样易引起美感;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在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这样就会使画面显得更加协调、悦目。在教学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可设问:对于一定长度的材料,如何使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进而通过新知使问题获得顺利解决。在教学解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设问:我们能否不过河而知河宽、不上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知敌我之间的距离;如此引入新课,可使学生悟到数学的力量,悟到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的真理,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防陈求变,教学生学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长期接受单调、枯燥、乏味、乃至重复的训练则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机械化思维模式——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无疑是进一步学习的“克星”。反其道而行之,既防陈求变,又可冲决思维定势的“堤坝”,更让奔腾不息的思维“洪流”步入一个新的天地。现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中介绍了不少重要的公式,也提出了不少具有深刻背景的问题。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意识不到其作用。我们要引导、帮助学生挖掘这些潜在的“财富”,以便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及时被激活,促进条件反射的形成。在教学中更要让学生积累诸多方面的知识,以致在以后的知识应用时能见“莲”思“藕”,融会贯通。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作为数学教学的工作者,要适时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愿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以更好实绩去谱写新世纪的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