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只有细心的人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才能体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更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都渗透了数学知识。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兴趣。
比如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利用课件瓢虫的图片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小圆点即1×7,然后观察2只瓢虫、3只瓢虫……就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课堂练习时我利用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的图片让学生填出经过七七( )天炼成了火眼金金,遇到妖精不管三七( )举起金箍棒就打。接着我出示钢琴图片,让学生观察:每组有7个键,四组有多少个键?怎样列算式?用哪句口诀?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有多少天?妈妈还有三个星期过生日,谁能算出几天以后是妈妈的生日?这节课我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导课时渗透数学知识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逐渐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解决问题时,我利用放学后同学们站路队的实际情况临场创设教学情境让同学们来提问题:“我们这一队共有16人,在超市门口下去了7人,这一队还有几人?”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趣,争先恐后地叙述条件,竟然还能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出来。这一节课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可以说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使我不得不感叹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是这样为学生创设情境的:你们今天吃的什么饭?学生回答牛肉面、蛋糕、牛奶、面包……谁来说说你今天花了多少钱?学生一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花了5毛、我花了1块、我花了1块5、我花了7毛……我不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所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具体的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我们来解决,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竞赛中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际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卡片、编应用题、跳绳比赛、这周我当家、我是小老师等。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会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课外实践中渗透数学知识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一年级按规律填空:10,( ),14,16,( ),( )……这样的空学生做得比较好,但是像“65、60、( )、( )、( )”这样的学生做得特别困难。在课外活动学生跳绳数数1、2、3……我告诉学生一种新的数法:5、10、15、20……同学们通过在课外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不但能很轻松地完成而且做的效果特别好。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剪一剪的实践活动完成后,在课外活动时我让学生自作一张长15厘米、宽18厘米的卡片,再把你剪的你认为最漂亮的图案贴在上面。就这样,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经常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只有细心的人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才能体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更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都渗透了数学知识。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兴趣。
比如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利用课件瓢虫的图片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小圆点即1×7,然后观察2只瓢虫、3只瓢虫……就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课堂练习时我利用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的图片让学生填出经过七七( )天炼成了火眼金金,遇到妖精不管三七( )举起金箍棒就打。接着我出示钢琴图片,让学生观察:每组有7个键,四组有多少个键?怎样列算式?用哪句口诀?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有多少天?妈妈还有三个星期过生日,谁能算出几天以后是妈妈的生日?这节课我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导课时渗透数学知识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逐渐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解决问题时,我利用放学后同学们站路队的实际情况临场创设教学情境让同学们来提问题:“我们这一队共有16人,在超市门口下去了7人,这一队还有几人?”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趣,争先恐后地叙述条件,竟然还能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出来。这一节课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可以说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使我不得不感叹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是这样为学生创设情境的:你们今天吃的什么饭?学生回答牛肉面、蛋糕、牛奶、面包……谁来说说你今天花了多少钱?学生一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花了5毛、我花了1块、我花了1块5、我花了7毛……我不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所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具体的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我们来解决,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竞赛中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际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卡片、编应用题、跳绳比赛、这周我当家、我是小老师等。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会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课外实践中渗透数学知识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一年级按规律填空:10,( ),14,16,( ),( )……这样的空学生做得比较好,但是像“65、60、( )、( )、( )”这样的学生做得特别困难。在课外活动学生跳绳数数1、2、3……我告诉学生一种新的数法:5、10、15、20……同学们通过在课外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不但能很轻松地完成而且做的效果特别好。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剪一剪的实践活动完成后,在课外活动时我让学生自作一张长15厘米、宽18厘米的卡片,再把你剪的你认为最漂亮的图案贴在上面。就这样,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经常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