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应用意识在课堂中的渗透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只有细心的人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才能体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更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都渗透了数学知识。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兴趣。
  比如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利用课件瓢虫的图片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小圆点即1×7,然后观察2只瓢虫、3只瓢虫……就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课堂练习时我利用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的图片让学生填出经过七七( )天炼成了火眼金金,遇到妖精不管三七( )举起金箍棒就打。接着我出示钢琴图片,让学生观察:每组有7个键,四组有多少个键?怎样列算式?用哪句口诀?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有多少天?妈妈还有三个星期过生日,谁能算出几天以后是妈妈的生日?这节课我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导课时渗透数学知识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逐渐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解决问题时,我利用放学后同学们站路队的实际情况临场创设教学情境让同学们来提问题:“我们这一队共有16人,在超市门口下去了7人,这一队还有几人?”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趣,争先恐后地叙述条件,竟然还能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出来。这一节课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可以说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使我不得不感叹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是这样为学生创设情境的:你们今天吃的什么饭?学生回答牛肉面、蛋糕、牛奶、面包……谁来说说你今天花了多少钱?学生一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花了5毛、我花了1块、我花了1块5、我花了7毛……我不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所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具体的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我们来解决,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兴趣。
  三、竞赛中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际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卡片、编应用题、跳绳比赛、这周我当家、我是小老师等。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会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课外实践中渗透数学知识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一年级按规律填空:10,( ),14,16,( ),( )……这样的空学生做得比较好,但是像“65、60、( )、( )、( )”这样的学生做得特别困难。在课外活动学生跳绳数数1、2、3……我告诉学生一种新的数法:5、10、15、20……同学们通过在课外活动中的反复练习,不但能很轻松地完成而且做的效果特别好。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剪一剪的实践活动完成后,在课外活动时我让学生自作一张长15厘米、宽18厘米的卡片,再把你剪的你认为最漂亮的图案贴在上面。就这样,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经常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大抽象性和科学性的学科,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注重对学生兴趣感的激发。鉴于小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精神的特点,及其数学思维的缺乏,教师更应该营造趣味课堂,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求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教学 效率  鉴于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偏重于记忆和练习,学生学习被动、机械和程序化,明显无法适应新课改背景下数
期刊
一、别人可以帮你买鞋,却无法帮你走路  关于课的整体思路设计、问题设计、实验设计等,同事们会给我们提供建议和方向,但真正实施教学的是我们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那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发挥。一味地模仿,没有感情,就会让人感觉生硬,距离远,也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普通话、板书等,更应包括对教材的把握、挖掘分析、重新组织、策略的合理运用等。  二、智者问得巧,愚者
期刊
通过解决问题教学,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否真的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呢?我带着这些疑惑,特意在一次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出了这样两道题目:  第一道:“一种大豆每500克售价1.48元,李大叔买20千克这种大豆,要付多少钱?”此题的答对率约为45%,答错率约为55%,其中错误的解法列举如下:①1.48÷500×20=0.0592(元);②20千克=0.02克,1.48÷500×0.02=0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发现,学生进入中年级以来,和低年级相比,作业书写乱,特别是家庭作业,更是乱得一塌糊涂;有的学生作业正确率很高,但书写不整洁、美观;有些学生作业书写还算可以,但错题太多;还有的学生作业出错太多,书写也太乱,用我的话说就是在一堆乱草里扒拉半天,一道对题也没找到。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分别向各组小组长询问情况,选择高、中、低等次的学生谈话,寻找作业质量不高的原因。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校内组织的有效课堂的同课异构活动,所授课题为学考复习之解析几何《直线与方程》的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为数学基础较弱的高二文科学生。回顾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反思“直线与方程”的教学,感触颇多。  【设计理念与思路】  “直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学习的起始内容,对学生整体把握解析几何复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学生初中以来首次用代数的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一次实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方面:
期刊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春风吹进每一个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记住知识、记住解决问题的方法呢?通过多次观摩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边问边记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绝大多数的时候,学生的记忆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会有意识地主动记住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记忆要求,帮助学生调动意志主动记忆。  例如
期刊
如果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那么他们都有发芽、开花的可能,只不过花色五彩缤纷;也只不过有的可能开在初春,有的可能开在晚秋。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分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没有遗憾的、是充实的、完美的老师。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呢?  一、做一个有高度的班主任  我们常说“思想决定高度,态度决
期刊
摘 要: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变换多种朗读方式,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朗读的兴趣,不仅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有到位的评价。这样,教师有目的地长期进行诱导训练,学生定会越读越好。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训练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