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老子的名的概念出发,以指称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中主人公春宝娘的人称指称的特点,讨论小说中人物的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和叛离关系变化,以及其对于人物身份的影响和对人物命运悲剧性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 柔石 人称指称 名与实 对应 叛离
一、引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是名称可以确定,即“可名”,但是并非固定不变的,即“非常名”。老子的这句话反映出了语言学中指称与所指之间的对应问题。本文借用老子的名概念,将指称词语视为名,与此对应将所指称为实,试以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例,对于主人公春宝娘的人称指称进行分析,探讨名与实的对应和叛离的关系变化,及其对于人物身份和小说主题的影响。
二、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1930年创作的小说,以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讲述了一个典妻的故事:主人公本是皮贩的妻,春宝的娘,后来由于家贫被丈夫典当给秀才家三年,生下秋宝后重回原来的家。皮贩、皮贩的妻、秀才和秀才的妻构成了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小说中女性的生育能力和人的尊严都被物化了。主人公在小说中以“典妻”的悲剧人物形象被塑造出来。本文主要从主人公春宝娘的指称特点出发,分析人物的名实对应关系并揭示其命运的悲剧性。
三、人称指称与指称词语
指称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功能。在实际语篇中,一些词语或表达式常被用来指定具体对象或概念,使这些词语或表达与所指对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建立对应关系。Brown和Yule(1987:145)在其著作《话语分析》中将指称定义为“说话人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表达他们正在谈论的实体(entities)”。其中的“语言”即指称词语,也就是名,对应的实就是“谈论的实体”即所指对象。胡壮麟(1994)把人称指称定义为“采用语言的人称系统指称事物”,并指出这类指称是最为常见的,对它们的研究是探索篇章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K.M.Jaszczolt(2001)将指称词语一般划分为两类:直接指称词语和由话语语境来保证其指称作用的词语。Gundel认为:“指称形式的使用依赖于指称对象的认知地位。”该理论实质上指出了不同的指称形式表示所指对象在记忆和注意状态方面承载不同的信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与指称对象的认知地位而选用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李佐文,路卿2005,(4):33-37)。Brown
关键词: 柔石 人称指称 名与实 对应 叛离
一、引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是名称可以确定,即“可名”,但是并非固定不变的,即“非常名”。老子的这句话反映出了语言学中指称与所指之间的对应问题。本文借用老子的名概念,将指称词语视为名,与此对应将所指称为实,试以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例,对于主人公春宝娘的人称指称进行分析,探讨名与实的对应和叛离的关系变化,及其对于人物身份和小说主题的影响。
二、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1930年创作的小说,以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讲述了一个典妻的故事:主人公本是皮贩的妻,春宝的娘,后来由于家贫被丈夫典当给秀才家三年,生下秋宝后重回原来的家。皮贩、皮贩的妻、秀才和秀才的妻构成了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小说中女性的生育能力和人的尊严都被物化了。主人公在小说中以“典妻”的悲剧人物形象被塑造出来。本文主要从主人公春宝娘的指称特点出发,分析人物的名实对应关系并揭示其命运的悲剧性。
三、人称指称与指称词语
指称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功能。在实际语篇中,一些词语或表达式常被用来指定具体对象或概念,使这些词语或表达与所指对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建立对应关系。Brown和Yule(1987:145)在其著作《话语分析》中将指称定义为“说话人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表达他们正在谈论的实体(entities)”。其中的“语言”即指称词语,也就是名,对应的实就是“谈论的实体”即所指对象。胡壮麟(1994)把人称指称定义为“采用语言的人称系统指称事物”,并指出这类指称是最为常见的,对它们的研究是探索篇章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K.M.Jaszczolt(2001)将指称词语一般划分为两类:直接指称词语和由话语语境来保证其指称作用的词语。Gundel认为:“指称形式的使用依赖于指称对象的认知地位。”该理论实质上指出了不同的指称形式表示所指对象在记忆和注意状态方面承载不同的信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与指称对象的认知地位而选用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李佐文,路卿2005,(4):33-37)。B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