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实践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来源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aotiancx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各国高度关注贫困问题。不管是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还是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将消除贫困和饥饿作为首要目标。不管是在自身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还是在落实联合国发展目标中,中国政府对贫困问题始终高度重视,并在减贫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成效和经验进行定量总结,为中国和世界的减贫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本文发现,中国减贫实践有四方面成效:提前完成消除饥饿目标、营养改善成绩显著、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在减贫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经验:政府高度重视、以发展经济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法规保障发展、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先行先试循序推广策略、注重对外发展合作和经验交流。针对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具体落实策略;针对中国发展中的贫困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
  [关键词]千年发展目标(MDGs);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减贫实践;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2-0120-10
  一、引 言
  减贫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2000年9月,世界各国首脑聚会纽约就消除貧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到2015年要实现的目标和指标(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这些目标和指标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千年发展目标包括8个目标 ①,其中首要目标是“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2015年是千年发展目标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启动之年。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193个成员国在峰会上正式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这套目标包括17个目标,其中目标1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目标2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相比千年发展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更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要平衡推进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发展,同时继续聚焦消除贫困和饥饿这样的基本发展目标。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减贫问题。第一,在千年发展目标之前已经出台了多个文件解决贫困问题。1982年12月,国家经贸委、民政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认真做好扶助农村贫困户的通知》,开启了农村扶贫工作由政府各部门通力协调推进阶段。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积极帮助这些地区的人民首先摆脱贫困,进而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1994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1994—2000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第二,继千年发展目标后,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面推进减贫工作。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扶贫工作,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并把扶贫提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
  不难发现,中国减贫实践是世界减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千年发展目标已经收官,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已经开启,有必要对中国的减贫实践进行梳理总结,特别是从世界减贫目标的落实角度评价中国减贫实践,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不但有助于中国更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也能为世界减贫大业提供“中国经验”,助力实现“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伟大目标。
  二、中国减贫实践的基本成就
  2000—2015年,中国全力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13项巨大贡献。例如,1990—2011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4.39亿,占同期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总数的2/3。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多次表示,没有中国的出色表现,全球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无法达到今天的成就。再如,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增产,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另外,中国大力推进卫生、教育等民生工程,2000年以来累积解决了4.67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稳定维持在99%以上。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1]
  中国减贫并不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而是将减贫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减贫的基本成就:一是介绍消除饥饿目标落实情况;二是改善营养情况;三是介绍直接决定消除饥饿、改善营养,进而决定减贫目标能否实现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发展情况;四是介绍从根本上决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中国提前完成消除饥饿目标
  1.中国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情况
  千年发展目标要求“1990到2015年间,将饥饿人口的比例减半”,消除饥饿是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要求。国际上通常用食物不足发生率和五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发生率来刻画饥饿目标的实现程度。
  (1)食物不足人口数显著下降
  中国已经提前实现将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达不到最低食物能量消费量的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17%减至2002年的7%。[2]更具体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图1),1990—2016年间,中国食物不足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重持续快速下降。1990—1992年间,有2.89亿人属于食物不足人口,占总人口的23.9%,千年目标提出的2000年左右,食物不足人口数快速下降到2.112亿人,占比下降到16%,到2010—2012年间,食物不足人口数降到1.632亿人,即总人口的11.7%,占比减半目标已经完成,到2014—2016年,占比进一步下降到9.3%,约有1.33亿人依然面临食物不足问题。   (2)五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
  从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看,中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与营养检测系统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2.6%,到2000年,该比率显著下降到7.4%,到2010年下降到3.4%,最后下降到2015年的1.5%。如以体重率减少一半为目標的话,中国提前实现。
  2.中国在世界消除饥饿目标中的贡献
  从最基本的食物不足人口占比方面看,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第一,与各大洲相比,中国贡献突出。以1990—2016年间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幅度来看,中国下降了60.9%,只低于东南亚的68.5%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62.7%,高于世界其他地区,高于亚洲48.9%的和东亚的58.5%平均水平。大洋洲在这期间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了仅9.9个百分点,中非和西非不减反增,分别增加23.2%和32.2%。第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相比,中国的贡献更加突出。1990—2016年间,中国是所有区域中食物不足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达到60.9%,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区域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是低收入经济体降幅水平的一倍。[3]
  3.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方针”和“一个方略”的中国减贫智慧
  在全球减贫事业中,中国除了在实现消除饥饿目标的“结果层面”有突出贡献外,在减贫的“途径层面”也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且后者更为重要。这里的“减贫途径”中国智慧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一个方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基本方略)。
  (1)“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中国政府在扶贫事业中一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这一方针的确立,至少可以追溯到1986年。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将1986—1993年间的扶贫工作总结为“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明确提出“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并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式扶贫的本质要求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来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再次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并更清晰地指出开发式扶贫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来达到真正脱贫的目标。显然,开发式扶贫是相对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或者保障性扶贫而言的,扶贫思路已由“输血式”转向“造血式”[4],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视贫困群众为扶贫开发的主体,通过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哲学思想。因此,开发式扶贫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让脱贫攻坚经得起检验。
  (2)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高度,针对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提出的新的重大扶贫方略,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针。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习近平先后到陕西、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又提出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5]总体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核心是要实现四个精准,即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这改变了过去扶贫工作“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的做法,也避免了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从而确保扶贫资源能够精准地与贫困个体对接。[6]显然,在扶贫工作的每个环节如果都能做到精准,必将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的高效扶贫目标。
  (二)中国营养改善成绩显著
  1.中国营养不良人口数量显著下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1990—2014年期间,中国营养不良人口显著下降。1990—1992年时,中国有2.889亿营养不良人口,占当时总人口的23.9%,到2000—2002年时,营养不良人口比下降到16.1%,最后下降到2012—2014年的10.6%,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及占比都减少了一半,取得较大成就。尽管情况明显改善,但是中国仍是位于印度之后全球第二大营养不足国家。
  2.中国居民膳食结构逐渐改善
  改善营养的另一个体现是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在逐步优化。谷物类和根茎类食物消费量下降,而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牲畜肉、奶类和蛋类食物平均每天的摄入量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粮食占饮食摄入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3%下降到2014年的46%;肉类则由4%增加到8%,翻了一倍;蔬菜及食用菌占比由28%增加到32%。
  3.其他方面的改善
  1990年以来,中国不同年龄组成人和儿童的体重都呈增长趋势。例如,与2002年相比,2013年中国城市和农村2至5岁儿童在各阶段的体重都有所增长,农村儿童体重增长幅度要高于城市。中国成年男性的平均体重也由2002年的62.7千克增加到2012年的66.2千克。但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肥胖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营养指标是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育率,这方面中国取得明显改善。1990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33.4%,到2015年时,快速下降至9.4%,下降幅度高达71.9%。其他如贫血、糖尿病、孕产妇及婴幼儿营养不良等问题均有所改善。   第三,中国政府继续高度重视2015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及落实。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做出庄严承诺,表示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努力。2016年3月15日,外交部部长王毅主持召开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部际协调机制首次会议,研究和部署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工作。王毅指出,可持续发展议程是继千年发展目标之后,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执行千年发展目标最好的国家,要在国际上率先落实议程,树立建设性形象,继续做国际发展事业的领跑者。2016年4月,中国发布《落实2030年可持续议程中方立场文件》,7月参加了联合国首轮国别自愿陈述。作为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中方推动二十国集团制定《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2016年,中国利用主办G20杭州峰会的契机,将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列为峰会的4个重点议题之一,重点讨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全面纳入领导人级别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框架,并摆在突出位置。2016年9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主持召开“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中国主张”座谈会,并宣布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该方案在阐明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提出了落实目标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总体路径和具体方案。2016年12月3日,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瞄准未来15年全球在减贫、健康、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发展经济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
  中国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这也是在“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上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政府和人民围绕世情国情,不断深化对发展内涵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GDP由2000年的99066.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82635.1亿元,增加了5.9倍,这是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因。
  (三)以规划引领、政策法规保障发展
  中国政府在发展經济、推进社会发展以及具体落实“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方面都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和政策法规的保障作用。
  第一,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将千年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其中。中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5年为周期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调动各种资源推动规划的落实。例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念中明确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该规划在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中明确提出“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规划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第十八章以一节内容要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针对消除贫困制定了各种具体规划。1994年3月,制定和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2001年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制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这些规划纲要对整个消除贫困工作起到了纲领性指导作用。
  第三,针对营养饥饿出台了各种规划纲要。2001和2011年,国务院分别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等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针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儿童的健康和教育进行了战略改进规划。201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就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提出重要意见。2014年国务院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确定了2020年食物消费量目标、营养素摄入量目标和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全民健康制定了全方位的规划战略。
  第四,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制定了各种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历来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多次强调该项工作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截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从各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012年和2016年,国务院分别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基本举措都给出了明确规划。2008年,国务院出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5年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颁布《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中国政府重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方面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为成功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方面,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农村土地产权,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快速发展,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完善,通过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资产抵押贷款等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这些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都为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五)注重试点先行、循序推广
  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包括在实现“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农业”目标中,非常注重试点先行、循序推广的发展策略。先行先试、稳步推广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摸索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减贫工作方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在推进自愿移民搬迁工作时要求,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进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则明确要求通过扶贫试点开展相关工作,要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针对特殊情况和问题,积极开展边境地区扶贫、地方病防治与扶贫开发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特困区域和群体扶贫试点,扩大互助资金、连片开发、彩票公益金扶贫、科技扶贫等试点。在联合国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总体落实方面,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等领域组织开展一系列试点示范工作,比如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开展42个国家低碳省份和低碳城市试点等,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发展。另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连的一个示范工程是2016年12月13日提出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该方案认为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有必要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形成若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的现实样板和典型模式,对国内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外为其他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六)注重对外发展合作和经验交流
  中国政府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上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加强对外发展合作,促进发展经验互鉴。中国政府始终秉持开放共赢的姿态落实千年发展目标。通过加强与国外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研究咨询机构、民间社会团体等的深层次、宽领域、多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各方的经验与教训,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发展目标。
  四、结论及展望
  综上,中国减贫主要取得四方面成就,一是提前完成消除饥饿目标;二是营养改善成绩显著;三是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后两个成就为高标准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支撑这些减贫成就的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套科学策略,一是政府高度重视;二是以发展经济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三是以规划引领和以政策法规保障相关工作的落实;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五是对于难题采取试点先行、循序推广的策略;六是注重开放,充分利用国际智慧解决减贫问题。这六点策略是中国减贫实践向世界提供的重要经验。
  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过程中,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实际上,党的十九大就中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一揽子方案。该方案明确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原则,这些要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精神高度一致。而“摆脱贫困”也是总方案中的有机内容,为此,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力图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来彻底解决农村区域的贫困问题。
  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具体落实举措。例如,针对子目标2.1,中国提出的举措为“到2020 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6000 亿公斤以上,面粮油、肉蛋奶、果菜茶等供应充足。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确保所有人全年都有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针对子目标2.4,提出的举措为“执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到2020 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到2030 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本确立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EB/OL].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5-07/28/content_3616410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EB/OL].联合国,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china08/preface.html.
  [3]糧农组织、农发基金和世粮署.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实现2015年饥饿相关国际目标:进展不一[EB/OL].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http://www.fao.org/3/a-i4646c/index.html.
  [4]田宪臣.开发式扶贫的难点与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3).
  [5]曹立.精准扶贫生动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N].光明日报,2015-01-08.
  [6]邢成举.中国40年减贫之路[N].第一财经日报,2018-05-29.
  [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摘要)[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8]张红宇.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EB/OL].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wszb06/nzh/rrr/201602/t20160227_1184200.htm.
  What has Chinese Practice of Poverty Reduction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ualizing the United Nations MDGs and SDGs
  GAO Liang-liang
  (Office of Research on Land Economy and Human Resources,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ll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poverty.Both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of the United Nations take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and starvation as the primary goal.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ways pays much attention to poverty and actively explores in poverty reduction,not only for accomplishing the MDGs and SDGs of the UN,but also for implemen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itself.The research goal of this paper is,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to quantitatively sum up the effect and experience of China in accomplishing the MDGs and provide policy basis for the work of poverty reduction of China and the world.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practice of poverty reduction has achieved four effects:achieving the goal of eliminating starvation ahead of schedule,making obvious achievements in nutrition improvement,significant increase of food security level,an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nese experiences in poverty reduction include:the government pays high atten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being the core for solving any and all problems;ensuring the development by planning,policy and legislation;correctly playing the function of the market;taking the tactic of trial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stepwise;paying attention to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experience exchange with the outside.Aimed at the poverty reduction goal among the SDGs 2023,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worked out specific tactics of implementation;aimed at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n development,the government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o realize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around way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practice of poverty reduction;Chinese experiences
其他文献
“2004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活动始于2004年7月,历时6个月,全国数千家企业参与了调查。调查显示,信息化正在引起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企业在信息化实施中更加注重实效,以核心业务信息化为导向目标,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效益管理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2005年将继续开展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有关行业协会、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计委)、经委(经贸委)在项目申报和组织
期刊
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拟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无论
期刊
古田县是福建省东部的一个山区县,人口43万。由于区域位置、流通基础、市场发育、国企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至1998年,县医药公司的年药品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企业亏损却高达200多万元,濒临倒闭。而到了2002年,药品销售额却连续翻番达到4200万元,一举甩掉亏损和债务包袱,并以连续3年销售额递增1000万元的三级跳奇迹,被评为福建省商业优秀企业。2003年,古田县医药公司开始实施在“旧体制上嫁接新
期刊
[摘 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疫病防控是中国卫生健康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不同时期影响卫生健康的主要因素和人民关切,从同疫病作斗争的卫生防疫到为全方位、全周期的全民健康保驾护航,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有效应
期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巩固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中央适时提出2005年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具体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近期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优化使用结构。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00亿元,比2004年减少300亿元,加上2004年预计结转
期刊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放慢改革步伐,而且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要求,择机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
期刊
2005年1月6日,对于原玉溪市财政局副局长方锦春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他因受贿罪和贪污罪被从看守所送到监狱服刑,囚车中,透过车窗,大自然的美景离他远去……11年的囚犯生涯,足以改变人的一世一生。方锦春思绪万千,回想起自己从一个令人羡慕、春风得意的财政局副局长沦落为千人唾弃、万人诅咒的囚犯的沦落史,不禁嚎啕痛哭。  在监狱里,方锦春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感到了深深的悔恨,在剖析自己的犯罪原因时
期刊
一、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深刻理解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红色旅游是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党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旅游就是以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
期刊
多米尼克·威尔逊是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Sachs)高级经济学家,也是高盛2003年10月发表的《与BRICs共同梦想——通往2050年之路》报告的主要执笔人之一。高盛经济学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BRICs概念,并预测在今后40年左右时间内,上述国家经济总量将超过目前的G6(G7中除去加拿大),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向这些国家转移,并将对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期刊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既存在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农业必须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引导,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    一、我国农业投入支持与保护现状与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