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数学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由过去强调的“双基”过渡到“四基”,不仅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还增加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动手操作、亲历过程,逐步积累.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亲历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儿童好玩、好动,对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实物感兴趣.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去“亲历过程”,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积累活动经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 我抓一把小棒,让学生估计,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 并思考:“怎样能一下子看出小棒的个数?”有的学生一字儿排开;有的2个2个为一堆进行计数;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十个小棒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最佳策略(方法四). 再让学生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牢固地建立起“个”和“十”两个计数单位的认知,并渗透了“满十进一”的思想. 接着,让学生摆出11~20各数,看谁摆得快. 再次对这些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学生用小棒摆出了20以内的数后,再引导他们在计数器上试着拨出. 渐渐地学生明白:计数器上个位上一个珠就代表一根小棒,十位上的一个珠就代表一捆(10根)小棒. 将小珠子位置与“计数单位”紧密联系,同时渗透了“进位制思想.”
  再如,对于有余数的除法,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拿9根(然后是10根、11根、12根、)小棒平均分给4名同学,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活动中逐渐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在摆小棒的时候,可能刚好分完,这就是除尽,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分一轮,这就是余数,并且余数比除数小,如果比除数大,就可以再分一遍了. 正是一次次的摆一摆、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亲身经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个信息窗“1米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感知1米,知道1米 = 100厘米,其中对1米的感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我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画一画,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充分认识了1米,而且,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解决问题,对以后学习计量单位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们亲身经历了很多数学活动,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1. 多种活动感知1米
  在学生知道了100厘米=1米后,让孩子们用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的线段,在地上画出一米,用脚迈一迈,一米大约有几步. 使学生对1米有了感性认识.
  2. 寻找和测量教室里、学校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学习完新知以后,学生对1米的感知还不太到位,我让他们同桌合作寻找测量教室里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经过寻找和测量,孩子们有了很多发现. 如有的发现教室门口的宽度是98厘米,大约是1米;有的发现讲台和讲桌的高度合起来是101厘米,大约是1米;有的发现教室里黄色的墙围裙高度正好是1米;有的发现双人板凳的长是103厘米,大约是1米……在寻找、测量的过程中,更深地感知了1米,逐步在脑海里形成了1米的概念.
  3. 测量教室的长度
  在对1米有了感性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后,我又进一步帮助孩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学生用尺20厘米,软尺150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咱们教室的长度”. 显然这个问题对他们有点难度,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了. 后来逐步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估计的方法,另一种是测量的方法. 接着同学们根据各自支持的方法自动分成了4个小组. 一组用伸开的双臂大约是1米,来测量教室的长,有7个小朋友伸开双臂连起来,还没碰到墙,他们组估计教室的长有7米半. 二组用了迈步测的方法,一步大约是50厘米,迈了16步,他们小组估计教室的长大约是8米. 三组以软尺上的1米为一个测量单位,量出1米后,在教室的地面上做一个记号,然后量出一米,再做一个记号,再量出1米……最后测量出教室的长是7米73厘米. 四组用把软尺接起来的办法,最后量出一共用了5个软尺(每个软尺有1.5米),还用了一把学生用尺,最后测量出教室的长度是7米71厘米. 最后我找到学校施工资料,得知教室的长是7米74厘米. 虽然同学们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但是他们在测量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思路,同学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在“做”数学中动手动脑、亲身经历、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促进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因而,积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及应用意识缺一不可. 只有活动经验的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绝大部分都是书面作业,分为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 这种作业的形式虽然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演算、解题技能,却激发不起学生的作业兴趣和热情,对作业的评价也比较单一,既影响学生作业的兴趣,又制约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给学生创设鲜活灵动的作业,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做法总结如下:  一、让作业的内容“活起来”  传统的作业绝大多数内容重
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80、90后相继成为高校教育对象的主流,一些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这应该更加引起我们对当代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当前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
【正】2011年浙江高考(理)第21题:已知抛物线C1:x2=y,C2:x2+(y-4)2=1的圆心在点M.(Ⅰ)求点M到抛物线C1的准线的距离;(Ⅱ)已知点P是抛物线C1上一点(异于原点),过点P作圆C2的两
现在农村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与老师和家长的正面交流与沟通,更缺乏对知识的重要性的正确的认识,他们的学习大都是被动的模仿,上课时认真听课的时间较短,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讲解思路,从而形成不愿思考,不想学习的倾向;又由于平时在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对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与解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尝试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入手,探索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应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 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应是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进行的生动、活泼、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过程.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本文主要以课堂情境设计的原则为基准,结合部分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的浅显认识.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活动;情境创设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应是遵循新课程体系总体目标,同时又不脱离实际教
国际强行规范是国际法中近几十年内发展出来的新兴理论,其目的在于重构国际法律规范体系,限制国家意志。尽管其有诸多缺陷,但其在现实国际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其发挥
【摘 要】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想学,要学、会学、始终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 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
由于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成人学员的学习取向不同于一般的青少年儿童,更体现出经验性、实用性等特点.探讨成人学员的特殊的学习取向,在教学中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