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30年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大众文化的发展,电视艺术领域出现一批批优秀的电视艺术作品,其中一部分以电视相亲为主题的电视栏目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起起伏伏,随着不断的出现、落寞、改版和争议,电视相亲节目以它独有的魅力始终在电视荧屏上散发着特殊的光彩。回顾其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1988年出现最早的电视相亲节目至今的近30年里,此类的发展变化史同样也是一部中国老百姓思想不断开放的進化史。
一、电视相亲初涉水
8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逐渐取代计划经济,新旧思想的交替让这个社会的转型期碰撞出了许多别样的火花,许多曾经禁忌的、“不登台面”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开始进入观众视野,这其中就诞生了我国第一档电视相亲节目,山西卫视制作播出的《电视红娘》。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电视红娘》的制作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节目策划人李忠莲后来回忆:在开播这个栏目前,我们在电视上做了两三个月的宣传,直到三个月后的一天,才接到一个农村小伙子的电话,在这之后参加节目的也都是些穷的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或者早年丧偶带着孩子的妇女,还有很多人因为背着家里人去电视上征婚而遭到家里人的“围攻”。
作为一档没有经过任何包装的电视相亲节目,“初尝禁果”的《电视红娘》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节目形式单一,既没有VCR,也没有任何游戏环节,节目风格严谨呆板,前来参加节目的嘉宾只是面对镜头介绍自己的情况,内容大多是家里几口人、几亩地、收入多少,没有任何婚恋该有的浪漫气息和氛围。同时,由于没有对参加节目的嘉宾进行调查,导致节目真实度低,出现了许多人找到对象之后拿了彩礼就跑了的现象,以至于节目勉强维持了两三年之后最终停播。
80年代虽然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但人们完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还需要一个缓和期。同样,囿于技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相亲类电视节目还没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两年之后,北京卫视同样也开播了一档电视相亲节目《今晚我们相识》,与《电视红娘》不同的是,参加节目的嘉宾不再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而变成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土壤开始松动,人们开始尝试着公开讨论自己的婚恋观。但尽管如此,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下,《今晚我们相识》也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命运,即使这个节目在接下来维持了数年,但可视性差,节目形式单一等制约因素,仍是其必须直视的硬伤。
二、电视相亲露锋芒
90年代末的中国,正迎来一个新旧交替的巅峰时刻,港澳回归,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同时也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此时中国的电视节目,进入了一个遍地开花的时代,在电视剧领域,出现了像《还珠格格》这样风靡亚洲的作品,在电视综艺领域,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播出至今。此时,让我们再来看看电视相亲节目的生存状态。
1998年7月,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新型的相亲节目《玫瑰之约》,不同于1988年《电视红娘》的是:《玫瑰之约》是一档集娱乐和谈话于一体的相亲节目,舞台不仅仅是为了男女嘉宾找对象,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节目形式上,《玫瑰之约》的嘉宾每期选择6男6女,整个节目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男女嘉宾自我展示,互相交流,不像访谈类节目那样严肃,也不会像传统相亲节目那样有极端的目的性,旨在青年男女互相了解,增进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相亲节目已经开始出现男女嘉宾的选择机制,参与节目的青年男女都经过节目组的筛选,形象,气质,自我表达能力都不错,配合现场五彩斑斓的灯光舞美,12位英俊多姿的青年男女尽情的展示自己的风采。主持人也大都选择性格开朗的青年男女(这其中就有现在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汪涵),话题风趣幽默,整个节目给观众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健康,青春,向上的风格,这也是湖南卫视后来一直延续的特点。
此时的《玫瑰之约》,已经不仅仅是一档解决婚恋问题的相亲节目,更成了一档轻松愉快的综艺节目,并且很快掀起了一股电视相亲热潮,各大卫视争相模仿,上海卫视《相约星期六》,辽宁卫视《一见倾心》,广州卫视《屏中缘》······
开放,融合,交流,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大环境,给电视相亲节目的自由生长提供了温床,随着人们接受能力的提高,作为社会主体的青年人,在巨变的时代环境下,勇敢的接受新事物,渴望突破,勇于改变,同样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缩影。
但就如同大多数的电视节目一样,由于节目再无发展潜力和空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改版,《玫瑰之约》在播出8年之后停播。
三、电视相亲现奇观
1998年的《玫瑰之约》掀起的电视相亲热潮,最终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逐渐走向衰弱。时代更迭,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此消彼长。电视相亲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于2010年左右又一次掀起狂潮,并开始以一种现象级的姿态霸占荧屏,来势汹汹。霎时间,电视成了一个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其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来势最猛。
2010年1月15日,《非诚勿扰》开播,主持人孟非在开场对节目的介绍中说道:这是一档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确实,在节目创立之初,《非诚勿扰》的立足点就是旨在给剩男剩女提供一个彼此认识的平台,让大家看到年轻人的婚恋观。但在这之后的几年里,《非诚勿扰》却以破竹之势几度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言语犀利,价值观扭曲,画风露骨。《非诚勿扰》即饱受诟病又吸粉无数。从商业角度讲,它实现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舆论角度讲,它成为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必不可少的热门话题,无疑,《非诚勿扰》是一个成功的电视策划案例,让同时段播出的其它相亲类节目望尘莫及。
《非诚勿扰》不仅是一种电视奇观,更是一种文化奇观。“房子,车子,票子”不仅仅是舞台上男女嘉宾争论的话题,更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伴随着现代人的思想从保守到开放,曾经那些禁忌的,不登台面的东西被放置到烈日之下,无限放大。言语交锋,思想碰撞,《非诚勿扰》舞台不是一场闹剧,而是一场博弈,过去和未来,传统和现代,孔孟之道和反叛精神。
在物质资料获得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正面对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婚恋、住房、教育、食品安全,人们看似满足,实则压抑,人们渴望宣泄,渴望情感的爆发,《非诚勿扰》等相亲类节目的出现,正好为人们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宣泄的端口。电视上出现的赤裸裸的真实,即让观众宣泄,又为观众舔伤,即为观众提供了娱乐,又满足观众内心情感欲望。相亲类节目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婚恋问题,它承载的更多是娱乐功能,相亲开始变的综艺化。
四、结语
《非诚勿扰》掀起的“相亲”热潮,在2010年6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以及2011年10月下发的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之后被泼了凉水,社会舆论开始一边倒的“炮轰”电视相亲,但这却又从侧面推动了《非诚勿扰》等节目的收视率,让电视相亲真正成为了大众的话题中心。电视观众看相亲节目的目的也从原来“看别人相亲”变成了“看前来相亲的人”,相亲节目似乎已经失去了其该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2016年作为网络综艺的元年,电视上、网络上,大量的综艺节目呈现出井喷之势。原本火热的《非诚勿扰》在这股浪潮面前迅速的黯然失色,但仍旧艰难前行。从1988年的《电视红娘》开始,电视相亲已经出现了近30年,在这30年中,电视节目此消彼长,层出不穷,电视相亲更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适应着时代需求。电视相亲的30年发展史,更像是一部时代的进化史。
转瞬间,电视相亲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十年,面对压力与挑战,相亲节目势必会迎着浪潮做出新的改变,未来,将会有怎样的节目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我们拭目以待。
一、电视相亲初涉水
8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逐渐取代计划经济,新旧思想的交替让这个社会的转型期碰撞出了许多别样的火花,许多曾经禁忌的、“不登台面”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开始进入观众视野,这其中就诞生了我国第一档电视相亲节目,山西卫视制作播出的《电视红娘》。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电视红娘》的制作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节目策划人李忠莲后来回忆:在开播这个栏目前,我们在电视上做了两三个月的宣传,直到三个月后的一天,才接到一个农村小伙子的电话,在这之后参加节目的也都是些穷的娶不上媳妇的单身汉,或者早年丧偶带着孩子的妇女,还有很多人因为背着家里人去电视上征婚而遭到家里人的“围攻”。
作为一档没有经过任何包装的电视相亲节目,“初尝禁果”的《电视红娘》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节目形式单一,既没有VCR,也没有任何游戏环节,节目风格严谨呆板,前来参加节目的嘉宾只是面对镜头介绍自己的情况,内容大多是家里几口人、几亩地、收入多少,没有任何婚恋该有的浪漫气息和氛围。同时,由于没有对参加节目的嘉宾进行调查,导致节目真实度低,出现了许多人找到对象之后拿了彩礼就跑了的现象,以至于节目勉强维持了两三年之后最终停播。
80年代虽然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但人们完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还需要一个缓和期。同样,囿于技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相亲类电视节目还没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两年之后,北京卫视同样也开播了一档电视相亲节目《今晚我们相识》,与《电视红娘》不同的是,参加节目的嘉宾不再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而变成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土壤开始松动,人们开始尝试着公开讨论自己的婚恋观。但尽管如此,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下,《今晚我们相识》也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命运,即使这个节目在接下来维持了数年,但可视性差,节目形式单一等制约因素,仍是其必须直视的硬伤。
二、电视相亲露锋芒
90年代末的中国,正迎来一个新旧交替的巅峰时刻,港澳回归,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同时也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此时中国的电视节目,进入了一个遍地开花的时代,在电视剧领域,出现了像《还珠格格》这样风靡亚洲的作品,在电视综艺领域,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播出至今。此时,让我们再来看看电视相亲节目的生存状态。
1998年7月,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新型的相亲节目《玫瑰之约》,不同于1988年《电视红娘》的是:《玫瑰之约》是一档集娱乐和谈话于一体的相亲节目,舞台不仅仅是为了男女嘉宾找对象,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节目形式上,《玫瑰之约》的嘉宾每期选择6男6女,整个节目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男女嘉宾自我展示,互相交流,不像访谈类节目那样严肃,也不会像传统相亲节目那样有极端的目的性,旨在青年男女互相了解,增进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相亲节目已经开始出现男女嘉宾的选择机制,参与节目的青年男女都经过节目组的筛选,形象,气质,自我表达能力都不错,配合现场五彩斑斓的灯光舞美,12位英俊多姿的青年男女尽情的展示自己的风采。主持人也大都选择性格开朗的青年男女(这其中就有现在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汪涵),话题风趣幽默,整个节目给观众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健康,青春,向上的风格,这也是湖南卫视后来一直延续的特点。
此时的《玫瑰之约》,已经不仅仅是一档解决婚恋问题的相亲节目,更成了一档轻松愉快的综艺节目,并且很快掀起了一股电视相亲热潮,各大卫视争相模仿,上海卫视《相约星期六》,辽宁卫视《一见倾心》,广州卫视《屏中缘》······
开放,融合,交流,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大环境,给电视相亲节目的自由生长提供了温床,随着人们接受能力的提高,作为社会主体的青年人,在巨变的时代环境下,勇敢的接受新事物,渴望突破,勇于改变,同样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缩影。
但就如同大多数的电视节目一样,由于节目再无发展潜力和空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改版,《玫瑰之约》在播出8年之后停播。
三、电视相亲现奇观
1998年的《玫瑰之约》掀起的电视相亲热潮,最终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逐渐走向衰弱。时代更迭,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此消彼长。电视相亲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于2010年左右又一次掀起狂潮,并开始以一种现象级的姿态霸占荧屏,来势汹汹。霎时间,电视成了一个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其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来势最猛。
2010年1月15日,《非诚勿扰》开播,主持人孟非在开场对节目的介绍中说道:这是一档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确实,在节目创立之初,《非诚勿扰》的立足点就是旨在给剩男剩女提供一个彼此认识的平台,让大家看到年轻人的婚恋观。但在这之后的几年里,《非诚勿扰》却以破竹之势几度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言语犀利,价值观扭曲,画风露骨。《非诚勿扰》即饱受诟病又吸粉无数。从商业角度讲,它实现了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舆论角度讲,它成为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必不可少的热门话题,无疑,《非诚勿扰》是一个成功的电视策划案例,让同时段播出的其它相亲类节目望尘莫及。
《非诚勿扰》不仅是一种电视奇观,更是一种文化奇观。“房子,车子,票子”不仅仅是舞台上男女嘉宾争论的话题,更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伴随着现代人的思想从保守到开放,曾经那些禁忌的,不登台面的东西被放置到烈日之下,无限放大。言语交锋,思想碰撞,《非诚勿扰》舞台不是一场闹剧,而是一场博弈,过去和未来,传统和现代,孔孟之道和反叛精神。
在物质资料获得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正面对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婚恋、住房、教育、食品安全,人们看似满足,实则压抑,人们渴望宣泄,渴望情感的爆发,《非诚勿扰》等相亲类节目的出现,正好为人们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宣泄的端口。电视上出现的赤裸裸的真实,即让观众宣泄,又为观众舔伤,即为观众提供了娱乐,又满足观众内心情感欲望。相亲类节目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婚恋问题,它承载的更多是娱乐功能,相亲开始变的综艺化。
四、结语
《非诚勿扰》掀起的“相亲”热潮,在2010年6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以及2011年10月下发的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之后被泼了凉水,社会舆论开始一边倒的“炮轰”电视相亲,但这却又从侧面推动了《非诚勿扰》等节目的收视率,让电视相亲真正成为了大众的话题中心。电视观众看相亲节目的目的也从原来“看别人相亲”变成了“看前来相亲的人”,相亲节目似乎已经失去了其该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2016年作为网络综艺的元年,电视上、网络上,大量的综艺节目呈现出井喷之势。原本火热的《非诚勿扰》在这股浪潮面前迅速的黯然失色,但仍旧艰难前行。从1988年的《电视红娘》开始,电视相亲已经出现了近30年,在这30年中,电视节目此消彼长,层出不穷,电视相亲更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适应着时代需求。电视相亲的30年发展史,更像是一部时代的进化史。
转瞬间,电视相亲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十年,面对压力与挑战,相亲节目势必会迎着浪潮做出新的改变,未来,将会有怎样的节目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