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书写者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273518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亡的书写者”这类张炜小说中常见的、特殊的知识分子,他们用生命来书写,用真正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以抽象的方式阐释了知识和自由的内涵,以及知识分子的尊严。
  【关键词】:张炜;流亡;知识分子
  熟悉张炜小说的人都知道,张炜是一个喜好写流亡者的作家。流亡,对他笔下的主人公来说很多时候是生活的常态。这里所说的流亡既有地域上的流亡,也有心靈上的流亡;流亡者既是思想上的流亡者,又是异乡的边缘人;既是丧失了家园的人,又是以四海为家的人。苏珊·桑塔格曾称本雅明的流亡是“以一种既充满激情又带有调侃的方式把自己放置在交叉路口”,张炜小说中所侧重关注的流亡的知识分子大多如此。流亡既是个真实的情景,也是个隐喻的情景。为了舒缓这种漂泊的不安定感,他们大都选择了读书和书写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流亡的书写者正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流亡和边缘是一种心态,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对这种心态有着非常好的描述,即永远处于不能完全适应的状态,总是觉得仿佛处于当地人居住的亲切、熟悉的世界之外。流亡代表着身居边缘,不愿适应,不被纳入,不被收编,对特权、主流体制和权力机制有着先天性的疏离。流亡者大都有着典型的忧郁和不屈,焦虑或苦涩的孤寂感,他们是身处特权、权力、归属感这种安适自在之外的边缘人物,正是这种边缘化为他们提供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观察和认知社会的视角,并带来新的自由和生机。流亡的知识分子必然是反讽的、怀疑的。流离失所意味着从寻常的生涯中解放出来,从全无“居所”的焦虑和边缘感中得到些许短暂的舒缓。流浪的知识分子是独立、自主的知识分子,不依赖、因而不受制于他或她所附属的机构的知识分子。本文所论及的书写者是宽泛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用生命阐释了知识和自由并不是以抽象的方式进行,而是真正的生命体验。张炜小说中的流亡者可以分为几类。
  首先,宁伽、小白、庄周等自主的流亡者,他们是听从良知的召唤、独行而不移志的人。他们的“出走”不是由于社会或他人的逼迫,而常常是一种自我放逐,一种宏大抱负幻灭后或是为了某种乌托邦假想而远走他乡,也是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的无力或不合时宜被再度证明。他们秉承着“知识分子必须四处走动,必须有立足的空间并反驳权威”的信念,为穷人、没有声音的人、没有代表的人、无权无势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在自己的心灵中保有一个空间,能够开放给怀疑以及部分的警觉、怀疑的反讽。这类流亡者是人文精神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坚定地相信知识分子代表着普遍的真理、良知、正义,应该为这些神圣的价值而呼喊、奋斗和干预社会。
  《你在高原》系列里的宁伽就是这样的流亡者角色,书写和奔走是流淌在他血脉里的嗜好。也许就因为这个难以革除的“病根”,他“才有了那长长的奔走、一次又一次的告别:告别地质学,告别杂志社,告别城市,最后又不得不告别那片平原,重新回到这座蜂巢一样拥挤和喧嚣的街巷”,体验着“上班效应”给亲人带来的安慰,与周围的和谐与谅解。宁伽企图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做一个“常人”,但这种“失去自我”的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奔走的欲望和感觉越来越强烈。他匆匆奔走的欲望源于一种恐惧,“躲避一种喧闹和纷乱,一种可怕的磨损和追逐”。他牵挂着漆黑雷雨之夜里的流浪者,那些在山坳和莽原上奔波挣扎的人——庄周、小白、鼓额、老健们;他的心被遗忘、科技、物欲、权势等这些强大的“恶”势力所纠缠,常常搅得他警觉不安,以至于“我再不能像周围的人一样安居乐业。那些琐屑的、有滋有味的生活从此与我无干。”最终,宁伽又开始了“无边的游荡”,他关切着驼明、廖若、荷荷、帆帆等这些被欺凌的孩子和弱女,关心着农民老健、苇子们的安危,与纪及一起并肩作战,安慰善良不幸的庆连母子,惦念着四哥夫妇和即将沉陷的葡萄园……宁伽是真正的流亡者,具有边缘性,不被驯化,他边流浪边涂抹,“心中不断吟出的歌唱就是我灵魂的呼吸”,因为“我内心乞求的只是一种极其质朴的东西:友谊、爱情、劳动”。
  其次,是那些以书写为生命的“边缘人”,从根本上说这类人是一种本真生存的执着者,而写作只是这种生存方式的突出行为与艺术样式。现在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爱德华笔下的“专业人士”,其书写与创作大多是“为稻粱谋”的工具,而对那些以书写为生命的人来说,创作是来源于生命的一种激情,是生命能量的一种释放方式;不间断的创作是他逃避现世生存苦悶的一种自我拯救,更是激情的一次次延续。《远山远河》这部小说中,张炜以其魔幻如梦游的文字,讲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即一个人与“笔”相依为命的故事——写作人面对文字时那种顶礼崇慕的身姿及疯魔颠倒的歌哭。在尚不富庶的年代,一个孩子疯魔般地沉迷于写作。面对童年伙伴的死亡、至亲母亲的早逝,少年的他毅然离家,流浪异乡。悲惨的境遇、物质的匮乏都没有阻止他狂痴的写作。所有的故事就在找纸、找题材、找人物的铺陈下汩汩展开……这些或卑微或悲惨的小人物,依靠写作,在那个年代中努力活出自己的尊严。
  再次,为了抗拒遗忘,抗拒世俗风潮,抗拒物欲侵蚀的写作者。阿多诺曾说,“对于一个不再有故乡的人来说,写作成为居住之地”。书写,成为这些流亡者守卫自己精神家园的忠实伙伴。《海客谈瀛洲》中的肖筠每天伏案书写,记录着那本老林场的笔记,以此来缓解思念和对抗遗忘。“每天记下的,是一部被苦难和忧伤浸泡的记录、一部目击手记”,他用力透纸背的记录来宣泄自己内心深处压抑的情感。路雨、楚图、勒扬等人的悲惨遭遇都因了他的记录而被铭记。对肖筠来说,写作成为一种祭奠行为,他借助这种行为抗拒被遗忘的命运,既是集体的遗忘,也是个体的遗忘。《外省书》中的史珂是位“现代隐士”,在经历了政治与文化的残酷成人礼仪式,目睹了各种各样施虐与被虐的畸形事件,之后在西方又感受到深重的失落感,最终逃离本土中心文化秩序。他在海边茅屋中读书、写作,决意写出自己的《外省书》。因为身处“外省”,且“具有移民或放逐者的思维方式,面对阻碍却依然去想象、探索,总是能离开中央集权的权威,走向边缘——在边缘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而这些是足迹从未越过传统与舒适范围的心灵通常所失去的。”可见,史珂的退居却不是单纯的撤退,而是在沉思默想生命的本质。这类知识分子选择了孤独地守望精神麦田,从个体出发去体察社会,从小我之中去反映人类大我,他们关注生命意义、意义重估等价值判断问题,在独立人格精神中完成对社会的批判,体现着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
  最后,书写更是在绝望中救赎的希望,他们是“为创伤而写作者”。文学是人学,但这个“人”是需要界定的,即是每一个孤独的受苦的肉身存在。文学是对这一个或那一个渴望在场的肉身在者的忧心和关怀。它在属于个体的肉身存在的言说中救护无辜不幸者和犯罪的不幸者成为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突然被抛出在常人中安居乐业的状态而交给此在本己无家可归的个体化真实,面对无的深渊,面对难以承担的无中生有的天职,只有用写作来自我拯救。因为经历过粗暴和荒诞,他们能够更切身地体会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更容易发自内心地对践踏生命尊严的行径感到悲愤,他们不习惯于玩弄智性,只能为创伤而写作。《丑行与浪漫》中的蜜蜡是一个多情、多欲,屈从内心的欲望却又二十年矢志不渝地追求真情的女子。她一路流亡,一路书写。逃亡之路上,“一个注定了终身被放逐的女人,一个渴望复归而找不到复归之路的灵魂,一个永远被内心的焦灼折磨着的人,也只有借助写作来倾诉,也只有借助写作来完成自我肯定。” 不停写作,是蜜蜡在残酷的生存处境中心理挣扎的注脚,也是她坚守女性自主精神的有力支撑。书写,引领着蜜蜡在外界邪恶势力逼迫下不断下坠的灵魂一次次飞升。写作,成为治疗与拯救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季红真.众神的肖像[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9
  [2]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华夏出版社,2007:254
其他文献
【Abstract】: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Chinese students' motivation of learning English, this paper introduces e-Learning and flipped learning. It summarizes existed research of flipped learning, and d
期刊
【Abstract】: Advertis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cannot be measured. With the increasing fierce competition in real
期刊
又是个冬天,北风呼啸,使人感到幽幽寒意。父亲的老自行车在寒风中“吱嘎——吱嘎”地响着,我坐在父亲后面,抬起头来望着父亲的背,竟是无动于衷,连些被保护的快乐都没有。  对于父亲,我不知道怎样评价才好,只是父亲的表达能力很差,因而他的工作和社交能力也就随之受了影响,在单位可能连个“长”都不是。而在我们家族以及走动最亲近的亲戚中,好像也只有父亲的能力最低,他似乎从未做过“领导者”。我虽然并不爱慕虚荣,但
期刊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给读者很大触动,掩卷沉思,这触动读者感情的地方,一在小说背景,那个大众迷狂的特殊历史时期,和在很多小说中作用相似,对于这个背景的描绘对于其他任何年代的读者都是新鲜怪异而极具冲击力的;二则在主人公许三观形象的塑造,一个优点缺点分明的多彩的许三观,读者为他的遭际感谓世事维艰,为他的善举感动,同时又因他的缺陷心中大骂意识局限。余华在小说的德文版序言中说,他想写一部小说:一个“血头”
期刊
【摘要】:《沉默的羔羊》自出版之后就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同时在拍成同名电影之后更是引起了轰动,成为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文本进行解读,剖析人物产生心理变态行为的深层原因的“合理性”,揭露人性心灵的扭曲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说明羔羊其实并不是沉默,羔羊的解救也不单只是一种心灵的救赎,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反叛与反抗,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关键词】:沉默的羔羊;弗洛伊德
期刊
【摘要】:作为韩国独立制片和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洪尚秀一直是韩国电影商业化大环境下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旺盛的创作力让他从1996年出道开始至今始终保持着每年至少一部新作的速度,而在这样高产速度的背后,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电影美学——极简的剧组结构,固定的演员班底,以及最核心的,围绕着小知识分子主人公遭遇所展开的故事框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品《夜与日》中的主人公金成南,来解读洪尚秀电影中小布尔乔
期刊
《从土菜馆的“摩涯”题诗到钓鱼台》  风吹麦浪金缕裳,长河碧溪水流淌;  箭步拨开芦苇荡,河道闸阀把杆扬。  张总端坐这气场,何总分秒把鱼装;  鲫鱼鲤鱼青混子,鳞次栉比一箩筐。  猴哥盛情意难却,扛着战果别夕阳。  回望曲径土菜馆,白墙浓墨诉过往。  2016-05-29  《念奴娇.建院怀古》  丙申之夏六月既朔,与同学郭君、刘君、朱君、邹君及张君会于御龙玺之酒肆,谈笑风生饮少辄醉,无不感慨毕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音乐课程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与音乐知识、多元文化的关系,对《音乐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知识;音乐创新;音乐文化传承;多元文化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这些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为实现某一价值而分离原本为一体的价值体系。由于对价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些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仇富心理加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等。这些社会问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是我们解决当今公平问题必须坚持的世界观,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
期刊
【摘要】:作为文学作品朗诵中的主体,“人”的意识应该是朗诵者最为重视的一个环节。无论是朗诵者的角色意识,还是朗诵者平时对于生活的观察和训练意识,归根到底都是要驻足于朗诵主体“人”的塑造。朗诵文学作品时刻把握好“人”的概念,并且注重对文学作品朗诵的训练、总结、归纳、梳理,在舞台上积累经验后,文学作品朗诵的水平自然会提升。  【关键词】:观察;体验;感受;传递情感。  人,是文学作品朗诵过程中的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