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萦绕课堂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g139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课堂教学是 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寓美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是 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素质的语文老师可以重塑学生的人格,重铸学生的灵魂,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呢?
  
  一、加强诵读,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朗读是关键。学生在反复阅读之中得以潜心涵泳,疏通文脉,捕捉艺术形象,进而明了思想感情,领略韵味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语感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断得以提高。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引导下,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累了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情绪激昂,此时,引导学生含情朗读课文,倾吐情感,抒发情感,已经是水到渠成了。在朗读中,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对重点词语、段落绘声绘色的表情达意,会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美的感染。
  如教学《听潮》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这三段精美文字,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倾听各种海潮的声音,感受海潮涨落的神奇变换,欣赏大海的壮观、伟力,陶醉在对海的美的欣赏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理解了,美的境界也就出现了。笔者曾听过一位清秀活泼的青年女教师上朱自清的《春》,她没有介绍作家作品,也没有给文章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及写作特色,她用银铃般的标准普通话朗读课文,学生静静地听着。朗读时,老师声音深情有致,表情变化生动,把学生引入春的意境,学生仿佛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草图、绚丽多姿的春花图、和煦清新的春风图、烟雾迷蒙的春雨图,耳边似乎还响着鸟儿婉转动听的叫声、牧童嘹亮悠扬的笛声······身在教室,如沐春风,情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美的领悟,这样的教学具有美感效应。文学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生感情,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读书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范读、分角色读、默读等),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音韵美、意境美、内涵美等,增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美的优势在于以情动人。在美化人的过程中,只要有感情的共鸣就能达到陶冶人的目的,激不起感情共鸣的语文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自然美。如:日月星辰的光芒,红花绿叶的色彩,流水与鹊鸟的声音,山林的幽静与海涛的喧腾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自然美激起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诱发创造的激情与灵感。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体味到这些不同的感情焦点,才能体味到自然美的精髓,才能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是以课文为中介的,并不是实地欣赏自然景物或自然风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好似导游,要胸有成竹地准确指点,集中学生的审美注意,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在课堂之中,神入课文之境。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眼观其景,耳闻其声。使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情感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景色非常美: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紫烟缭绕,飞散的瀑流反射着阳光,晶莹闪烁,犹如银河从天上倾倒下来,这景象色彩斑斓,光彩夺目,形态万千,气势无比雄壮。教学时可利用电教媒体来再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生将会全身心地领略自然美,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折服,并深深陶醉于其中。由“悦目”到“赏心”,学生得到美的欣赏。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开阔了视野,积累知识,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油然而生。
  教学中应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如《草原》这篇课文,写了草原特有的秀丽美景及生活在草原上的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反映了蒙汉人民的友谊。上课伊始,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同学们现在正坐在汽车上,前往草原旅游,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盛情款待。学生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着播放草原上美丽风光的录像:蓝天、白云、小丘、羊群……并伴着悠扬的草原牧曲,学生随着镜头边欣赏草原上迷人的风景边听着老师生动的介绍: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辽阔无边。那儿土壤肥沃,水草丰美,野花飘香,湖泊晶莹,像宝石镶嵌在碧绿的大草原上。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美如画的地方……这样美的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一下子就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并产生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三、品析形象,让学生鉴赏美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鉴赏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评价人物形象,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爱什么,使认识和情感得以升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被捕以后,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身陷绝境,吟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陈老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身残志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保尔·柯察金;挖山不止的老愚公;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胸襟坦荡,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力车夫;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他们的优良品质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熏陶。在教学中,对这些光辉形象,要给以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赞扬,使学生肃然起敬,心向往之。教材中除了这些真善美的光辉形象,也有假恶丑的典型,如:虚伪愚蠢、一丝不挂、丑态百出的丹麦皇帝;老奸巨猾、徇情枉法、胡乱断案的封建官吏贾雨村;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奥楚涅洛夫。对这些丑恶的形象要给予深刻的批评和无情的鞭挞,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极度厌恶与憎恨。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品析人物形象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高尚与庸俗,褒贬随成,潜移默化,学生对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自然提高。
  
  四、展开想象,让学生创造美
  
  审美想象的特征告诉我们,它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经验的想象,也不同于科学想象,因为它是以情感为动力,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情感引发想象。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课文中的优秀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美的意境。
  初中生毕竟受知识、阅历的局限,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得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联系自己熟悉的有关情景展开想象。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欣赏意境美的能力。初中课本选入的教材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这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风帆,去寻找、感受、品味、欣赏最美的意境。
  教学《孔乙己》时,当学生了解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后,教师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现在就让我们这跨世纪的新一代向鲁迅先生挑战,利用学过的知识,燃亮灵感的火花,为孔乙己设想一个最终结局。”创造性的思维激发了,就连平时害怕发言的同学都热烈地讨论着,踊跃发言。有的说孔乙己因喝醉酒跌在水中淹死;有的说孔乙己因再次偷书,被丁举人命人打死;有的说孔乙己在欢乐的大年夜凄惨的饿死;还有的说孔乙己遇上好心郎中为他治好腿,洗心革面做了私塾先生;更有甚者,说孔乙己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考取功名,衣锦还乡,重回咸亨酒店……对学生的积极性、独创性我们要精心地呵护。不管他们的想法多么离奇,我们都不要担心学生是瞎想,因为学生们常常在“瞎想”之中,能打破常规思维而有其新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在“瞎想”之中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美的特征,运用正确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责任编辑:梁 媛)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只有教活、学活生活的数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巧设趣味情境,课题引入生活化    所谓情境,就是把不知与已知、浅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体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日益广泛地采用。但是,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还没有完全吃透新课程理念,对自主、合作学习,评价方式等产生歧义,影响了新课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下列“不等式”值得关注。    一、学习过程—
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死角”。从初一到初三3个年级,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套用一个模式,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头脑里却依然是一片空白。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式下文言文教学的需要,笔者欲借《口技》一课的教学谈一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一、准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  《口技》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常用文言句式。本文
从目前英语写作实际来看,一方面学生写作训练方式普遍单调,重结果,轻过程,学生苦,教师累;另一方面,高考英语作文试题多为指导性写作,对写作的目的、内容、体裁、字数等都作了规定,学生不需要过多发挥,只要根据所给的文字、图画或图表等材料,用明白通顺、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词句积累,范文引导,典型训练”的英语写作教学法,旨在把写作融合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全过程,从基础入手,规范指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理念。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有视而不见,或抑制学生“脱轨”言行的;也有视之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捕捉教学中的意外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让课堂因生成而变得精彩。  策略一:顺水推舟  【案例
笔者近期研读了国内四个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字实验教材,现仅将不同版本教材各自特点归纳介绍如下,与数学同行交流。    ◆人教B版    (1)突出通性、通法,揭示数学本质  把基础数学中普遍实用的最基础部分、有普遍意义的通性、通法列为学习的重点。抓住这些重点内容,尽量为它们提供实际背景,反映其应用价值,努力揭示其发展过程和本质,使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过程的同时,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教学已经成了教学的热点话题,让人欣喜,更让人担忧。由于对案例探究教学本身概念的不清,异化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表面上的所谓探究课。在此笔者谈谈对探究课的理解和做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 ) 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学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对课程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是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资源;生成;预设;开发    课堂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的新的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特有的成长土壤。近年来,东营市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探索,不断为人才成长环境“松松土”,分别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设定了相应的成才标准,施好“定量肥”,“复合肥”,铺就技能大赛、高考升学、创业创新等多条成人成才成事道路,开创了人才培养的“宽领域”,尤其是今年,在如何迎接毕业生数量多和疫情双重影响的挑战中,全力打赢这场保卫战中展示了“东师特色”,传递了“东师力量”,向社会交
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仲广群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可谓收获匪浅。课堂上,时而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时而听到孩子们会意的笑声,时而想到孩子们思考的快乐……课前,仲老师虽精心预设过,但课上却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尤其在“量角”这一验证环节中,仲老师直面学生量角时出现的误差,不抛弃,不放弃,而是积极地利用这一误差资源,使整节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质朴无华。  【片断描述】  师:三角形内角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