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s5c112j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咕咚》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小兔子在湖边玩,突然听到“咕咚”一声响,它吓得赶紧就跑,结果附近的动物看见了,不分青红皂白地也跟着乱跑,最后还是野牛拦住大家,问它们为什么跑,并带着大家去一探究竟,最后小动物们才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听到或者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盲从,而要学会问为什么,并亲自去寻找答案,否则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只会惹来笑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共7个自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材中特意配备了4幅插图。其中,第一幅插图与课文第1自然段相对应,画的是木瓜掉进湖里,小兔子惶恐快跑的样子;第二幅插图与课文第4自然段相对应,图上主要画了一群动物跟着小兔子跑起来的样子;第三幅插图与课文第5自然段相对应,画的是野牛拦着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大家都说没有看见;最后一幅插图与课文第6自然段相对应,画的是兔子领着大伙来到湖边,刚好看到了木瓜从高处的树上掉下来,发出了“咕咚”的声响,大家全明白了。作为一篇基本无注音课文来说,课文插图与文本内容相映成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巩固生字,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首先,从文本语言来看,“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作为课文的第1自然段,短短两句话,隐含着深刻的道理:木瓜熟了,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自然而然地从树上掉下来,这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看似简单,其实也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常识的渗透。课文一开始就点明了课题“咕咚”的由来,此时,学生只是对“咕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普通的词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才会明白“咕咚” 是一个贯穿全文的、有重要意义的词语,开篇与题目相呼应,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其次,故事内容的发展,主要是以三段式的反复结构来讲的,主要讲了小动物们四散奔跑的场面。在小动物们四散奔跑的时候,小兔子是被“咕咚”的声音吓跑的,其他小动物是听说有“咕咚”的声音跟着瞎跑的。在语言结构上,充分体现了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都是先写了哪些动物跑,再写它们一边跑一边叫些什么。在情绪感知上,先是写小兔子听到声响,大叫“不好啦”,变成了小猴子大叫“不好啦”,最后,演变成了大家“快逃命啊”的普遍恐慌心理。这种心理与欣赏的心理相吻合,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形式的语言描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己吓自己”的语言张力,让人忍俊不禁。
  当大家都在盲目奔跑的时候,野牛拦住了大家,追问大家为什么跑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野牛追问的顺序刚好与大家加入奔跑时的顺序相反,引起了所有动物们的深思。于是野牛带着大家去湖边一探究竟,正好看到了木瓜掉进湖里的过程,这下大家全明白了。最后,“大伙你看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一个“笑”字点明了文本主旨,暗含着大伙为自己不问究竟,跟着瞎跑的行为感到难为情和不好意思。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給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想象一下,明白了“咕咚”的来龙去脉之后,跟着小兔子瞎跑的动物之间互相会说些什么,以内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发挥出童话的育人价值。
  对于《咕咚》这样一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有趣并隐含着一定哲理的文章来说,教师可以抓住几个语文要素来统领课堂教学: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发生了什么事),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跑,大伙为什么都笑了),借助图画阅读课文(根据插图猜读、识字)。运用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文本细读”原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同樣可指导阅读教学。文本细读不是“概念化”“抽象化”的阅读,而是从文本独特语言、细节、语境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认知、感悟与体验文本的过程。运用“文本细读”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总是脱离文本去补充所谓的创作背景、作者身世、文本立意主旨等,这种教学是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读与写之间是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如果仅仅关注学生的读,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厚度”的。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指向表达,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习得语言表达方法,从而达到“读写双收”的目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语言细腻,老人乐观坦然、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特征在读者眼前表现得自然而丰富,是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有效素材。
儿童,有着儿童的天性;儿童,有着儿童独有的言语表达方式。时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广大教师普遍关心与重视的问题。其中,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统编本教材中对低年级的写话非常重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从童心、童趣、童言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多元写话能力的培养,以提
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教育主张,并推出一套6本《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还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综合的方法之一。去年我接手了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就利用《12岁以前的语文》开始了学生积累背
“限时讲授”旨在倡导教师在课堂中少讲精讲,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微课,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将“限时讲授”与微课结合起来,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有效预习,为“限时讲授”奠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认认真真地听讲。可是一个问题之后,教室里面死气沉沉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教师不得不回归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是一篇文质优美、轻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散文诗。诗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荷塘童趣的夏天,让我们体味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对荷叶的喜爱以及他们快乐的心情。文章语言清新淡雅,想象丰富,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真童趣。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故事性的语言来贯串始终,做到“一突出,四注重”。“一突出”突出趣味,“四注重
编者按:上一年本栏目以旧物为媒材,启发亲子对其进行创意改造。新的一年,编辑与主创者陆老师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将主题定为《童谣之画》,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童谣,以生肖为线索,以美工的形式寻找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共融文字之意,生发图画万象。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创作的《童谣之画》编辑成册,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童謠简介  猴子是中国古代童话故事里常常出现的角色,它象征了聪慧机智。关于猴的
锡兵和芭蕾小姐是一个小男孩的玩具,他们是好朋友。锡兵只有一条腿,尽管如此,在一次野外冒险中,他还是坚强又勇敢地克服了种种困难。美丽的芭蕾小姐听了锡兵的历险经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于是他们约定好,准备一起去旅行。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锡兵和芭蕾小姐出发了。他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里好美啊,我们来野餐吧!”芭蕾小姐激动地说。  “太好了,我同意!”  忽然,起风了。树叶在风中飞舞,落
课例研究,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独立思考和教研组集体研教的合力过程。它立足课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直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文以《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梳理我们日常课例研究的推进过程与方法,概括说来就是“一个核心、五个步骤”。  “一个核心”是指课例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结合课堂实际,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螳螂捕蝉》要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运用《学教导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