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歌声伴着音乐飞扬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bas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思想
  《数字化声音编辑》是泰山出版社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上)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对原教学素材进行了大胆改造,从学生刚刚学过的民歌——《青春舞曲》入手,通过提前录音,课堂上为录音配乐,引导学生感受数字化声音编辑的无穷魅力,较好地体现了教材所倡导的“提炼技术价值”与“体现信息需求”双重目的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录音机”的音频编辑功能,了解处理数字音频的基本流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字化音频的基本加工,掌握数字化音频的简单加工处理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字音频的录制和编辑,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体验、感悟信息数字化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字音频的播放和录制。对数字化声音的编辑,是一项神秘又令人向往的技术,学生兴趣十足。
  课堂准备:提前录制学生清唱的原始素材,录制歌曲伴奏,提前将清唱素材编辑加工,将加工后的清唱与伴奏音乐合成并添加音效,准备两个课堂练习素材,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各一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数字音频编辑处理的基本流程;能够使用音频处理软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音频的简单加工。
  教学难点:音频加工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培养;音频处理技术在作品编辑中的合理使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进入机房时,循环播放编辑合成后的歌曲,直至上课铃响。当学生渐渐意识到这是自己同学的歌声时表现得很兴奋。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对刚刚播放的歌曲很感兴趣。上节课,我们一起录制了赵嘉琪同学略显羞涩的歌声,经过老师简单的加工处理,赵嘉琪同学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数字化声音编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字化声音编辑的基本操作,共同体验数字化声音编辑的无穷魅力吧!
  设计意图:课前,在学生进入机房的过程中,就已经渐渐步入教学情境,通过感受数字化声音编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快速进入主题。
  (二)任务驱动,引发探究
  1.交待任务,引发思考
  师:请看大屏幕,在老师的“数字化音频编辑”文件夹里,有三个任务文件夹和一个练习文件夹。“任务一”文件夹中存放的是上节课录制的清唱 (播放试听) 。
  师:在歌声响起之前,有老师说话的声音。我们不希望在歌曲中出现这个声音,怎么办?
  (学生思考,少数学生会提到删除操作。)
  师:如何删除不需要的声音呢?下面大家带着问题,快速地浏览导学案中“任务一”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录制的原始素材与加工后的效果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演示,引发探究
  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先示范,使用“录音机”删除掉不需要的声音(教师演示,对声音的编辑定位、精确定位的技巧、声音文件中多余部分的删除、错误操作的还原等做重点讲解)。
  师:将加工好的素材另外保存到“任务三”文件夹中,注意原始素材的保存。使用自己的电脑,参照导学案,两两合作,完成“任务一”,并按要求保存到“任务三”文件夹中,注意文件名的命名。
  教师适时提问:对于歌声前多余声音的删除,为什么要准确定位?如果定位不准,会出现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录音机的基本编辑方法和技巧,从而专注于对任务的思考,对素材的编辑加工。
  师:在“任务二”文件夹中,存放的是我请音乐老师现场弹奏的伴奏音乐,为了保证录音的质量,伴奏是分两段录制的。如何将两段伴奏音乐进行拼接?完成这个任务,关键操作是什么?参照导学案,快速完成任务二,将编辑后的结果存放于“任务三”文件夹中。
  设计意图:声音的拼接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操作起来也很容易实现,但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插入点位置的确认。教师将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操作的细节在导学案中以问题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掌握声音拼接的基本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两个原始素材都已经加工好了,接下来就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任务——将清唱和伴奏合成。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学生思考。)
  师:在合成之前,老师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音乐课上学这首歌时,是先听到伴奏还是先听到歌声?在合成歌曲前,应该先打开哪个文件?伴奏响起后,马上起唱还是找准音乐的节拍再起唱呢?
  学生参照导学案,投入到练习当中,任务完成后,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将作业提交给教师,用于展示点评。
  设计意图:以上探究过程,学生借助学案由浅入深地完成三个任务:去掉不需要的声音、伴奏拼接、混合声音。这三个真实的任务环环相扣,再加上教师的提问和引导,能有效地活跃学生思维,将原本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清唱与伴奏的混合,接下来可以使用“添加回音”功能为合成的歌曲添加特殊效果,注意要适度。
  设计意图:因为“录音机”软件的“添加回音”功能非常有限,所以让学生了解、体验即可。整个探究过程,教师要巡视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及时指导,必要时,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演示。
  (三)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1.展示评价
  学生提交作品的评价,采用学生自我推荐和教师分组抽查的形式。对于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及时点评,对于优秀的作品,给予肯定,最终在小组评价中体现,同时完成学习案中的自我评价表。
  评价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品完成度及创新度、素材搭配是否合理、技术应用是否恰当、哪些方面可以继续改进。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们初步掌握了音频处理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下面把学习的知识梳理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音频编辑的基本技术。
  (教师播放幻灯片——去浊存清,巧手拼接,浑然天成,精益求精。)
  师:掌握了哪些基本技巧呢?
  (教师播放幻灯片——精确定位,还原操作,对原始素材的保存。)
  设计意图:展示过程中,优秀的作品供学生学习参考;存在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修正。将三个任务和一个添加回音的任务,总结成四字口诀,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加深了知识的记忆,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四)适度拓展,能力提高
  师:对于音频编辑的基本技术和技巧,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以致用。
  在“练习文件夹”中有两个练习,展示学生的练习并点评。
  练习一:朗诵《望岳》,只有诗文的朗诵,没有题目,老师给它配上了题目朗诵,需要同学们将其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练习二:朗诵《桃花源记》,同学们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素材,为它配上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是有梯度的,尤其是练习二,诗文与音乐的时长不匹配,诗文朗诵长,音乐时长短,这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动手动脑的空间。
  师:同学们,这款小小的录音机软件,如此简单实用,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惊喜,其实,对于音频的编辑与处理,还有许多功能强大、实用的软件,比如Cool Edit Pro(展示Cool Edit Pro的编辑界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找来一试。下课时,播放使用Cool Edit Pro深入加工的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伴着优美的歌声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指出深入探究的方向。同时,为学生课后的活动开拓了视野和知识空间。
  六、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情境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任务,适时提问,有效调动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使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感受数字声音编辑的魅力。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和学生的两两配合,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表示满意,并且很多学生课后会尝试着把自己的歌曲、诗歌朗诵进行深入的加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第一中学)
  
  点评
  赵老师的这节课在2010年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突出亮点。
  1.教学过程清晰
  该课的特点是操作环节多,素材要求多,对教师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复杂的内容中整理出了清晰的教学思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将整堂课连为一体,并且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使课堂呈现出了既轻松活泼,又掌控得当的局面。
  2.素材处理灵活
  本堂课的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用之于学生,使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操作,完成真实的任务,技术的价值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师生关系恰当
  本堂课以学案为载体,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整堂课赵老师不是在当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助学案的帮助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关键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学定教。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足了他们自我探究合作讨论,提升能力的空间。
  4.课堂效率提高
  严密的课堂组织,真实的教学情境,适当的教学评价,融洽的师生关系收获的是高效的教学效率,一节课下来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是堂难得的好课。通过这堂课展示了赵老师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善于创新的教学思路,良好的教学素养。
  
  (点评人:山东淄博市教学研究室石 芹)
其他文献
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由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荣怀教授牵头,联合超过5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组总结提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大趋势,内容如下。  趋势一: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类创新产品的涌现和应用方式的改变,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学校教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美国政府2012年3月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是继1993年宣布“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一重大科技部署;《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一系列关于大数据的论述和报告表明,技术的堆叠和社会的需要似乎达
随着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OCW为首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OER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犹他州立大学通过开放式可持续学习中心提供了免费开源的OCW课程管理平台Educommons。    一、什么是Educommons    Educommons是一个开放课程管理系统,其资金来源于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和 th
谈到网络游戏,人们会心有余悸。难道它真如洪水猛兽?如果是,作为监管部门要加强封堵。如果不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样挖掘其内在的教育教学价值,使其为学生的愉悦学习和健康成长奠基。本文作者基于一个真实、成功的游戏化学习案例,以小见大,透视出游戏化学习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所在。希望给同仁以启示。  谈到游戏,大家就很敏感。有的人会把它和网络游戏联系在一起,甚至同腐蚀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毒品混为一谈。网络游戏
近两年,网络上流行一种采用P2P或非P2P技术传输,内含视频、音频、Flash等多媒体表现形式,模仿传统刊物翻页样式的电子杂志。本文就来介绍一种电子杂志制作软件Zinemake 2006。    一、Zinemaker软件特征分析    ZineMaker是一款基于标准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通过Flash技术,将文字、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各种多媒体元素融为一体的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它具有以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  ——黎巴嫩诗人 纪伯伦    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感究竟如何?这是每一个从事这一职业或关注这一职业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曾以为掌握信息社会一大利器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幸福感很强的人。前些年,外甥填报高考志愿,我曾怂恿他报考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不料他却说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最没地位的。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增强职业幸福
本节课选取广州市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Module 5 Food and drinks 为教学内容,重点是语言的运用。在复习有关食物单词、量词搭配、句型的基础上,以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情景,展开各项活动,为学生运用餐馆用语进行对话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已形成对食物“Food and drinks”这一话题的初步知识架构,知道如何询问他人三餐喜欢吃什么,知道如何向他人推荐食物。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
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已经整整走过六个年头了。在这六年里,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经过新课程的洗礼,参赛案例的整体质量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们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在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参赛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一而足,不容忽视。我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本文以今年的获奖参赛案例为例,研究与分析了优秀教案应具有的重要特征,间或用一些反面案例加以佐证。
“不玩网游,怎么在‘朋友圈’混?”这是一位小学生在网上的“吐槽”。现在很多孩子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他们有了自己的手机、iPad,会发微信“朋友圈”、打“怪兽”、聊QQ、听音乐、网购,甚至还会用“作业宝”帮助自己做作业。这些是不是让您刮目相看?中小学生正因为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受益。《2013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显示: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小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重要来源。  本期策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三维”发展目标、“三大”学习方式以及“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论等新课程理念也在这场如火如荼的“革命”中不断被聚焦。笔者带领学校化学组在“十五”期间,进行了北京市“十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学化学教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研究”和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化学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的实验研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