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被巅覆下的转型:柯达与富士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d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8年,伴随着“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口号,乔冶·伊士曼为消费者带来了第一部简易相机,从此让影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柯达品牌也随之几乎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而到2009年6月,美国柯达公司宣布,将停止生产拥有74年历史的Kodachrome品牌胶卷。“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24年前曾使用柯达克罗姆反转片拍摄《阿富汗少女》的著名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公开表示。
  但这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如日中天——数码技术,它巅覆了传统的胶片业务,并将柯达、富士等胶片行业的巨头送入水深火热之中。
  
  柯达的悲壮大转型
  
  2001年,传统的影像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数字技术革命摧毁了传统胶片行业得以安身立命的产业基础,全球胶卷的需求出现拐点,消费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萎缩,靠胶片为生的柯达面临着抉择。
  是放弃传统胶卷市场进军数码领域还是坚守?
  柯达一方面开始探索数码市场,另一方面依然不舍老本行,费尽周折擒获中国最后一个胶卷自主品牌一乐凯。2003年10月,乐凯与柯达达成一项为期二十年的合作协议,柯达将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决定通过置换乐凯股权合作,完成其在中国胶卷市场的最后布局。
  但数码时代的产业竞争效率与胶片时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柯达在传统业务上的优势,在数码市场上一夜尽失。数码市场发展速度之迅猛,完全超出了柯达的预期。就在柯达中国以4500万美元获得13%乐凯股份后,剩下7%的股份转让双方迟迟未能如约履行。
  2005年底,柯达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码产品转移。整个重组计划一是要通过收购,促进数码业务的发展;二是要削减传统胶卷业务的规模,并在必要时关闭工厂。柯达给自己的定位是成为数码时代的新宠,尤其是在图文影像上能够有所斩获。转型后的柯达分为胶片产品集团、消费数码影像集团、图文影像集团三大块。
  紧接着,柯达开始了转型后的第一次战略重组,在全球花了约25亿美元巨资并购了6家数码印刷巨头,包括对克里奥、柯达保丽光等印刷业内品牌的重组。此举气势磅礴,可圈可点。
  可惜,就在此间,三星、索尼、佳能、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进入相机领域,赢得先机,柯达错失了数码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
  没有狠下心把传统业务抛开,使柯达最终付出了不菲的代价。2007年,柯达中国公司将持有的乐凯股份以3700万美元低价转让给广州诚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诚信创投),至此,柯达不再持有乐凯股份。据柯达内部人士透露,当时,即使在充当传统胶卷和冲印业务缓冲区的中国市场,其传统影像业务也在以超过40%的速度下滑。
  2007年12月,柯达决定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时间长达四年、耗资34亿美元的庞大计划。该重组过程中裁员2.8万人,裁员幅度高达50%。重组的目标,是把公司的业务重点从传统的胶片业务转向数码产品。气势同样恢弘,令人鼓舞。
  然而,裁员并未改写柯达继续亏损的尴尬。
  
  缘何不敌富士
  
  有关部门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在消费者未来购买数码相机选择品牌的前五名中,根本找不到柯达的身影。佳能排名第一,索尼、尼康并列第二,富士、三星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对于柯达而言,这样的排名结果颇有些讽刺意味。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在1975年研发成功的,如今,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却无法引领潮流。
  更讽刺的是,富士向数码领域的尽早转型,相当程度上也是拜柯达所赐。
  上世纪末,中国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70%的富士胶卷,却在与柯达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争夺中败下阵来。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达成了“全行业合资计划”(俗称“98协议”),将富士结结实实地关在了中国胶卷行业大门之外。柯达胶卷的销量随之直线上升,柯达胶卷冲印店逐渐取代富士,富士胶卷的市场一落千丈。
  这是无奈之举,富士却因祸得福。在中国市场惨败的富士胶片先于柯达,开始向数码领域进军。2000则年,胶片事业还占富士集团60%的收益,但到2004财年,在富士236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中,胶卷的比重已下降到6%左右。与此同时,富士数码关联产品的销售收入却上升至总销售收入的70%。
  而此时,柯达还在转型路上煎熬。在数字化大潮中,它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虽然早在1975年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柯达直到2003年才下决心追赶数码影像快车。而此时,索尼、佳能、富士、奥林巴斯、尼康等厂商,已牢牢把持了数码相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数字冲印市场,富士这个老对手则占据了上风。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柯达影像王国的辉煌已随着胶卷的失宠挂冠而去。这时的柯达才警醒起来。
  柯达守着数码相机的高端技术“秘而不宣”,指望通过这种消极的做法来延长传统胶卷的生命,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柯达管理层作风保守,长期以来对传统领域的利润过于眷恋,满足于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对于数字科技的冲击反应迟钝,没能及时调整公司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导致错失良机。
  这也体现在公司高层决策上,其中包括柯达公司股东对公司愿景的不一致。2003年,当时的CEO邓凯达曾宣布柯达全面向数码转型,柯达要削减72%的红利派发额度并向新兴的数码技术投资30亿美元,这遭到了部分股东的强烈抵抗。之后的几年,柯达的数码相机在美国本土市场的占有率曾一度达到20%。但终因未能狠心甩掉传统业务,止住业绩下滑。
  这是柯达的病根所在,也是它不敌富士之处。
  相比之下,柯达在胶片行业的老对手富士在“做事”上就要“激进”得多。在它们意识到胶片行业已经是一个末路行业后,迅速关掉了其胶片生产的绝大多数生产线,转投与之前业务毫不相干的医药甚至化妆品行业。
  
  结语
  
  跨国公司破旧立新的转型,大都会带来双重风险——原有的利润可能丧失,而新利润又尚未形成。在行业新的增长点面前,老牌企业最容易恋旧,因为他们是现有市场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并不想改变现状。
  行业新的增长点在许多时候都是以新兴市场的面目出现的。主流企业因为有现成饭吃,往往容易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甚至想依仗雄厚的实力和巨大的爆发力,等市场明朗之后,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因此,这些公司很少能像当年那样再一次站到行业创新的浪尖上。等发现了市场突变,其领袖地位受到威胁时再作应对,为时已晚。
  相反,那些审时度势、主动转型、自找苦吃的企业,几乎都能有所斩获。韩国“三星”十年前实施“数字化战略”时,集团董事长李健熙的变革理念就是“除了妻儿以外改变一切”。伤筋动骨免不了阵痛,当时选择“离开”的高层员工高达60%。但阵痛过后却崛起了一个新三星,其手机、LCD、笔记本电脑、随身听等产品,甚至让摩托罗拉和索尼这样的“行业领导者”也黯然失色。
其他文献
近日,中粮在北京开出了自己品牌的肉食专卖店,销售的产品包括生鲜肉、肉制品、禽肉制品,以及中粮旗下的福临门油、米等产品。  自己开店,此举被认为是中粮在加强对终端的掌控。  2010年底,康师傅“断供”家乐福,因为家乐福欲提高返点率让康师傅难以承受;2011年1月,家乐福与中粮传出合作摩擦,背后是家乐福的高额渠道费用严重挤压了中粮的利润;2011年初,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在哈尔滨地区全面停止了对当地家乐
期刊
离市场近一些,离市场再近一些,确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后,中粮集团一直在寻找扩大终端市场出口的机会,希望在食品、饮品等快消品领域有所突破,实现从资源型的企业向终端品牌型的企业转变。毫无疑问,试水直营店这一行为并不仅仅是中粮不堪零售大鳄压榨所采取的反击,而是一场为实现企业大战略所打响的战役。  悦活收入不及广告费的一半、丢了魂的五谷道场、千年老二福临门,造成上述种种现象的短板就在于终端
期刊
中粮开直营店,既是中粮的无奈,也是在过度竞争环境中的必然选择,毕竟这同时也意味着中粮战略转型的开始。在这个战略转型过程中,中粮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直营店渠道和原来固有渠道冲突的问题;其次,是关于直营店网络张开后,中粮品牌如何提升的问题。  显而易见,做直营店势必会影响到先前固有渠道合作伙伴的利益。直营店一旦启动,随着渠道的优化整合以及渠道渗透,使得固有渠道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遭到合作伙伴的强
期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就汽车行业而言,伴随新规划的出台,其发展方向也将作出调整。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需要的不再是激动人心的销售数据,而是切实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零部件、国际化的突破以及真正的产业升级。    行业政策换代    政策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可谓越来越深远。早在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其重心集中在消费市场的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等方面,时移世易,在中国成为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飞利浦是一个高产量、技术驱动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不同业务部门业绩表现各异,财务波动较大。我们涉足领域太多,业务繁杂,关联松散,且没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和策略。在外界看来,飞利浦是一家很难在短时间里把握住业务重心的公司;对内来说,因为公司的架构过于复杂,协调管理也就显得极为困难。对于管理者来说,这个复杂的结构阻碍了快速有效的决策。  90年代中期,我们的劣势已经转化为一系列亏损的财务
期刊
很多靠技术创新起家的工业企业,往往一开始就去争夺行业的老经销商,结果呢?老经销商的一些过时思路,让很多新锐型工业企业吃够了苦头,铺货、压款、高返利,付出了很多,市场却仍旧半死不活。  长于技术和生产,而弱于战略营销,是很多技术领先型工业企业的通病。他们总是以为只要自己的产品好、价格有竞争力,就可以分得市场一杯甜羹。而行业内的老经销商们,在专业能力、维修服务、展示导购、市场推广等综合能力难以跟上,新
期刊
当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正在兴起。为此,尼尔森在线研究针对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研究对象为中国13 49岁的网络使用者,有效样本共1,000份。  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上网用户在全部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有4299
期刊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就开始走向海外市场,经营模式也从OEM(贴牌生产)、ODM(原始设计生产)模式向自有品牌模式、并购模式演变。遗憾的是十几年过去了,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还鲜有成为知名品牌的前例,即使是海尔、联想这样较早走向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尤其是欧美日市场上,依然难以跻身主流。  然而,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摒弃单纯的OEM模式,以自有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打通销售渠道,
期刊
2011年02月11日,诺基亚与微软联合宣布,双方计划建立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手机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合作,具体内容包括:  诺基亚将把Windows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操作系统,并在拍照等诺基亚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领域进行创新;诺基亚将提供其在硬件设计,语言支持的专业知识,帮助Window-s手机获得更大范围的价格点、细分市场;诺基亚和微软将密切合作进行联合营销,并携手开发路线图规划移动产品
期刊
对晋江运动品牌而言,20lO年的企业发展主题一定离不开两个词:品牌转型与升级。晋江被称为“品牌之都”,一个县级市就有107个知名品牌,晋江的老板们从来都不缺乏品牌意识。但很多晋江运动品牌靠着单一的广告投放和渠道扩张理念,虽然取得了规模的扩张,却仍然处在低价竞争的泥潭不能自拔,这样粗放式的营销理念只能使品牌建设成为一句口号!  晋江运动品牌是时候调整思路,提升营销理念了。据笔者的调研和咨询经历,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