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探究活动是以化学实验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实验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重要学习内容。
【关键词】化学实验;环保意识;教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应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化学实验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实验探究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方式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应为我们广大的师生所重视。但是,由于进行化学实验活动本身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也容易造成污染情况,因此,如何通过"控污减排"教育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控制或减少学生做化学实验时产生的污染物,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和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的养成教育,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刚开始时是一张白纸,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抓好学生实验的常规教育,重视学生实验的养成教育,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能深入学生心田。如实验开始就检查仪器,实验时按步骤、要求做,药品取量精确,待用的药品放在指定容器中,废弃物放到废液缸中,可回收的药品及时回收,实验结束要把仪器整理好方可移开等。但在现实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而不重视实验操作规程,导致实验室脏乱差的现象。如:装药品的塑料瓶、塑料盖,塑料袋到处扔,验证氧气性质未反应的小木棒随处可见,反应和没反应结束的高锰酸钾就地倒等。更有甚者,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忘记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结果高锰酸钾喷到导管中,不仅污染了实验台、水池,而且连学生手上、脸上都粘上高锰酸钾粉末。也有学生在实验中加热时不按操作要求做,更有学生直接将未反应掉的高锰酸钾倒到实验台旁边的水池中造成污染等。还有,由于大多数学校由于化学教师人数少,又没有专职的实验员,做化学实验时用的是厂家提供的现成小药品盒,每次实验时一个学生一个药品盒,各种包装盒都有,而用剩的药品和破损的仪器又多。所以,一次实验下来,实验台上杂乱无章,凌乱不堪。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规范养成教育。
二、教者做必要的演示实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化学实验课上,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为了进行形式上的探究,取消了原有的演示实验,而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这种做法显然是为探究而探索。其实,有些教学活动通过演示实验,同样会收到探究的效果。如九年级化学溶解性这一课题,课本上安排了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到水、汽油中,以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受溶质、溶剂的性质影响。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室里都会有难闻的汽油味,毫无疑问地会使学生产生讨厌化学实验的情绪,从而影响化学学习的热情。但教者做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看出碘不溶于水而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学生能通过比较很快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受溶剂、溶质的性质影响。既不影响教学效果,又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污染,何乐而不为呢!因此,笔者以为,化学实验的探究教学,在教学方法的掌握上,应是宜探究的则探究,宜讲的则讲,只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化学素养就成,而不应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追求所谓的新课程改革,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探究,是不可取的。
三、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开展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如何联系?教师可在化学实验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气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实验药品的替代品。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中学资金投入不足,化学实验仪器、化学药品短缺的现实问题,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节约成本资源的经济意识。如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它里面主要成份是哪一种物质。一个小小看似无用的一袋干燥剂,这其中有许多化学问题:碱化氧化物与水反应成相应的Ca(OH)2;Ca(OH)与酸性氧化物CO2反应生成盐CaCO3和水;碳酸盐的检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以及空气中的是否含有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又如用废塑料瓶做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的反应容器,用废纸、胶水和细线做成纸质天平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总之,只要肯动脑、动手,生活中许多废旧材料都可以用到化学实验中去。这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同时,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过程中,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戴德春(1970.5--)男,江苏兴化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
【关键词】化学实验;环保意识;教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应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化学实验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实验探究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方式和重要的学习内容,应为我们广大的师生所重视。但是,由于进行化学实验活动本身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也容易造成污染情况,因此,如何通过"控污减排"教育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控制或减少学生做化学实验时产生的污染物,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和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的养成教育,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刚开始时是一张白纸,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抓好学生实验的常规教育,重视学生实验的养成教育,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能深入学生心田。如实验开始就检查仪器,实验时按步骤、要求做,药品取量精确,待用的药品放在指定容器中,废弃物放到废液缸中,可回收的药品及时回收,实验结束要把仪器整理好方可移开等。但在现实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而不重视实验操作规程,导致实验室脏乱差的现象。如:装药品的塑料瓶、塑料盖,塑料袋到处扔,验证氧气性质未反应的小木棒随处可见,反应和没反应结束的高锰酸钾就地倒等。更有甚者,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忘记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结果高锰酸钾喷到导管中,不仅污染了实验台、水池,而且连学生手上、脸上都粘上高锰酸钾粉末。也有学生在实验中加热时不按操作要求做,更有学生直接将未反应掉的高锰酸钾倒到实验台旁边的水池中造成污染等。还有,由于大多数学校由于化学教师人数少,又没有专职的实验员,做化学实验时用的是厂家提供的现成小药品盒,每次实验时一个学生一个药品盒,各种包装盒都有,而用剩的药品和破损的仪器又多。所以,一次实验下来,实验台上杂乱无章,凌乱不堪。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规范养成教育。
二、教者做必要的演示实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化学实验课上,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为了进行形式上的探究,取消了原有的演示实验,而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这种做法显然是为探究而探索。其实,有些教学活动通过演示实验,同样会收到探究的效果。如九年级化学溶解性这一课题,课本上安排了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到水、汽油中,以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受溶质、溶剂的性质影响。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室里都会有难闻的汽油味,毫无疑问地会使学生产生讨厌化学实验的情绪,从而影响化学学习的热情。但教者做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看出碘不溶于水而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学生能通过比较很快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受溶剂、溶质的性质影响。既不影响教学效果,又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污染,何乐而不为呢!因此,笔者以为,化学实验的探究教学,在教学方法的掌握上,应是宜探究的则探究,宜讲的则讲,只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化学素养就成,而不应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追求所谓的新课程改革,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探究,是不可取的。
三、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开展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如何联系?教师可在化学实验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原因。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气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实验药品的替代品。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村中学资金投入不足,化学实验仪器、化学药品短缺的现实问题,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节约成本资源的经济意识。如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它里面主要成份是哪一种物质。一个小小看似无用的一袋干燥剂,这其中有许多化学问题:碱化氧化物与水反应成相应的Ca(OH)2;Ca(OH)与酸性氧化物CO2反应生成盐CaCO3和水;碳酸盐的检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以及空气中的是否含有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又如用废塑料瓶做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实验的反应容器,用废纸、胶水和细线做成纸质天平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总之,只要肯动脑、动手,生活中许多废旧材料都可以用到化学实验中去。这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同时,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过程中,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戴德春(1970.5--)男,江苏兴化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