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祝福》写到“我”与短工对话时,鲁迅用了两次“还不是……?”:“‘刚才,鲁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以下简称①处)“‘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以下简称②处)匆匆一读,不过是很平常的语句,不会觉得有什么值得品尝的滋味;但是,如果你能抱“慢慢走,欣赏啊”的态度来耐心地品读,就会觉得那里面的含义很多,值得细细探寻。
一、先说这里的“?”
我们知道“还 不是”和“还不是”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表示否定,常用句号结束,比如:“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后者表示肯定的意思,常用问号结束,比如:“爸妈没日没夜地干活,还不是为了你?”以上短工的两句答话,都表示肯定的意思,都用问号来收尾,显然是反问句。但是,“我”好歹是鲁四老爷的本家侄子,短工竟然用这样的反问句来回答“我”这个相当于少主人的问题,不显得太傲慢无礼了吗?不与短工的身份不相符合吗?从短工一直“没有抬头向我看”,我们不可能得出短工无视“我”的结论;最可能的解释是短工不敢“抬头向我看”,因为鲁四老爷是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在他的家里岂会雇佣不懂规矩不守规矩的短工?
是鲁迅用错了?不可能,鲁迅是一个对创作极其严肃认真的作家,不会这样疏忽随意的;如果不是,那就应该是鲁迅故意这样用了:也就是说,这两句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味并不强烈,倒是存疑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大概短工对自己的回答不敢十分肯定:就前者说也许惹鲁四老爷生气的理由有很多,不止祥林嫂在不该死去的时候死去这一个;而就后者说也可能祥林嫂的死因有若干个,不止“穷”这一个。
二、再来看“穷”这个词
“穷死的”这个“穷”是指财物缺乏、贫穷吗?还是指处境恶劣、困窘?按说,短工不必也不可能掉文,“穷”应该指财物缺乏、贫穷。但是,难道一个人财物缺乏、贫穷,就会死吗?就该死吗?诚然,祥林嫂已经沦落为乞丐,确实财物缺乏,贫穷得够可以了。但是,这个短工不也财物缺乏、贫穷吗?柳妈不也是这样吗?鲁镇上财物缺乏、贫穷的人本就不会少,他们何以就没有都死呢?所以,除了财物缺乏、贫穷之外,是不是更应该指处境恶劣、困窘、“百无聊赖”呢?本来祥林嫂就是个玩物,男人女人都喜欢听她讲故事,更“有些老女人……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直到“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终于,她成了“陈旧的玩物”,人们连“把玩”她都觉得厌倦了,到最后连看她一眼都厌倦了——“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这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被赶出鲁四老爷家后,在鲁镇上几乎没有人理睬,可谓处境恶劣、困窘了。这时,“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的她,“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惊讶她何以还要存在”。从祥林嫂的特殊经历看,她应该更多的是死于处境恶劣、困窘。
三、“还不是”这个短语也值得探究
“还不是”是个用于总结经常性、规律性现象的词语。从①处“‘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看,大概祥林嫂惹鲁四老爷生气是经常性的现象,也渐渐成了某种规律。这一点在鲁四老爷家里便是连短工也都知道。实在来讲,在小说里,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真是一对经常“闹矛盾”的主仆。短工用“还不是……”来回答时加上了问号,是不是意味着作为鲁四老爺的侄子的“我”,竟然不知道这一情况,实在出乎他的意料呢?
这两个出乎意料,是不是暗示着鲁迅对当时像“我”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脱离社会的批判呢?是不是让读者从这一个侧面清楚地看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呢?联系小说的创作背景,这样的解释应该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最后来揣摩揣摩对答之间的逻辑关系
①處“‘刚才,鲁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按照正常理解,鲁四老爷犯不着和祥林嫂这类下人生气,甚至根本不用直接和这些下人接触,这种小事让四婶处理就得了;你尽可以看看《四书》、讲讲理学、翻翻《字典》,即使要骂人,也应该大骂康有为这些新党,何必跟一个下人过不去呢?更何况这个人早已经离开了你家,并且人家已经是死了的,“死者为大”是常识呀!但是,鲁四老爷还是“和祥林嫂”生气了,并且“且走而且高声”地诬骂她“是一个谬种!”。这应该是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因此,鲁四老爷他的这番表现必有更深的缘由,绝对不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就能解释的。
②处“我”明明问的是“怎么死的?”照正常逻辑,短工应该就“怎么”来作答,但是短工的答案却是“还不是穷死的?”这不是答非所问吗?该这么解释呢?
可能短工对“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确实不清楚——事实上根本没有人包括短工会关心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所以,短工用破折号“——”转换一下话题:既然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那我就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去,借回答另一个问题来间接回答这个问题——“还不是穷死的”。按照“还不是穷死的”这个答案,反推它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会死呢?”或者“怎么会死呢?”短工“还不是穷死的”的答案,似乎在暗示“我”:“你”这个读得起书的读书人,也该了解了解“穷”的情形了;你尽可以去想象底层人“穷”死的各种情形,祥林嫂死的情形就在这里面。
优秀的作品就像一座富矿,吸引着你去探寻去挖掘。对于上述“还不是……?”的探寻与挖掘,肯定还不能画句号。限于水平与能力,只好且待方家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一、先说这里的“?”
我们知道“还 不是”和“还不是”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表示否定,常用句号结束,比如:“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后者表示肯定的意思,常用问号结束,比如:“爸妈没日没夜地干活,还不是为了你?”以上短工的两句答话,都表示肯定的意思,都用问号来收尾,显然是反问句。但是,“我”好歹是鲁四老爷的本家侄子,短工竟然用这样的反问句来回答“我”这个相当于少主人的问题,不显得太傲慢无礼了吗?不与短工的身份不相符合吗?从短工一直“没有抬头向我看”,我们不可能得出短工无视“我”的结论;最可能的解释是短工不敢“抬头向我看”,因为鲁四老爷是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在他的家里岂会雇佣不懂规矩不守规矩的短工?
是鲁迅用错了?不可能,鲁迅是一个对创作极其严肃认真的作家,不会这样疏忽随意的;如果不是,那就应该是鲁迅故意这样用了:也就是说,这两句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味并不强烈,倒是存疑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大概短工对自己的回答不敢十分肯定:就前者说也许惹鲁四老爷生气的理由有很多,不止祥林嫂在不该死去的时候死去这一个;而就后者说也可能祥林嫂的死因有若干个,不止“穷”这一个。
二、再来看“穷”这个词
“穷死的”这个“穷”是指财物缺乏、贫穷吗?还是指处境恶劣、困窘?按说,短工不必也不可能掉文,“穷”应该指财物缺乏、贫穷。但是,难道一个人财物缺乏、贫穷,就会死吗?就该死吗?诚然,祥林嫂已经沦落为乞丐,确实财物缺乏,贫穷得够可以了。但是,这个短工不也财物缺乏、贫穷吗?柳妈不也是这样吗?鲁镇上财物缺乏、贫穷的人本就不会少,他们何以就没有都死呢?所以,除了财物缺乏、贫穷之外,是不是更应该指处境恶劣、困窘、“百无聊赖”呢?本来祥林嫂就是个玩物,男人女人都喜欢听她讲故事,更“有些老女人……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直到“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终于,她成了“陈旧的玩物”,人们连“把玩”她都觉得厌倦了,到最后连看她一眼都厌倦了——“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这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被赶出鲁四老爷家后,在鲁镇上几乎没有人理睬,可谓处境恶劣、困窘了。这时,“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的她,“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惊讶她何以还要存在”。从祥林嫂的特殊经历看,她应该更多的是死于处境恶劣、困窘。
三、“还不是”这个短语也值得探究
“还不是”是个用于总结经常性、规律性现象的词语。从①处“‘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看,大概祥林嫂惹鲁四老爷生气是经常性的现象,也渐渐成了某种规律。这一点在鲁四老爷家里便是连短工也都知道。实在来讲,在小说里,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真是一对经常“闹矛盾”的主仆。短工用“还不是……”来回答时加上了问号,是不是意味着作为鲁四老爺的侄子的“我”,竟然不知道这一情况,实在出乎他的意料呢?
这两个出乎意料,是不是暗示着鲁迅对当时像“我”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脱离社会的批判呢?是不是让读者从这一个侧面清楚地看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呢?联系小说的创作背景,这样的解释应该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最后来揣摩揣摩对答之间的逻辑关系
①處“‘刚才,鲁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按照正常理解,鲁四老爷犯不着和祥林嫂这类下人生气,甚至根本不用直接和这些下人接触,这种小事让四婶处理就得了;你尽可以看看《四书》、讲讲理学、翻翻《字典》,即使要骂人,也应该大骂康有为这些新党,何必跟一个下人过不去呢?更何况这个人早已经离开了你家,并且人家已经是死了的,“死者为大”是常识呀!但是,鲁四老爷还是“和祥林嫂”生气了,并且“且走而且高声”地诬骂她“是一个谬种!”。这应该是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因此,鲁四老爷他的这番表现必有更深的缘由,绝对不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就能解释的。
②处“我”明明问的是“怎么死的?”照正常逻辑,短工应该就“怎么”来作答,但是短工的答案却是“还不是穷死的?”这不是答非所问吗?该这么解释呢?
可能短工对“怎么死的?”这个问题确实不清楚——事实上根本没有人包括短工会关心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所以,短工用破折号“——”转换一下话题:既然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那我就转到另一个问题上去,借回答另一个问题来间接回答这个问题——“还不是穷死的”。按照“还不是穷死的”这个答案,反推它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会死呢?”或者“怎么会死呢?”短工“还不是穷死的”的答案,似乎在暗示“我”:“你”这个读得起书的读书人,也该了解了解“穷”的情形了;你尽可以去想象底层人“穷”死的各种情形,祥林嫂死的情形就在这里面。
优秀的作品就像一座富矿,吸引着你去探寻去挖掘。对于上述“还不是……?”的探寻与挖掘,肯定还不能画句号。限于水平与能力,只好且待方家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