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应重视体验性阅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maoelg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自主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这不仅是一个获得语感的过程,更是一种获得美感的过程,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一、从阅读兴趣出发,发现问题,丰富体验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说”的能力训练比较薄弱。我任课的班级是公认的上课气氛比较“闷”的班,有不少“哑巴”学生。为让他们开口,我将每节课的前5分钟彻底让给学生,主题定作“说话”,没有多大难度,当众朗读一段你欣赏的美文即可。我就在评价中有所侧重,对讲出个人见解的同学大加褒扬。 一次,一位男同学上台朗诵《相信未来》,那5分钟完全成了他个人的表演秀。我就当场毫不吝啬的给以夸赞,说他水平在老师之上,具有演说天赋,若他上课必定是精彩迭出……在榜样的作用下,同学们进步明显,连胆小的女生也敢上台说几分钟,甚至有的同学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讲演的范围。在不知不觉中,课堂气氛也变的活跃起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变“一元体验”为“多元体验”
  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文章的意义,不是作者已定的或文本自生的,而是在读者参与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读者生命体的唯一性,使文章出现多维、多元的理解。况且,每一个个体的智能差异,也必然决定主体创造方式的殊异。因而,学生的每一次表演从起始到终结都体现了充分的差异性。从阅读文章到表演情节和人物,其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表演的过程可以明显地表现学生的创造性。
  针对于学生的表现欲和表演欲,在学习有动作,外貌,神态的文言文时,我都设计借助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和品味课文的内容和内涵。比如:《核舟记》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轮流出场进行表演,一人扮演旁白,一人扮演苏东坡,一人扮演黄鲁直,一人扮演佛印。其他同学做观众和评论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核舟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态不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把人物的性格凸现出来,让担当角色的同学得到深刻的体验。
  三、自由品读,培养独特体验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阅读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古诗教学,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是重点,也是难点,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诗意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而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便能和自己的生活搭上线,开启潜能。“音乐天才”选择了配乐,如教学《黄河颂》一文时,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语言天才”选择了讲故事,“绘画天才”选择了绘画,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类似的做法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以前,愉快教育所采用的配乐、表演等手段的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只是基于将认识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前提之下的辅助性的教学行为。而在新课程支撑下的体验性阅读,指向完整的人的教育——已将除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以外的其他几种智能作为同等重要的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在各学科中加以培养。从这一层意义来说,语文体验性阅读将语文课堂变一统为多元,通过自由的品读文章,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
其他文献
最近两年来,在“轻负高效”成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也在积极地探索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经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渐渐明白: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而追问又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可以通过“追问”来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以“追问”引路搭桥,突破重难点  虽然对“有效课堂”的评价指标有
期刊
教学反思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批判性地考虑自己教学行为,表现、效果,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评价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批判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有效性的过程。它实质上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教学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教学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教学过程,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
期刊
我,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倍感教师责任的重大。当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向我袭来时,我就像一条可怜的小鱼,在茫茫的大海里不知何去何从。刚摸着点语文教学思路的我,只好又借阅相关的杂志图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我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的摸索尝试。下面是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需要教师转变角色,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那就是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教材当天空,让学生的思维
期刊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也都非常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朗读常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病,如朗读时“多字、漏字”; “一字一顿”速度过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应从课文内容出发,一上课就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形成进攻型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能自觉、轻松、愉快的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感受。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
期刊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而《小石潭记》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面对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我们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领略小石潭的美景,体会柳宗元的感情呢?我在教学中尝试从“读——画——写——音乐”这几个环节入手,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让学生在赏景品情中“走”进了小石潭。  一、在“读”中走进小石潭  文言文的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文
期刊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各种面貌,从而写出一篇感人的家乡美文,我将此次写作公开课变成了一次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并给这次活动定名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美丽家乡,美丽益阳。  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拍下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看一看家乡有多美,增强对家乡的感情。再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从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传说、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寻找跟家乡有关的各种知识,
期刊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语感的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训练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  一、读  中学语文主体是文学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它们是以语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及“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感知作文教学就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理念!  感知作文,是中语会田玉博士首创,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眼、耳、口、鼻、手五大外感知器官和内部感知器官,对人、事、物、景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动态感知,强调感同身受的一种作文理念。  经过一个
期刊
学生写作水平与平时的语文教学分不开,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势与渠道。  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小练笔,提高习作水平。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指导学生及时练笔。如学习《灯光》一文,让学生对课文第二段内容进行缩写;学习了《詹天佑》,让学生也写一篇记人的记叙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