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歌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inxt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在谈话,云与雨的离歌。
  迷惘的琴弦, 理解
  一朵玫瑰花的朽烂。
  朝菌和蟪蛄,居住在石头中。
  黑暗简化了事物的面孔。
  理发师弹奏苍白的草茎。
  一碗清水,尘埃的梦呓,
  倒映苍老的皮囊。
  墻上的人,没有头颅。
  世界沉默如是,虚伪的影子
  纷纷坠落,倦于贞洁。
  羞怯的平衡木,走向远方。
  —— 原刊于《增城日报》2019年8月2日
  推荐语
  在诗人眼中,山水并不是简单的自然存在,而是一种具体的生命实体。它们亘古静默,但这只是人世的表象。诗人的灵魂打开之处,便听到了那永恒的生命吐纳与心灵节奏。山与水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事物,而是有着私密对话的老友。它们之间有深深的默契,也有淡淡的伤感。它们并非冰冷的岩石与无意的流水,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的神灵,所以,它们听得懂云雨的离歌,理解“一朵玫瑰花的朽烂”。 为一朵凋零的花感逝,为天上的流云伤怀,这是一种深沉的慈悲,它源自诗人对万物有灵的体认,来自诗人对生命相通的理解。
  ——推荐人:辛泊平
其他文献
九句话  1. 我曾经喜欢美国诗人罗勃特·布莱的一句话,他说他最终理解到诗是一种舞蹈,一种从悲痛中逃飞出来的舞蹈。他这样讲,一定是基于创作的快感与审美的考虑。我现在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个理想逃离痛苦、害怕、矛盾和启示,我现在很难想象真正优秀、伟大的诗歌会缺乏这些因素。布莱的理想美好纯粹并且迷人,但随着年龄增长,我觉得他单薄和片面了。  2. 我希望找到的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是从艰难生活中提炼出
期刊
最近三十年,诗人和才气的关系,在当代诗歌话语里一直处于晦暗莫名的状态。说一个诗人靠才气写作,或者说,一个诗人写得很有才气,听上去更像是敷衍的客气话,而不像是正经的品评。更令人尴尬的,有的诗人可能写得很好,无论是在取材立意方面,还是在遣词造句方面,都驾驭得面面俱到,而他的写作本身却很难说是有才气的。比如,新诗早期历史上,徐志摩的写作可以说是有才气的,但卞之琳的写作(除非做出更明确的前提限定)却很难被
期刊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文学始于地理”,可见诗写也跟地理有关。女诗人青小衣把她出版的第三本诗集命名为《我一直在赵国》,是因为她一直生活在燕赵大地,那个古时称赵国的地方。那么诗人究竟是表达了什么自然从这本诗集中可以找到答案。特定的地理环境,让诗人的抒情有了根基,也赋予了地域色彩。  下面且就我的一点阅读感受来谈谈诗人青小衣诗歌的题材涉猎和语言特点。一  “命运不仅仅捉弄人/连雨都不放过”(《没
期刊
父亲来访  [丹麦]尼尔斯·哈夫《父亲来访》  我死去的父亲前来探访,  重新坐回他的椅子里,传给了我的那把。  嘿,尼尔斯,他说。  他黝黑而强壮,头发像黑漆一样发光。  有一次他曾将别人的墓碑搬走,  用一根钢棒和一辆手推车,我给他帮过忙。  现在他亲自  搬走自己的。近况怎样?他说。  我告诉他一切,  我的计划,所有不成功的企图。  我的公告牌上垂着十七张账单。  扔掉他们,  他说,他们
期刊
遇到尚仲敏的时候他刚大学毕业不久,但已是颇为著名的大学生诗人,那是1986年夏天,他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参加了兰州会议。在这个短暂的重新焕发出精神活力的社会青春期,他写出了《生命》《风暴》《大地》等许多成熟的诗篇。有点不可思议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诗人,他发达的心智似乎早已超越了抒情的年龄,比如,这个尚未成家立业的年轻诗人以饱经沧桑的心态看待《家》:“家与家多么相似,它们服从于/什么样的一种神秘允诺
期刊
寓言:“飞越栗山之巅”  在《猫人》中,周瑟瑟指称“我是黑暗的孩子”。这本身的意味非同寻常。在黑暗中,一个人容易做出辨认,并且透露出不一样的眼光。这种眼光让他观察和审视世界的时候,产生独特的视角,并且带来完全不同的表达。像《猫人》一诗的特质一样,周瑟瑟的许多诗篇,蒙上了“寓言”的色彩。这一点有些让人惊讶。在我所阅读到的新诗作品中,这种类型的写作并不多见。作为寓言,它们在诗歌中,从容地贯穿起各种领域
期刊
母亲是种菜能手,但今年  南瓜收成无望  酷暑连晴,干旱旷日持久  奇怪的是南瓜藤倒是疯长  把一堆废弃的石料盖得严严实实  只是不开花  我们对母亲说:不以今年的南瓜论成败  论种菜,没有谁比得上你  母亲心有不甘,觉得它白白占去了太多肥力  但也懒得把它拔除  兴许还心存侥幸,指望这些看起来风光  其实是一直在苦撑着的  终有  苦尽甘来的一天  ——原刊于《人民文学》2018年第12期  推
期刊
法国诗人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从亚楠散文诗选本《辽阔》中就能看出,他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在自然美的千姿百态中诉诸心灵的同频共振。诗人的笔触总是能够伸入到自然万物动人魂魄、怡人情性与沁人心脾之处,作品有效地构建了山川与文化、气质、精神、血脉的亲情联系。作者善于使自然景致与人文景色交相辉映,让我们在赖以生存或不停地行走中视野所及的这个世界更加具有一种
期刊
新时代以来,诗歌作为一种“历史描述”,进入到更宽阔的场域,呈现出万象并存的局面。如何在一个已经到来并且快速前进的时代浪潮中展现个体的新气象与担当,重建一种既“普遍”又“具体”的总体性言说,是今天摆在诗人面前的难题和任务。  作为思想者的新时代诗人,当前有必要将诗歌创作放置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中下去体悟,深入把握具体的语境。在新的历史性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命运生活情感的波动面前,诗人们不能无动于衷。如果
期刊
……我已经走了  一只无人的渡船  灰蒙蒙的水浪  远处山峦  这些都不能安顿你们  假若你们在此驻足  发现渡头有冷落的灰烬和锅碗的碎片  请想起一个野火熏烤的晚夕吧  那时,我正在耐心细致地翻烤一条大鱼  为一个人,为天地间一场盛宴  也為后来的你们  那时,蛙声把黄河古象的骨殖和两岸的旱柳都叫绿了  闷雷,给草棵间忙碌的蚂蚁增添透明的翅羽  绿雨潇潇  渡口  口含灯火  ……我已经走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