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与纳兰性德愁情词的比较研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51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納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愁情词;艺术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词坛史上,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康熙年间的明珠之子纳兰性德都是才华绝代的词人。李煜凭三十多首小令绝唱登上词坛之巅,人称“词中之帝”[1],清初纳兰性德小令为清朝一代之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他们之间虽处于不同的年代,南唐和清朝之间相差几百年,但他们留予世人的经典词篇和个性肆意的人格魅力,在中国的诗词文化长河里光彩夺目。然而,在他们的词集中,大多数的作品都在言愁写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绪在他们的笔下可圈可点。虽然两人的出身环境、人生遭遇以及文学素养渲染不同,但他们留存于世的词作中愁情词的意象与情感内容以及抒发自我情绪的方式颇为相似。
  一、人生悲剧是“愁情”的精神内核
  李煜(937—978),是南唐的亡国之君,史称李后主。他通晓众艺,工书善画,博通音律,自成一格,又富藏书、精鉴赏,诗文俱佳,词尤负盛名。他继位时,南唐已经岌岌可危,受到北方强大的宋的威胁和压迫,只能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终日沉湎于宴乐和杯光舞影之中,奢侈享乐。南唐被宋灭后,国运变迁,人遭厄运,失偶亡国,他成为“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阶下囚。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值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他含泪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惹怒宋太宗,被赐药毒死,一生可悲可叹的命运由此画上了句号。以亡国为界限,李煜前后期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他的词风随着其身份、地位、生活、心绪的变化从以前的“红锦地衣随步皱”的浓艳婉约一变而为“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哀感愁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是清朝康熙年间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之子。由于乌衣出身高贵,再加上本身纳兰容若的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精通骑射,便很快地得到当今圣上康熙的另眼相看。他弱冠不久便高中进士,被康熙以贴身侍卫加封,其实真正实际是康熙忌惮明珠的势力对纳兰容若却不予以重用,长期的侍卫生活消磨他的意志,而他自己又无法跨越看重的功名富贵的拘泥压抑,不得不感慨万千说:“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无成以如此。”而他的父亲明珠虽然忝居高位,却被卷入党争之中,难保圣宠长在,时时如履薄冰的心情在他的词中不乏常现。更可悲的是他的心仪的女子被选宫中,与他难以相见,爱妻卢氏的早逝,更给其短暂的一生增添了悲剧的色彩,成了他悲情愁苦的心声吐露的导火索,凄婉哀绝。
  李煜虽“长于帝王之家”,但政治上毫无建树,却在文学艺术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篇章;纳兰性德虽相门长子,但政治上的不得意,却文武双全,博览古今。李煜和纳兰性德的历史环境和个人遭遇虽有不同,但是在他们的生命中愁情和悲苦却是戏剧性似的相似。在生活磨难和情感受挫的打击下,这两位旷世词人笔下抒写的正是他们敏感纤弱、悲痛欲绝、凄婉缠绵的悲剧愁情。在生活中,悲剧的价值是在失败与毁灭中实现的,悲剧美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价值的转换,实现悲剧的美感。成了亡国奴之后的李煜正是因为“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支离破碎和失落不已的心态对曾经得到过现在却永远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无穷无尽的愁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3]颇为恰当地勾勒出李煜的悲苦愁情。纳兰性德虽身居一等侍卫“高等奴才”的闲职,却又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国家,这种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矛盾,希望与失望的落差使得纳兰性德的心情永远有着一股壮志难酬、对人生价值永远无法实现的愁怨。顾贞观《碑文》中写道:“所欲建之业,百无一副;所欲遂之愿,百无一酬;所预言之情,百无一吐。”因而在纳兰性德的词中,爱情悼念、别绪离恨都有一种悲婉凄清、哀思欲绝的愁绪情怀。因此,无论李煜还是纳兰性德他们词中都有透露出一股悲凉哀愁的悲剧情怀,当然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
  分的。
  二、愁情艺术风格相契合
  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胸中是愁情的血泪,但是他们的愁绪却不是肆意奔淌,而是以物言情,使愁情宣泄的时候似细水长流又似波涛澎湃。纳兰性德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之,可饶烟水迷离之致。”由此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尊崇与继承。所以,他们在抒写愁情的艺术风格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直抒性灵,率真自然
  李煜和纳兰性德在表达愁情的同时都是直抒性灵,情真意切,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无论是国仇家恨,还是缠绵悱恻的男女之爱,都是他们对生活中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刘毓盘认为李煜“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4]王国维感叹其赤子之心:“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李后主是也。”由此看出,李煜所抒发的愁情词,都发自其肺腑,字字血泪见真情。《破阵子》“一旦归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尤奏别离歌”一丝不漏地描写出了亡国悲剧的根源是他当年的肆意妄为的奢侈生活,从而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后悔而又刻骨铭心的反省。再例如《采桑子》中“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子夜歌》中“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这些愁情词中,渗透出的正是对当年亡国的无限追悔和无法排解的浓愁。
  纳兰性德秉性慧明,多愁善感,他有着词人的柔弱敏感和深邃海涵。他始终向往炙热不灭的爱情和温暖亲和的家庭,然而天不遂愿,少年失恋之苦,中年丧妻之痛,如履薄冰地陪伴皇帝,身不由己倍偿离家之苦,内心孤独凄凉。所以,在纳兰笔下的愁情词中,对亡妻的悼念之词颇多,让人不忍卒读。潭献认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作词皆幽艳哀断”[5],真情意切,令人感动。如《山花子》中“欲话心情梦一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南楼令》中“梦断几能留,香魂一哭休”、《生查子》“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纳兰性德在抒写离愁别绪之情、对友人惜别之情也尤为真切。如《水龙吟 再送孙友南还》“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周颐品纳兰:“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二)缠绵哀感,别样愁情
  亡国之后的李煜的作品中,凄婉缠绵、愁情幽怨的基调无不在其词作中体现出来。《浪淘沙》中“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亡国后的他在现实生活中对往事的回忆让他备受痛苦。往事不可追,现实的落魄,让他倾诉在纸上的唯有血书点点泪。徐昂宵认为此词“全首语意惨然。”《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继寒砧断续风。无奈长夜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全篇未见一个愁字,而人物的愁绪孤独却尽在不言中。而那首绝命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直抒胸臆,凄恻之音连绵不绝。
  纳兰性德词作之中,哀感顽艳,悲怆不绝,愁绪如同涓涓细水沁入人的灵魂深处。《减字木兰花》中“天上人间一样愁”、《水龙吟》“愁对西轩,荔墙叶暗,黄昏风雨”、《太常引》“愁里不堪听。那更杂、泉声雨声”、《浪淘沙》“身世等浮萍,病未愁成”等這些人生的哀愁感叹,都是他生命中不能摆脱的痛苦和哀愁。而对亡妻的悼亡词更是把这种哀愁幽怨发挥到了极致。《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止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睹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忆往昔,低回缠绵,孤寂情绪和悔恨心理现于纸上。张任证说:“先生弱冠时,已赋悼亡,缱绻哀感之作,居词集之半,声泪具随,令人不能卒读。”[6]
  (三)白描抒愁,淡雅自然
  接受美学理论指出,洗尽铅华,天然圆润之白描化的语言,最容易引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读李煜的愁情词,不难发现他的词便以白描著称,用词之间化俗为雅,极富表现力。例如“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里的“春草”“春花”“秋月”“春水”都是白描之语,却在李煜的笔下熠熠生辉,妙笔生花。清代词论家周济说:“飞卿严妆也,端几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7]王国维也认为其词“神秀也”。
  纳兰性德愁情词中语言真切,淡雅朴素,清新自然,具有艺术魅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木兰花》中“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滚滚向风尘”、《长相思》中“善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浣溪沙》中“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等等这些愁情词里,感情都自然流畅。张任证说:“先生之待人也以真,其所为词,亦正得一真字”,由此可见,纳兰性德词中注重性情和实感,纯真自然流露其中。
  (四)小令见长,言于愁情
  词牌是词的格式,不同的词牌限制着词的每句的字数和整首词的字数,由此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清朝毛先舒《填词名解》中:“58字以内的为小令,59字至90字止为中调;91字以外者俱长调。”翻开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中,细细数来,不难发现,李煜留存于世的三十多首词中都以小令为主体,而纳兰性德的词作中含有小令67调两百余首,占据了其现存词总数的83.3%,这数据是十分明显的,纳兰的词以小令见长。金梁外史说:“填词家自南宋以来,专攻慢词,不复措意令曲。其作令曲仍与漫词音节无异,盖化简遗响,久成广陵散矣。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纳兰性德词中小令抒情意蕴十分明显,词的艺术成就也十分地突出,而纵观李煜的词作中小令之词更是非同凡响的绝唱。
  三、纳兰继承后主词风不断发展
  词起源于中晚唐,经历宋代的繁荣,元明的沉寂,在清初出现了中兴气象。在词的创作上,李煜的愁情词下多抒写离情别绪,叹自身之凄凉,悲命运之坎坷,愁情意味极浓。以白描的手法抒发愁情,一改花间派词人香艳奢靡的词风,他的词中悲壮凄凉,缠绵凄婉,字字血泪,叹出一首首他自己的人生悲词。而清初的纳兰性德在词的创作上不仅吸收了李煜的自然真切、凄凉哀婉的词风,同时也借鉴了宋朝时期李清照、秦观等人婉约词的影响,所以纳兰容若的词真挚自然、善于白描、不刻意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任感情在笔端倾泻而出,刻画出自己个人的独特风格。但纳兰性德其词中大都哀感顽艳,凄清悲凉,“温婉中流露出哀伤,掩卷后总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8]纳兰性德自身也极崇尚李煜,在词中许多情趣都效仿承继李煜,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所以纳兰词正是对李煜愁情词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再翘首一看李煜和纳兰性德,感叹他们的人生大抵都是以喜剧开始征程,以悲剧而结束凄苦的人生。但他们以自己的才情、爱恨、愁怨、血泪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哀感顽艳、凄清愁情的词的绝唱,堪称我国词学史上以愁情著称的绝代词人。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 潭献.复堂词话引自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6] 张任证.纳兰性德年谱前言[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7] 黄拔荆.中国词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8] 周游倩.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J].文学教育,2007(11).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护理观念对ICU危重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ICU危重患者100例,将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有一组为常规护理,另一组为以护理观念为核心进行护理,实验组使用以护
目的 探讨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行无缝隙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方法 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患有急性脑血栓的60例人员,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人员分为
目的 探究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8年2月到2019年10月我院参与50例社区患者作为本研究基本对象,抽签分组,可以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和对其进行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抗结
目的 对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根治手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将60例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分组,研究组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
目的 探讨手术后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 在2018年7月—2019年12月之间进行本研究的麻醉恢复室患者研究样本选择,共选择12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
课前进行调查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联系生活、储备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深度对话的基础,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课前调查在常态教学中形式化
【摘要】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革,各国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词汇中,因此就出现了“外来词”。本文对俄汉语外来词的语义特点变化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俄汉语中外来词语义特点的变化规律,为外来词的翻译提供方法。  【关键词】俄汉语;外来词;语义特点;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外来词在进入本族语时,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疗的10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
【摘要】人体语就是由人体发送出的非言语信息符号,其中表示人身体状态的可称为体态语。它在言语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其文化性的特点决定了中外体态语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师也有深刻启示。然而,如何把握好体态语使用的分寸还需在实践中反复探索。  【关键词】体态语;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中外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技巧也日渐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