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隐性文化特质的历史演进

来源 :河北科技图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ann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当代图书馆各历史阶段的典型事件的阐释,初步归纳了图书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属性;重点分析了图书馆隐性文化特质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以文献载体技术的沿革为典型,论述了图书馆隐性文化价值的历史传承。
  关键词:图书馆;核心价值;显性文化;隐性文化;文化特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1图书馆隐性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方面。就图书馆而言,包括图书馆显性文化和图书馆隐性文化。图书馆显性文化是在时空中客观存在的体现,包括:图书馆建筑、艺术装潢、设备、文献等能够感觉到的物质属性。图书馆的隐性文化则通常依附于人的文化活动而展开,包括:权利、义务、责任、管理、制度、方法、经验、模式、手段等人们能不断调控的无形的精神属性。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综合反应,包括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两个方面,其焦点是图书馆对各类文献收藏权、保存权、整理权、编辑权、占有权、限制权、传播权、使用权等一系列以文化权限为中心的价值延续与更迭[1]。数千年的图书馆发展史告诉我们,个体图书馆的物质属性会随着时间的过往而终归湮灭,而图书馆普遍的精神属性则能得到永恒的传承。这是因为图书馆隐性文化特质总是循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发展的,诸如:图书馆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社会文化建制,履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建构人类历史档案框架,提供百科全书式服务,传播基础文化知识,这是其他社会机构和经济实体不能取代的。虽然图书馆的物质属性可能存废于一时,但其精神属性却长盛不衰,是图书馆活的灵魂。由此可见,图书馆隐性文化特质才是图书馆核心价值传承的主流。
  2图书馆隐性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体现
  既然图书馆隐性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就应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分别探讨其形成、延续和发展规律,探讨其与不同社会制度、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宗教、法制的关系,以寻求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各阶段对应的、永恒的、发展的核心价值。由于历史事件浩如烟海,不胜枚举,本文只能就典型事例对社会发展史各阶段图书馆核心价值隐性文化特征予以演绎和归纳。
  2.1古代图书馆
  2.1.1奴隶社会
  无论是中国的殷商甲骨文及“窖藏”,还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如: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泥板文献,均说明了图书馆在各国的起源
  都是文字和文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标志;是政治、宗教的直接文化工具库和对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历史的记录、保存、沿袭、传承手段;是对记载政治、宗教、思想、制度、法律、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内容的文献档案的系统保存和分类管理;其核心价值是构建了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社会建制,奠定了图书馆职能的文化基础和精神价值,这正是图书馆永恒价值的起源。
  2.1.2封建社会
  在中国主要经历了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藏书楼阶段,以官府藏书体系、私人藏书体系、寺院道观藏书体系、书院藏书体系为主线,文献载体则历经了帛书简册阶段、写本阶段和印本阶段[2]。在漫长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文献载体与技术进步是极其缓慢的,是一种线性发展模式,其中以纸张为文献载体的写本、印本、印刷本持续时间最长,超过两千年之久,逐渐形成了以各朝代统治者为文化控制中心的四大藏书体系:即官府藏书体系、寺院藏书体系、书院藏书体系、私人藏书体系,无一例外的以纸张文献载体收藏为主。这种恒久不变的文献载体和藏书楼格局的永恒性,直到当代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仍然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价值观。
  (1)从文化视角看
  文献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文献的外形是有形的,内容却是无形的,是图书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文字和文献载体出现后,就一直与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形影相随,而制作文献的技术则与文献的传播范围、保存的时间密切相关。泥板文献、石质文献、金文、甲骨文保留时间最长,但传播范围最小;纸草、贝叶、羊皮、简牍文献保存时间受限,但传播范围较广;纸质文献使用寿命最短,由于其成本低,可复制性强,传播范围却最广。人们最终选择了以纸质文献载体为主,直至近现代印刷技术的发明,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主流载体。由此可见,人们在文化传承的取舍上,主要是选择了文献的易得性及其传播的范围。
  (2)从世界范围看
  图书馆的发展,在欧洲先后经历了中世纪教会的思想文化禁锢;拜占庭帝国把罗马政治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三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体系为主线的图书馆发展史,证明了图书馆文化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是延续了几千年没有中断的文化,主要得利于藏书楼、藏经楼等文献保存体系的相对完善。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化遗存主要是石质建筑和雕刻文化,典籍文献传承则出现了中断,战争、宗教和政治变迁无疑是左右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素。
  据此,可将古代图书馆的隐性文化特质及其核心价值归纳为:古代图书馆为政治服务、为宗教服务特点十分突出,图书馆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文化建制,统治者一般采取了封建专制的文化控制政策和宗教的思想文化禁锢政策,文化筛选和审核制度严明,藏用结合,以藏为主,为少数统治者、贵族、知识阶层服务。图书馆已经履行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传统职责,当这些文化与宗教发生冲突时,图书馆的这一基本职能便难以履行,历史上的多次图书厄运已表明图书馆有时并不能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发展,而是受到来自封建专制和宗教文化禁锢的影响。稍晚出现的印刷术和造纸术等技术革命,则为封建社会图书生产、流通带来了繁荣的局面,也为图书馆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藏用结合的图书馆逐渐体现了为用而设的理念,如中国宋朝出现的书院藏书楼、欧洲出现的早期大学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等。   2.2近代图书馆
  近代图书馆的出现,是以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及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为标志的。十九世纪下半叶,在英美两国几乎同时出现了近代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由会员图书馆衍生而来,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基础。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文化标志。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公共图书馆有四个特征:一是向所有市民免费开放;二是经费来源是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三是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四是馆员薪金由政府支付。这导致了最早的一批图书馆法的出现。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是图书馆事业史划时代的大事,也是近、现代图书馆理念和文化制度的发端。
  十九世纪,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化使交通工具、通信进一步发展,人们超越地界和国界的接触迅速地影响着社会精神生活,全国性的学术团体的成立和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增多,图书馆协会应运而生。1876年美国于独立一百周年之际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协会,次年英国也成立了图书馆协会[3],开启了图书馆文化国内国际交流的新篇章。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之后,资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数百年的思想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如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皇家图书馆的国有化才形成真正意义的国家图书馆,这种所有制的变化奠定了国家财政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在法律上确定了公民的文化权利。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则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具体表现,图书馆的公益性、共享性、免费服务、公款经营使公众真正得到了切实可行的、便捷的图书利用和自我教育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图书馆的大众化模式。因此,公共图书馆精神及其隐性文化特质蕴藏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2.3现代图书馆
  近代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划界,以及现代图书馆与当代图书馆的划界迄今并未明显的界定。笔者倾向于以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的成立为现代图书馆阶段的起点。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是独立的、非官方的专业性国际组织,简称国际图联,成立于1927年,在国际互借与交换、书目标准化、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立法等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国际图联的宗旨是:促进图书馆事业所有领域,包括书目和情报服务方面的国际了解、协作、研究和发展,在国际有关事务中作为图书馆界的代表机构从事活动。国际图联每年一度的大会主题是世界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IFLA的宗旨使其成为国际图书馆隐性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倡导者。特别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由于各国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总体上呈现差异性和异彩纷呈的特点,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阵营对垒的社会现象,是国际政治在文化领域的反应,直到1959年随着苏联和东欧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加入IFLA,以及1981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图联的活动,国际图联才真正成为不分社会制度的国际性组织。IFLA的作用对世界图书馆循着自身的文化规律发展显然具有重要影响。
  2.4当代图书馆
  2.4.1图书馆隐性文化传承、传播、扩散,不断吸纳先进技术
  当代图书馆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与现代图书馆并无明显界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图书馆影响最大。因此从文献载体技术发展进程来回顾和展望图书馆隐性文化的历史传承具有典型意义。
  中国文化是以汉字为主体的文化体系,也是世界上数千年来唯一没有发生中断的文化,以此为例最能说明数字技术的变革对信息载体的影响,如“文献载体与技术演进示意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从商周时代的原始“窑藏”甲骨文载体,至近现代的印刷型文献载体的出现,约经历了3 500多年,文献载体技术,先后经历了以商周为代表的甲骨、金文时代;以秦汉为代表的简牍帛书时代;以东汉三国为代表的纸写本时代;以唐宋为代表的雕版印本时代;以及从近现代开始的印刷本时代。
  传统文献载体与技术的线性发展模式虽然发展缓慢,但每一次进步和提高,都加速和推广了文献信息的传播范围,特别是唐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技术推广,使文献大规模印制、传播成为可能,唐宋文化、经济通过丝绸之路波及世界,以致后世元、明、清在印本技术上只是唐宋技术的翻版,全国藏书楼规划和体系也没有本质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印刷术,大约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国外传播,德国人谷登堡于1440-1448年间的贡献则为现代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无疑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启迪。传统文献载体与技术进入现代以来,印刷术的变革则主要来自西方,先后经历了石印、铅印、轮印、胶印等重要阶段。传统文献的主要贡献是记载了数千年人类文明活动的史实,奠定了人类科技、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当代数字技术的变革与以往文献载体技术的本质不同,是以无形的微观电子、光学层面,以数码形式编码和传输文献信息,从根本上摆脱了有形载体的束缚,其隐性知识和隐性文化特点更加突出,从而推动了有围墙图书馆向无围墙图书馆的划时代的跨越——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2.4.2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颠覆
  1945年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明,很快就被应用于数字印刷技术上,开启了印刷业的新篇章,成为现代信息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主流技术后,其技术变革对传统文献、传统印刷术、传统图书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立体的、颠覆性的。
  “文献载体与技术演进示意图”显示:传统文献、传统印刷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出现和应用后出现了拐点。就印刷术主流技术而言[4],其发展趋势是将数字式信息网络中的图文信息,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地转换输出成人们所需要的以纸质为载体的视觉信息,可见数字印刷术承载了传统印刷术的线性发展模式;然而拐点的另一曲线的发展更值得注意:那就是数字技术的主流技术的发展,其趋势是网络数字资源的激增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及其更新换代,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三代数字图书馆[5],已实现了数字信息超距传输和立体发展模式,这无疑是网络化技术变革导致的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模式的颠覆。   2.4.3当代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特点突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当代图书馆的全新局面。1990年以来是多媒体开发应用时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信息开发、传递和利用效率。1993年开始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波及全球,即指时空完全覆盖的高速计算机通讯网络,这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无疑促进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世界图书馆网的发展以及图书馆的数字化、无形化。学界提出了是否存在一个包含世界知识库的图书馆问题,即数字图书馆问题,此时美国图书馆界已提出图书馆核心价值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区域,面向不同对像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数字图书馆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和图书馆的网络化发展在资源共享方面并不只是面临技术问题,还面临人们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即知识产权问题,尤其是版权问题;同时还面临图书馆性质及传统价值观问题;公益性无偿服务问题;公众获取知识自由的开放性文化权利问题,以及数字图书馆盈利目的等诸多社会问题[6]。
  鉴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数字文献传播的限制,2010年8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76届国际图联大会主题是:“开放知识获取——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这是一个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密切相关的话题。IFLA以往所发表的一系列《宣言》和《声明》等文件是长期指导图书馆界研究及表达图书馆界立场的重要方式。继1972年之后,又于1994年再次修订重申了1948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并先后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宣言》(1999)、《互联网宣言》(2002)、《格拉斯哥宣言》(2002)、《图书馆与可持续发展宣言》(2002)、《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2009)等重要宣言,这些宣言和声明,从本质上看是对图书馆文化权利的重申,也是对图书馆内在的隐性文化价值的捍卫。
  3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历史时期图书馆的隐性文化价值有不同的体现,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在此不再赘述。在当今信息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加速。新技术变革还将进一步影响图书馆的发展和价值取向,多项网络技术和服务模式的演进表明,数字图书馆也将面临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一些即时的服务平台、学术平台、网络工具,正在或将要对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取向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如:Face book相对于Google,网络门户相对于传统报纸,Twitter/微博相对于网络门户的影响等[7]。网络环境下技术变革的随机性和即时性,将持续地产生技术创新,给未来图书馆模式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不确定性,必须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意识、具有预见性的规划,才能及时把握先进的信息传播模式、技术、功能、机制等隐性文化发展规律,抓住图书馆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毛赣鸣,李黛君.中国图书馆法制史及法权述要[J] .图书与情报,2011,(3):1-5.
  [2]卢荷生.中国图书馆事业史[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21-30.
  [3]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47-201.
  [4](美)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创新者的窘境[M].胡建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5-60.
  [5]毛赣鸣.图书馆知识资本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8-223.
  [6]李黛君,毛赣鸣.版权平衡:数字图书馆法权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7):31-35.
  [7]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5):4-12.
  (收稿日期:20150106责任编辑:张静茹)
其他文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医学教育之路的设想,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高歌猛进,快速发展,也有挫折低迷,徘徊不前。新中国这个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依法治税工作取得很大成效,税制改革得以深化,税收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纳税人法律维权意识普遍提高,社
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具有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难以预测的医疗风险,随着不断出现的伤害医务人员的事件及医患纠纷,医生群体的职业认同度进一步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抗拒和抑郁悲观等心理疾病。当前的医改工作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出发点,注重强调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公益性,对如何大力维护患者利益以及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考较多,但对于医生尤其是公立医院的临床一线医生的利益维护方面考虑不够,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
学位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是信息化水平,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就是城市文明水平、现代化水平。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核心内容,电子政府已成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
为了研究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医疗机构外环境因素对绩效工资的影响,对作者参与的卫生经济研究所课题《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研究》部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索,本文以浙江省政府办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提取机构绩效工资等相关财务数据及外部社会经济变量进行分析,采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二手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省级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为制定浙江省政府办医疗机构绩效
朋友传给我一篇小学生作文,题为《园丁与导游》.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是不像园丁,修剪摔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
十余年的课改探索,我们始终相信: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幸福.因此,石家庄市桥西区始终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核心,以激发教师职业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理念先行,文化立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靠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实现的.对校长来说,教师就是实现我们教育理想的天使.校长要做什么呢?校长是帮助师生实现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