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后学会换位思考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m9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主攻恶性肿瘤。从医三十年来,我做过上千台手术。突然之间,一张病理报告单将我从医生转换为患者,我亲历了我所有病人经历的一切。
  顺便体检查出癌
  2013年10月8日,我凑了几天假回老家看望父母。他们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我很是放心不下,一早就带着他们到医院体检。我也顺带做了个B超。
  我有胆结石十几年了,时断时续地痛,痛的时候吃点药,不痛就懒得管了,已经多年没做过全面体检。当探头触到我胆囊的部位时,B超医生眉头一下皱起来了:“胆囊有一个三厘米的实性包块,有血流信号,不太好啊,赶紧手术吧。”
  第二天,做了一系列相关检查,核磁、CT、肿瘤标记物,都指向恶性肿瘤,但毕竟没有病理结果,我仍然心存幻想。
  10月16日,我做了手术。当胃管从喉咙插进去的时候,又干又痛,虽然医生操作极其轻柔小心,但我还是觉得万般无助,我为鱼肉,毫无尊严。家人送我到电梯口,我突然觉得很恐惧,我不舍得放开女儿的手,我怕这是一扇生死之门。
  躺在冰冷的手术床上,医生和护士谈笑风生。我在这个手术室工作了三十年,周围的环境无比熟悉,可是此时我却觉得陌生和恐惧。我越来越冷,浑身不自觉地开始哆嗦。麻醉师问:“还好吧?”然后就把面罩给我戴上了。我睡着了,睡得很香很沉,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下午2点了。睁开眼睛那一刻,伴随着的是一阵阵剧痛。摸了一下肚子,腹带,引流袋,我知道自己真的患癌了。
  只想听到一句话
  最痛的三天终于熬过去了,我下地了。我双膝酸软无力,只能将全部重心都压在老伴身上,艰难前行。走一步一身汗,伤口随着脚步的移动一下一下地痛,那种痛只让人感觉生不如死。
  之前,我也是这么近乎残忍地要求术后病人尽早下地的。面对怕疼不愿意下地的患者,我总是一番长篇大论:“你迟迟不下床容易粘连,不利于恢复,还有可能造成伤口感染,如果再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就更麻烦了,咬咬牙,下来走走!”
  生病之后,我才理解患者对医生的那份信任和依恋。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托更重的呢?
  主任来看我了,我抓着他的手,泪水瞬间就下来了。我问他病理结果,他丝毫没有隐瞒,然后握握我的手,安慰我:“安心养病,别想多了。”他的副手性格截然相反,开朗健谈,是刚从日本回来的博士。他告诉我,他在日本的病人十几年了还如常人般高质量地生活着。主任的安慰、博士的故事,如同强心剂一般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虽然我也是医生,也一直从事恶性肿瘤的治疗,但是到了自己的头上,我还是束手无策,还是希望能从医生那里获得鼓励和支持。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有笑话说医生有“杀人”三句话:不好,晚了,早干什么去了。之前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些夸大其词,不以为然。每当有患者家属问到我愈后的时候,我总是告诉他们五年生存率的统计数据。面对可怜的百分比,家属悲痛得不能自已,我觉得爱莫能助,很少宽慰劝解。如今,我既想知道自己的愈后,又不想听到那些冰冷的数字。我最想听到一句:“手术很成功,一切都会好的。”哪怕仅仅是出于安慰。
  有一篇文章说,国外医生面对肿瘤患者时会说:“人体会有强大的自愈功能,你的疾病也有一部分痊愈的可能,我们医生会有办法控制疾病,最大限度延长你的生命,减轻你的痛苦。”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如果医生真的能用这样的方式和患者沟通,患者内心的伤痛一定会减轻大半的。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术后一个月复查,我的身体恢复得不是很好,发烧成了家常便饭,每天的活动仅限于在家里走上两圈,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我彻底接受了我是一名癌症患者的现实,一个月内我流了一生的泪。每一次亲人朋友来看我,我都泪流不止。我再也不是那个连续十几个小时站在手术台上不知道疲倦的钢铁医生了,我成了一名懦夫,整日虚弱不堪地半躺在沙发上,一集集看电视剧麻痹自己。
  对于是否进行化疗,医生们意见不一,我选择了化疗。我有温暖的家,有热爱的事业,生活如此美好,无论多么艰难痛苦,我都要努力活下来。对化疗的痛苦,我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十二个疗程、三种药物联合的超强化疗方案终于结束了。半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各种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烧、关节痛、神经炎、血小板低、打白介素后的周身不适、血尿、尿蛋白四个加号……终于,一切苦难都结束了。我老太婆挺过来了,我为自己叫声好。
  如今,我做了全面的复查,一切都好。我们全家去了一趟大连,这是我病后第一次出远门。虽然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开心快乐。
  三十多年的从医生涯,我自觉对病人尽到了百分之百的责任。而今,站在一个患者的角度上,我又觉得我似乎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对患者而言,医生鼓励安慰的作用是任何亲人、朋友甚至心理医生都不能相比的。也许医生几句短短的鼓励,就能成为患者做完整个治疗的支撑。等我重返工作岗位的那一天,我一定会面带微笑地向每一位病人问好,握着要进手术室的病人的手,说:“别怕,我也是一名癌症患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术后,我会俯下身子,轻声问:“感觉怎么样?疼得厉害吗?要不要用些止痛药?”
  当过患者之后,我一定会是一名另一种评判标准下的好医生。
其他文献
昨天晚上,阔别38年的初恋男友打电话给我,约好今天无论如何见一面,以解当年没有实现五年之约的心结.早上8点我从家里出发,乘坐360去北京动物园,然后去天文馆门口等候他的到来
去年秋收时节回老家,看到仓库的柜盖上摆着一只米斗。那米斗比装水的水桶略低一些,不是圆形而是方体,上口略宽于底部,有底没有盖,上方有横梁,与口齐平。斗的制作工艺十分精良,四壁的木板都是榫铆连接,通体没有一根钉子,上下有三圈铁箍相围,虽然锈迹斑斑,但看得出依然结实。斗壁刷的红漆只剩片片暗褐色的痕迹,但仍清晰可见“孙记”“癸亥年”的记号。这个米斗是土改时期分得的物件,按照六十年一甲子推算,这米斗距今起码
1971年,我参加三营的伐木队到满归,记得从车站开到伐木点有一百多公里,营里由张声文、崔广兑带队.我们到的时候,先遣队已搭好帐篷.我走进帐篷,只见张声文躺在那里,手捂着肚子
八岁那年的秋天,和我一张课桌睡觉的波说,他中午吃红烧肉了,是在县城工作的叔叔带来的,红烧肉一方块一方块的。我暗地里发狠,到过生日的时候,打死也要吃一次红烧肉。  10月的天气已是寒意料峭。庄稼已经收割完了,眼看生日逼近,我终于痛下决心,在饭桌上跟父母亲说出了自己的那个要求。全家人都愣了。我大着胆子重复了一遍:“过生日我要吃红烧肉!”母亲重重地叹了口气说:“你生日还早着呢,放心吧,娘一定做红烧肉给你
钱锺书在《围城》中塑造了一个有趣的父亲———方遯翁,这位父亲不仅名字怪,为人也很别致。比如喜欢给儿子赠言,方鸿渐去三闾大学任教时,方遯翁就赠言一箩筐,什么“咬紧牙关,站定脚跟”“可长日思家,而不可一刻恋家”,成双作对,朗朗上口。方遯翁很看重自己的这些赠品,常说“赠人以车,不如赠人以言”。  钱锺书把方遯翁这种嗜好归咎于“语文狂”心理,其实不然,大凡中国人,即便目不识丁,到了一定年纪也会喜欢“赠人以
期刊
我从新闻单位退休后,曾被健康报社聘为记者、编辑,主持过名人健康、老年养生等栏目,朋友称我为“养生行家”。  2010年,我彻底退了下来。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以前住的小区的一位大组长,62岁的李先生。他恳切地问我:“我们小区老人很多,十分关注健康长寿问题,你来讲一课怎么样?”  讲养生知识课这件事很快传了出去,我原来的单位,还有一些社区、企业、学校都来邀请,我也是有求必应,有请必去。为了使养生课讲得有
期刊
杨振宁先生写了首诗歌给他的妻子翁帆: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是的,永远的青春。  诗歌我基本上是外行,不敢贸然下判断,改天问一问我的诗人朋友小七先生,看看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写得如何。不过,不管好坏,它至少是一首名诗了。是的,永远的名诗。  这桩姻缘,眼红的人不少。我倾向于认为,凡是骂的人,哪怕你抬出了多少理论,骨子里就是嫉妒。我看到的最古怪的反对意见是:如
期刊
1997年我从教育岗位上退了下来,没有了老伴儿,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住在城镇,我独自一人在农村生活。  上班时人多热闹,退休后在家里进进出出只有我一个人,时间长了觉得没有意思,要是再找个老伴儿该多好啊!  村里有个叫杨凤玉的女人,是20世纪60年代我教过的学生。她丈夫病故了,四个孩子也都自立了。听人说她想找一个退休职工,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托人前去说媒。但是因为我们岁数相差太多,我比她大15岁,她又
期刊
期刊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退休已十多年。他在退休生活中,就待人处世提出了十个“切记”。  切记,岁数大了不是本钱。心里不要那么多“应该”“不应该”,喊你一声“老头儿”没有什么错,叫你一声“老先生”是对方好教养。有人给你让个座,一定要说声“谢谢”,那是有幸碰到了一个大好人。  切记,“想当年”不是人人爱听的话。如今不是忆苦思甜的年代,没有人愿意享受你的光荣历史和苦难经历。时代毕竟不同了。你吃过的野菜,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