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伯特.舒曼的创作风格与相关技巧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i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钢琴作品《维也纳狂欢节》的音乐风格与相关演奏技巧为例,对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音乐创作手法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创作风格;演奏技巧;钢琴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里,艺术家们都试图突破传统音乐对于作曲形式的严格要求,追求音乐元素的解放,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的表達与抒发。罗伯特·舒曼就是当中的一位代表性鲜明的优秀音乐家。这跟他的诗人般的优雅气质与风度、他的骨血里的文华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且与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创作风格
  在舒曼的部分作品中,高中底三声部各有分工,没有一个声部是无闪光点的,每一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任务,这就是他独有的创作风格。在《维也纳狂欢节》的最后一曲副题部分,右手的高声部是主旋律,左手低声部是和声进行与延展,中间声部则由双手共同完成,作为平衡高低声部的杆秤。在《维也纳狂欢节》中,舒曼对法国的国歌《马赛曲》进行改编,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Tempo wie vorher 就是速度的重复,强调词作品的意义所在。
  二、《维也纳狂欢节》的创作风格及相关技巧
  (一)创作背景与曲式简析
  作品《维也纳狂欢节》作为舒曼所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组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作品以“狂欢节”为标题,并不是限制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反而更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整曲氛围五个乐章,即《快板》《浪漫曲》《谐谑曲》《间奏曲》和《终曲》。第一乐章为回旋曲式,A+B+A+C+D+A+E;第二乐章为单三部曲式,A+B+连接部+A;第三乐章亦为回旋曲式,A+B+A+C+A+CODA;第四乐章为复二部曲式,A+B+A1+C+D+C1+CODA;尾乐章是奏鸣曲式。
  (二)演奏特点
  这里着重介绍第一、四乐章。第一乐章中的主题反复出现,每一个主题后面都有新的音乐构思出现,三拍子更能表现出在维也纳狂欢节上人们把酒言欢的热烈场面。
  就钢琴演奏而言,流动性与线条感十分关键,因此在对于主题的处理上,应该尤为注意八分音符的清晰度和如何平均上行的步伐,也就是和弦分解的向上爬行。在左手的八度跳音处,要使指尖干脆、借以臂力在可控制状态下运动,并根据旋律的脉络走向予以倾向性的解决演奏。
  第四乐章是很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用的返场作品。曲风在不断地进行和声变化,中声部小音符的走动,在不稳定行下更能紧紧抓住人的内心,使人不得不被音乐所牵引。在前一首小谐谑曲的和弦结束后,一般来说几乎没有空隙,就直接跳入降e和声小调中,迅速引人以另一种境地,陶醉其中。
  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和演奏中,踏板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曲中右手高声部的主题旋律由弱拍开始,在左手出现最稳定的和弦音之后,连接着八度音级随和声结构不停转换,合情合理而并不死板。为了保证旋律和伴奏声部的清晰,要靠踏板进行和声保留。
  (三)演奏相关技法
  在我练习过的相关舒曼的作品中,认为把握音色和和声变化的处理是最重要的。通常认为的大调应当明亮、小调应当暗淡的说法,在舒曼的作品中显然是不够用的,这就需要手指与踏板的高度配合技巧。
  要理解旋律的走向。在《维也纳狂欢节》中,作曲家运用大量的附点结构的旋律,在弹奏过程中要着重保证时值的长度,用耳朵感受和声中的着重点和辅助点,也就是轻重程度的平衡。要理性地判断声部间的音量,把握各个声部应有的层次感,控制音响的变化。在弹奏中,应尽量保持三关节立起来的状态,使和声更为立体,同时帮助右手旋律进行更加优美。旋律声部尽量鲜明可见,一般通过右手的小指的特殊触键予以实现。但要注意的是,旋律声部不能过分僵硬,横竖线条都要照顾到,否则就没有了流动性和层次感,强调乐曲背后的意义。例如第四乐章中的右手三连音保持手指的指尖均匀触键,色彩基调保持暗淡和优美,左手在弹完八度音程后,要尤其突出持续音的小二度下行,做渐强,突出和声转换的关系和性质,最后三个音程要撑满时值,从而顺利引出下一个乐句。最后,充分了解作曲家的意图。《维也纳狂欢节》融入了很多舒曼本人的创作意志和创作思维,在了解曲式结构和和声色彩后,演奏者需要扎实的手指功底、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较高的悟性等“内功”去完成作品。
  参考文献
  [1]张茹萍.舒曼音乐评论思想及实践[J].济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孔莹,女,山西平遥人,中北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键盘表演(钢琴)。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舞蹈律动恰到好处地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提高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更有效的培养节奏感、韵律感,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音乐形象。  【关键词】舞蹈律动;欣赏教学;音乐感受;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课程标准》(201l版)中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期刊
【摘要】当前中国大学除了专业艺术院校,大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各专业院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课程中没有或很少有音乐普及类课程。在当今高等教育中,这种现象违背了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整体要求,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健康的三观形成。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成功经历,对大学高雅音乐的普及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高雅音乐;普及;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结晶,是集多种功用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式,既能够启迪人的智慧,也能够开阔人的视野;既能够洗涤人的烦恼,也能够陶冶人的心性;既能够提升人的境界,也能够净化人的思想,再加上高中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事情。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爱国主义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声乐教学中的个性与共性,是每个学习歌唱的学生都会遇到,并且有可能产生疑惑的问题。要想处理好声乐表演艺术中词作者,曲作者,唱法,审美方式等多维的关系网,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演唱方式与技巧,在此基础上,将演唱者个人的思想,感情,特点,想象注入到表演之中,运用科学化的求同存异方法,才能使声乐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声乐教学;共性与个性;打开与集中  【中图分类号】J613.3
期刊
【摘要】本文以“吴地山歌进校园”为切入点,论述民俗文化传承意义及将其引进中小学所需遵循的原则和具体运用,深入探讨其在中小学发展及传承中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吴地山歌;中小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一、吴地山歌的传承  吴地山歌是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是现如今依旧存在于吴语群众中的一种口头文化形式。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珍贵
期刊
【摘要】音乐人类学,是“Ethnomusicology”的直译,一直以来都与“民族音乐学”的概念相模糊。在对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成立价值上,学界一直都存有争议。本文中,笔者将对“音乐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的概念进行简单区分。以及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田野考察中的方法论问题,从而提升研究过程中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音乐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一直以专业能力为核心教育,但是在当今社会,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已经展开,并且进入实施的阶段,但是必要的音乐美学基础才是提出并且能够解决其基本问题的思路,能够反思的面对音乐教学改革,针对音乐教学和改革有所裨益,音乐教育的基本思路应该在反思层面进行调整,在美学的研究中重新考虑人对音乐感性的地位,拓宽人们对音乐的理解,真正地认识音乐审美的规律,就正在教育中人们对音乐理解的的偏差,从音乐中人
期刊
蝶變
期刊
【摘要】微课运用于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要对此保持高度敏感,又要冷静思考。实践证明,微课可以在不同教育类型、不同教育层次中发挥不同作用。微课应用于中职钢琴课中,可以有效辅助解决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有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微课;钢琴集体课;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兴起  一个微课,就讲透一个点,教学内容要高度的聚焦
期刊
春來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