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任教不多的时间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领悟,我终于明白每个老师都应该有属于他的标签,也明白了年轻就是应该不断的去挑战,也总结出了:改变也是继承的一种;寄托有时便是断送;智慧在于对自己不足的了解和面对;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的道理。
关键词:改变;继承;态度;赞美;智慧;希望一转眼,我从一名大学生,变身成了已有三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感慨良多,不知是该闭门思过,还是该洋洋得意。总之,无论对与错,无论好与坏,让我成就了以下的感悟:
一、得:改变也是继承的一种
在任教的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自己不是语文专业出身,所以在语文教学上老是受到束缚,爱去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在任教的三年中,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的开关我也有一个,不必被他们的看法、模式绑架。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以往,看到语文课本就觉得烦躁,因为要备好久、好多内容,才有勇气、信心去上课。所以,就没那么多耐心去多读文章,多分析文章了。因此,少了自己的思想,在讲解上,也失去了“灵气”。
现在,对每篇文章,虽不敢说都读到有五六遍,但至少能要求自己读两遍。而对于重点的篇目,也能心平气和地去多读。除此之外,自己也能提出问题,并能经过多方面的思考,以达到让学生思考甚至让他们思有所获的地步。在课堂中,我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游走”于学生中间,尤其是在他们探讨时,总能和谐地融入,共同处理难点、疑点。
其次,赞美是上帝谱写的音符,千万别错过演奏的机会。由于地处农村,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无暇顾忌子女,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个别学生还是“无人管”。同时由于家长思想的束缚和只看到社会的消极面,“读书无用论”也在学生心中泛起涟漪。
在这些不利的因素下,要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只有根据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心理:“爱面子”、喜欢被“戴高帽子”,多抓他们的优点,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满足感。虽然,这种做法,在目前看来,收效甚微,但我还是会坚持,因为我相信:触及到心靈的东西,是需要时间来调剂和融合的。
再次:“教”可以简单,“学”必得丰富。很多人都说:“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也没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涯都不怕”的认可。我以前读书时也觉得语文学与不学都那样。确实,若语文只停留在课本、课堂、做题、考试上,那她就失去了光彩,也没有了带动大家学习的欲望。但是在教过两年多的语文后,才发现:语文原来可以如此丰富。
鉴于此,在上每堂课前,我都会多途径查找与本堂课有关的一些课外知识,当然,很多时候,会把这项任务布置给学生,但由于农村学生的资源有限,这项任务还是很大程度的落到了自己的头上。为了避免他们只“吸”不消化,在课堂上分享了大家找的资料之外,还会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悟”与“思”,无论说的怎么样,都尽量地找到可圈可点的地方,给予表扬。
同时,也会鼓励他们课外多阅读书籍,多看有益的电视剧,多浏览一些新闻,做好读书笔记,以便做到紧追时代脚步,又不会丢掉文化内涵,还能脑子随时有题材,且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除此,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实,我也教他们多观察生活,多发现生活,毕竟“生活也是一本优秀的语文教材”。这样做之后,才发现他们说的、写的更有说服力了,也有了“灵气”。
二、失:寄托有时便是断送
每个学期,学生都会期末考试,而成绩就是一种检验,我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可并不是每一种付出都有回报,所以我总是迷茫,总是把所有对教学成果的考核都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
虽然,我明白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每一次的考试成绩,我还是很在乎,都习惯以成绩的高低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即使自己知道那是不合理的。也因此:抛弃了一些不该抛弃的坚持。
三、智慧:在于对自身不足的了解和面对
以前,总害怕自己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恰当,更害怕和那些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相比较,甚至有时候还要担心学生向我提我所不知道的问题。而在最近的这一年中,我却发现与其“害怕”还不如“面对”。
1.不要使学习缺乏智慧的成分
记得刚刚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时候,因为太过迷茫,也没自信,我什么都参照其他老师的,不管适不适合自己,都一把塞进自己的脑袋库里,前一年,感觉确实还行,但在第二年上半年的任教中出现了“脑瘫”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带来了连锁反应,学生无心于上语文课。看着这种情况,我却找不出原因,只得又去请教,可是请教的结果,却让我更困惑了:“我缺少自己特有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我所特有的呢?” 经过几个学期的摸索、察看、思考、总结,有我标签的教学方式终于渐隐渐现,才真正明白“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 同时,也敢于把自己的教法与同事分享,甚至还敢于指出他们所存在的问题。
2.不要在智慧中夹杂傲慢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陌生,可是要真正的做到,却不容易。老师和学生这种关系,要做到,那就更难了。按照特定的思维定势来看“老师的知识应该无所不及”,“老师说的就是绝对”“老师应该高高在上”……因为这种思想的捆绑,自然而然的养成了老师的权威。诚然,如果一个老师的知识够分量,那就应另当别论。而针对我的现实,没有足够的知识光环,在现代信息发达的情况下,只好把“傲慢”扔在一边,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们学习,来积攒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和他们建立起互相尊重、认可的关系,顺便也可美其名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希望: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会偶尔驻足,回头看已走过的道路。而对于过去的,我们可以回忆,但必须得放下,因为我们还得向前行走。
虽然,在过去三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有很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已成为一段历史。而我也没有任何借口,让自己可以躲进永远的港湾,所以即使停驻,我也得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我应该何去何从”、“又应该教学生何处何从”……
有人说过:“人生的筵席上,只有甘甜,便无所谓滋味了。”把这句话用在我的语文教学上,同样让人受益匪浅,所以我不害怕犯错,也不害怕“失”。因为我的青春应该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高昂抑或低沉的韵律不断的交替变幻 ,也因为我的青春充满活力、不认输,所以在每一条起跑线上,我都可以再振奋。
关键词:改变;继承;态度;赞美;智慧;希望一转眼,我从一名大学生,变身成了已有三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感慨良多,不知是该闭门思过,还是该洋洋得意。总之,无论对与错,无论好与坏,让我成就了以下的感悟:
一、得:改变也是继承的一种
在任教的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自己不是语文专业出身,所以在语文教学上老是受到束缚,爱去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在任教的三年中,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的开关我也有一个,不必被他们的看法、模式绑架。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以往,看到语文课本就觉得烦躁,因为要备好久、好多内容,才有勇气、信心去上课。所以,就没那么多耐心去多读文章,多分析文章了。因此,少了自己的思想,在讲解上,也失去了“灵气”。
现在,对每篇文章,虽不敢说都读到有五六遍,但至少能要求自己读两遍。而对于重点的篇目,也能心平气和地去多读。除此之外,自己也能提出问题,并能经过多方面的思考,以达到让学生思考甚至让他们思有所获的地步。在课堂中,我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游走”于学生中间,尤其是在他们探讨时,总能和谐地融入,共同处理难点、疑点。
其次,赞美是上帝谱写的音符,千万别错过演奏的机会。由于地处农村,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无暇顾忌子女,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个别学生还是“无人管”。同时由于家长思想的束缚和只看到社会的消极面,“读书无用论”也在学生心中泛起涟漪。
在这些不利的因素下,要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只有根据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心理:“爱面子”、喜欢被“戴高帽子”,多抓他们的优点,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满足感。虽然,这种做法,在目前看来,收效甚微,但我还是会坚持,因为我相信:触及到心靈的东西,是需要时间来调剂和融合的。
再次:“教”可以简单,“学”必得丰富。很多人都说:“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也没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涯都不怕”的认可。我以前读书时也觉得语文学与不学都那样。确实,若语文只停留在课本、课堂、做题、考试上,那她就失去了光彩,也没有了带动大家学习的欲望。但是在教过两年多的语文后,才发现:语文原来可以如此丰富。
鉴于此,在上每堂课前,我都会多途径查找与本堂课有关的一些课外知识,当然,很多时候,会把这项任务布置给学生,但由于农村学生的资源有限,这项任务还是很大程度的落到了自己的头上。为了避免他们只“吸”不消化,在课堂上分享了大家找的资料之外,还会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悟”与“思”,无论说的怎么样,都尽量地找到可圈可点的地方,给予表扬。
同时,也会鼓励他们课外多阅读书籍,多看有益的电视剧,多浏览一些新闻,做好读书笔记,以便做到紧追时代脚步,又不会丢掉文化内涵,还能脑子随时有题材,且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除此,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实,我也教他们多观察生活,多发现生活,毕竟“生活也是一本优秀的语文教材”。这样做之后,才发现他们说的、写的更有说服力了,也有了“灵气”。
二、失:寄托有时便是断送
每个学期,学生都会期末考试,而成绩就是一种检验,我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可并不是每一种付出都有回报,所以我总是迷茫,总是把所有对教学成果的考核都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
虽然,我明白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每一次的考试成绩,我还是很在乎,都习惯以成绩的高低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即使自己知道那是不合理的。也因此:抛弃了一些不该抛弃的坚持。
三、智慧:在于对自身不足的了解和面对
以前,总害怕自己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恰当,更害怕和那些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相比较,甚至有时候还要担心学生向我提我所不知道的问题。而在最近的这一年中,我却发现与其“害怕”还不如“面对”。
1.不要使学习缺乏智慧的成分
记得刚刚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时候,因为太过迷茫,也没自信,我什么都参照其他老师的,不管适不适合自己,都一把塞进自己的脑袋库里,前一年,感觉确实还行,但在第二年上半年的任教中出现了“脑瘫”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带来了连锁反应,学生无心于上语文课。看着这种情况,我却找不出原因,只得又去请教,可是请教的结果,却让我更困惑了:“我缺少自己特有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我所特有的呢?” 经过几个学期的摸索、察看、思考、总结,有我标签的教学方式终于渐隐渐现,才真正明白“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 同时,也敢于把自己的教法与同事分享,甚至还敢于指出他们所存在的问题。
2.不要在智慧中夹杂傲慢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陌生,可是要真正的做到,却不容易。老师和学生这种关系,要做到,那就更难了。按照特定的思维定势来看“老师的知识应该无所不及”,“老师说的就是绝对”“老师应该高高在上”……因为这种思想的捆绑,自然而然的养成了老师的权威。诚然,如果一个老师的知识够分量,那就应另当别论。而针对我的现实,没有足够的知识光环,在现代信息发达的情况下,只好把“傲慢”扔在一边,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们学习,来积攒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和他们建立起互相尊重、认可的关系,顺便也可美其名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希望: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会偶尔驻足,回头看已走过的道路。而对于过去的,我们可以回忆,但必须得放下,因为我们还得向前行走。
虽然,在过去三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有很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已成为一段历史。而我也没有任何借口,让自己可以躲进永远的港湾,所以即使停驻,我也得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我应该何去何从”、“又应该教学生何处何从”……
有人说过:“人生的筵席上,只有甘甜,便无所谓滋味了。”把这句话用在我的语文教学上,同样让人受益匪浅,所以我不害怕犯错,也不害怕“失”。因为我的青春应该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高昂抑或低沉的韵律不断的交替变幻 ,也因为我的青春充满活力、不认输,所以在每一条起跑线上,我都可以再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