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陶瓷茶具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ud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文人对茶具十分讲究,在品茶时,不仅重视茶叶的形、色、香、味,而且还要讲究茶具的不同质体和造型的艺术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都是赞美茶具的。下面以馆藏文物,将历代茶具作个比较。两晋南北朝时代的茶具:
  从古到今,陶瓷茶具都以陶、瓷为主,由此历代的茶具的演变,与陶瓷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晋朝已开始生产青瓷茶具,晋朝最流行的是鸡首壶。以壶嘴作成鸡首状而得名。一般是在小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西晋时的鸡头壶,鸡头短小无颈,中空可通水流。也有不通而只作装饰的。壶肩部有系,鼓腹,小底。东晋时的鸡头壶,鸡头有颈,口由尖而改圆,冠加高,并首次出现壶柄。柄作鸡尾形,上端与外口沿相连,而稍高于外口沿;下部连于肩。壶身较于西晋时高,肩上为桥形方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形式。
  六朝时成熟的青瓷渗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茶具中也有了瓷质的器皿。许多青瓷茶具都有莲花纹。
  南朝时,江南地区风行饮茶,青釉盏与盏托大量出现,盏托是由托盘发展而来的。盘壁也由斜直变成内弧,有的内底下凹,有的有一个凸起的圆形托权,使盏在盘里放得稳定,纹饰以莲瓣纹为主。饮茶的历史变迁
  史料记载,在西汉已经开始喝茶了。西汉的官宦人家喝茶有专门的茶具,有王褒《僮约》为证,长安宫廷亦以饮茶为习,说明汉代已流行喝茶了。三国时,茶已为王宫贵族所饮用t据《三国·吴志·韦曜传》“孙皓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可看出以荼代酒用作朱的高档饮物。六朝时江南各地广种茶树,茶叶遍及南方各地,两晋时。“坐客竞下饮”已成为时尚。一些文人雅士、士大夫视饮茶为高雅的享受。如《晋中兴书》记,达官贵人更以备茶果款待宾客,来显示自己的高洁与俭朴。南齐武帝,亦效仿些官僚之法,下诏死后以茶饭代替牲祭,以示自己廉洁。南北朝时,因为茶叶产地的关系,饮茶更加普及,文人相聚,则把茶当作吟诗作赋之题,僧人、道士更是把茶作为修身养性之物。
  到了唐代,茶叶已经十分普及,几近日常茶饭事。这时茶叶因其昧更加甘而香,又可振精神,清头脑,因而受到欢迎,茶叶生意、长安开茶馆等·种类繁多。茶税也是从唐代开始,至宋代则将茶税改称茶课,《宋史·食货志》云+“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又《宋史》记载:“程之邵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纸。”
  宋朝的茶,朝廷已想国营,并且用茶来控制敌人,实施茶叶专卖。
  在宋元之后,国人所饮用的茶,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认为固形荼是奢侈浪费,已经失去茶的味道,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于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鼓励百姓喝种连茶叶的煎荼。
  明代设有茶政,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这种机构称为“茶马司”,是政府管理茶政的机构。可见茶在明朝占据军事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清代,废除切禁令,允许自由种植茶树,或设捐统收,或遇卡抽厘,以讫于民国的茶政。
  唐代的茶具:
  唐朝饮茶风大盛,唐朝的茶具有茶碾、碾轮、茶臼、杵、茶铛、钵、熟盂、盏、盏托等。其中以茶碗为主,唐人品茶,很讲品味、色泽。文人笔下有不少赞美茶水的生“华”的诗句。《茶藓》曰“明亮如冬天积雪,光彩似春日百花”。陆羽在《茶经》又说一“碗,越州上一”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唐代的茶碗在传世品中,有越窑青釉硫和邢白釉碗,它们的釉色有别,但形状大致相同,浅身、敞口,碗壁斜至足根,器高在4厘米,口径在15厘米,底径在5至6厘米左右。盛唐时,越窑碗与盏托造型多种多样,有荷花式、海棠式、葵花式等。
  宋代的茶具:
  宋代的饮茶风内容更加丰富,点茶、斗茶也时尚兴起,宋徽宗皇帝在《大观茶论》写道“天下之士励志青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医之精,争鉴裁之别”。“斗茶”先斗色,再斗汤。斗法是先把半发酵的茶膏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碾成白色细末,放入烤热的茶盏内,分四次点注初沸之汤水,至水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末,即可斗试。《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之,黄白又次之。”蔡襄《茶录》:“茶色贵白……”斗茶之汤水则以“著盏无水痕为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看来斗荼能否取胜,茶盏极为重要。在宋朝,福建斗茶的风气流行。斗茶家认为建安窑所生产的天色目釉茶盏、兔毫盏、鹧鸪斑茶盏,用来斗茶最好,其中黑釉兔毫盏,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在高温下,釉层流动,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后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形成绚丽的兔毫斑。黑釉剪纸贴花为吉州窑所独创,剪纸贴花茶盏,更是吉州窑一绝,深受茶客的喜爱。
  此外,江西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盏,官、哥、汝、龙泉、钧窑、耀州窑、湘阴、余姚、同安、泉州、广州等瓷窑烧造的青釉盏都是上等的好茶具。
  元朝茶具:
  元初,饮茶风,沿袭宋俗,耶律楚材有“建郡深瓯吴地远”诗句,据考古的发掘,在内蒙、华北一带出土许多景德镇的青白釉盏和浙江龙泉青釉盏。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元墓壁画上也反映进茶图,画着侍者手持臼、杵在研茶,桌面放着茶具。图为元代龙泉窑粉青釉莲瓣纹茶盏。
  明代茶具:
  明代饮茶之风深入家家户户,饮茶的习俗和唐宋时有不同。明洪武朱元璋下诏禁止饼茶,改芽茶。从制茶方法到品饮方式及用的茶具都有了变化。明·孙大授《茶谱外集》云,“茶品,与《茶经》稍异,今烹制法亦与蔡、陆诸前人不同。”明人制茶,将新采茶去老叶及梗,人广锅炒,焙干制成芽茶。明代人饮茶重茶品、重水品、重茶具。茶具以白瓷为上,以小盏为佳,使茶汤的色、味更为突出。其中以宣德景德镇窑烧造的白釉鸡心小盏最著名,小口,敞口、弧形壁,小足圈,底心突出一个小尖尖,俗称鸡心碗。还有青花、斗彩。五彩。万历年制的青花小杯,造型小巧玲珑,胎质光润细腻,青花色彩淡雅。
  明代,用紫砂做茶具渐成风尚。由于紫砂陶土质朴腻实,又无土气,所制砂壶经久耐用,茶味香淳,宜贮存,以本色泥为饰,久经涤拭,则“发黯然之光,人手可鉴,此书房雅供”。值得提的是,宜兴的紫砂茶壶,用特产的紫泥、红泥。团山泥三者台称紫砂。制壶大师供春、时大彬等发挥了紫砂壶的艺术风采,于是紫砂壶名噪天下。
  清代茶具:
  清代的饮茶风与明代无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日:“古时之茶,日煮、日烹、日煎……,今之荼,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清代的饮茶用具有盏、壶、盖碗,江西景德镇、直兴为陶瓷茶具的主要产地。清史也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宫中建茶库、瓷库,足见清宫茶事之盛。康熙、雍正时,烧造的青花、珐琅、粉彩、五彩各种茶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彩绘山水、花草、乌兽、虫鱼的纹饰,笔法工细,形态生动,意境高雅,制作工艺相当高。如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诗杯,杯口微敞,深腹,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色彩淡雅。杯上绘代表十二个月的花卉,依次是一月水仙花、二月玉兰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每件杯的纹饰配以诗句,十二月花诗杯,是清宫名品,胎薄体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图文并茂。
  雍正黄釉薄胎小盏,高3.8厘米,口径9厘米,敞口,弧形腹,小圈足。外施淡黄釉,内施白釉。胎薄如蛋壳,小而精巧,透光可隐见外壁黄色。足底青花单圈双行直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粉彩过墙花果盖碗,通高6厘米、口径4.8厘米。器物内壁与外壁与器盖的花木,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圈足内青花书写“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
其他文献
福州潘主兰先生数十年中山装不离身,虽袖□发白不弃也,貌颇寒碜。有客劝易以唐装换换“门面”。潘先生曰:“旧时唐装质地多为绸缎,暗纹隐约。今时纹饰鲜艳夺目,状似寿衣。着之行走于市,恐吓杀人。旁人会说我死了还不知躺下。”于戏,唐装虽好,然顿不易穿。若气质、身段不配,则类茶博士之装着矣。  子砺陈伯陶七十寿,区大原寿以联云:科名伯仲南皮相,风节后先独漉堂。上联南皮相指张之洞。张南皮以探花出身,官拜体仁阁大
期刊
今夏6月之际,美国芝加哥美术馆举办关于葡萄酒艺术的展览——“A Case for Wine:From King Tut to Today”,此展是芝加哥美术馆将“葡萄酒”作为美术史的一个个例进行研究后,首次举办的相关展览,展览中展出将近300件从图坦卡蒙到今天与葡萄酒相关的艺术品,里面除了有盛装葡萄酒的精美器皿以外,还有荷兰画家皮尔特·克莱兹,法国画家夏尔丹、拉图尔等等不同时期的欧洲艺术大师画作。
期刊
马爹利的干邑艺术,包括马爹利的独特萃取方式,只将双重蒸馏所得的珍贵酒心用来制作干邑精品。如此悉心凝就,方可拥有“生命之水”的美誉。在漫长的醇化过程中,“生命之水”在马爹利专用的纯手工制作托台区(Troncais)橡木酒桶中进行醇化,借着释放部分酒精而变得芳醇——每年有相当于约三百万瓶干邑从马爹利的酒窖挥发,飘散在整个干邑区的上空,空司亦为美妙的干邑香气而变得薰然,这被追求完美的马爹利称之为“天使之
期刊
专为展出典藏设计的宏伟建筑体现哈普斯堡家族的艺术荣光  哈普斯堡王朝统治欧洲长达7个世纪之久,是欧洲最有势力的家族。历代皇帝倾注热情搜集的美术品均属一级艺术品,从装饰着豪华宫殿内部的许多收藏品中,可以想象出哈普斯堡家族当时显赫的权势。    哈普斯堡家族400年的收藏成果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位于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南侧,北侧是与其型式相同的自然史博物馆,二者相对而立。广场中央竖立着奠定哈普斯堡王
期刊
2009年,中国内地拍卖行以及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共有90多件单件作品突破千万,而突破亿元大关的则有4件。其中,4件过亿级作品都在内地市场成交,同时,在过千万级的作品中,内地市场的作品数量是香港苏富比与佳士得的三倍,由此表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心逐渐由香港向内地转移,本土藏家的实力与眼力正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壮大而快速提升。有专家认为,随着亿元时代以及更多精品千万级价格的到来,“捡漏时代”
期刊
2009年春拍古代书画的一枝独秀,成为艺拍界、收藏界2009年热议的话题,而京津和江浙两地向来是古代书画的“藏宝圣地”,在2009年秋拍即将举槌之际,《收藏·拍卖》杂志专访一北、一南两大拍行——中国嘉德和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中国嘉德的胡妍妍女士与西泠印社的胡西林先生,“二胡”齐会,谈笑间一同把脉古代书画拍卖的新趋势!    《收藏·拍卖》:今年的春拍中,中国古代书画精品遭遇“抢购”,成为在拍卖场上有
期刊
提起杨石先,人们都知道他是南开大学的校长,著名的化学家。若说起他与文物收藏有什么关系,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今年夏天,笔者在南开大学的一栋宿舍楼,拜访了杨石先先生的儿子杨耆勋、儿媳王丽婫夫妇,一段封陈多年的往事,随着主人手里的发黄的纸张,散发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各阶层的人士欢欣鼓舞,盼望国家能有大的发展。许多收藏家将家藏古籍、善本图书捐献出来,送到图书馆,化私为公,希望这些图书能为更多的人
期刊
从赫斯特到村上隆:糕点大师不断变化的艺术品位    在日本大阪的枚方市有一家名为“三角铃”的西式蛋糕店,在当地颇有名气。蛋糕店的老板松浦隆广是一位50多岁的蛋糕大师,他随和开朗,身上有着大阪人特有的幽默和风趣。路过蛋糕店的人们总会被店中精美的蛋糕所吸引,但人们所不熟悉的是,松浦隆广除了是一位娴熟的糕点大师,更是一位当代艺术收藏家。他所收藏的作品不仅数量繁多,而且作品风格迥异,涵盖了一大批不同时期、
期刊
2009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公司频频传来秋拍破10亿的佳讯,各拍卖行屡创新高,呈现出一番如火如荼的景象。日前,中国嘉德公布了公司2009年业绩,包括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影像、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以及珠宝翡翠共六个门类,共成交两万两千余件拍品,全年总成交额高达27.12亿元人民币,取得了公司成立16年以来的最高成交纪录,相比2008年全年18亿人民币总成交额提升了50%,在亚洲地区艺术
期刊
香港佳士得2009年秋拍以16,5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收槌。本季拍卖成绩与刚结束的内地秋拍优异结果共同显示了亚洲艺术及亚洲拍卖市场的强劲复苏。2009年佳士得在亚洲区实现了58%的市场占有率,多个类别的拍品创下世界拍卖纪录,包括中国书画,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精致名表等,再次彰显了藏家们对珍罕精品的继续追捧。伴随着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藏家们在拍场上显示出他们日渐成熟的鉴藏水平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