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小学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偏重“科学世界”,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导致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数学课,觉得语文课“老一套”,数学课“太枯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与生活的沟通,固守旧有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导致知识目标至高无上,能力目标被不断放大,思想和情感目标则成为点缀与装饰。课堂教学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在生活大课堂中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偏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形式上的模仿与套用,由此,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数学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教学只有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改革源于教学思想的变革,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思想与理念开展教学实践呢?“回归生活”就是对人的每时每刻所经历的感性世界的崇尚。只有把握住回归生活的教学方向,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树立“生活数学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研究与准确把握学科教学生活化的课堂特征,操作结构和教学方式,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注重生活体验,探索社会生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研究过程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构想及实践。
  基于上述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审视和反思,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生活认识论、活动建构理论为依据,我展开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构想,并进行了操作实践。
  1.整合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的广泛引入,使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这些课程学习的资源不仅来自教材,而且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我们认为,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便于学生更广泛、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学习。为了让动态、鲜活、感性的生活资源走进数学学习,拓展学科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我们开展了“师生共建”的学习实践活动。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努力突出三个方面。
  ①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围绕学习的主题收集生活素材,可通过课前让学生收集的方式进行准备,在新课引入阶段或抽象、疑难的认知环节,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素材,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建立丰富的感性形象,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入。
  ②教学媒体的有机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的题例和文本,虽然题例的素材与情节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呈现的方式是文本化的、静态的。通过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选用相关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为形象生动,教学氛围更加社会化、生活化。
  ③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如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将教学环境资源与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机整合,将学生自主探索、个性生成的对购物时应找回的钱的不同的算式,与学生对“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的不同算法的个性化的理解有机整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活事实的理解和表述,与规范的数学结论的導出和建立有机整合,将生活数学和书本数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在丰富中完善认识,在历练中建构理解。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知观认为:知识总是要适应于它应用的环境、目的和任务。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或在适当的情景中组织学习活动,促进知与行的结合。利用情境进行学习活动是课堂生活化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现实的环境或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其所学的知识,我们精心组织、科学引导,促进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在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
  3.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呵护与现实存在的尊重。生活化的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做到:营造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信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激发学生走进生活探究实践的欲望,欣赏学生的生活实践成果。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教育实践,生活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表现为:
  1.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科学把握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感悟、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的结合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强化学生感性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形成“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应用—回归生活实践”的教学模式。
  2.把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进程
  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素材、情境、实例、经验、延伸这一组关键词,使课堂教学进程凸现浓浓的生活化情韵。
  (1)捕捉生活素材,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在真实的生活背景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
  (3)采撷生活实例。生活实例是知识的源头活水,生活原型与课本知识之间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联结与沟通。
  (4)激活生活经验。基于经验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最显著的特征,生活经验是学生感知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缩短文本感知与学生个体认识之间的距离。
  (5)回归生活实践。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习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回归于生活实践中,进行验证、运用与发展。
  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操作个案、案例和教学片段,学生拓展实践学习作品,教学论文。教师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开发利用资源,重组教材,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向生活世界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与用的意识和操作能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素养获得提升。教学实验使教学直面学生的生活,能将学科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强,形象化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需注意的事项
  (一)由于各个学校还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因此教学理念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他文献
排球运动是一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由于其自身特点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排球也是一门重要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日渐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新的定位,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方向。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大力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从范文中学“仿”作文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的特
电视文艺在重视商品属性以后,如何保持艺术品格,不断提高艺术品位,这是当前电视文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电视文艺工作者应该始终不渝地追求的目标。新时期的电视文艺(
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应当写得精彩,这是古今名家十分重视的一个写作问题,并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那么,消息写作要不要有个精彩的结尾呢?在新闻界曾有过不同
1.引入  问题1:经过点M(x,y)的直线有多少条?  问题2:再加一个什么条件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教师:请同学们说出经过点M(x,y),倾斜角为θ的直线的方程。  学生:根据点斜式,斜率k=tanθ,所以直线方程为y-y=tanθ(x-x)。  2.新课讲解  教师:能否引进一个参数,使得直线上任何一点M(x,y)都能用这个参数来表示?  学生:利用|MM|,就是利用M到M的距离。  教师
在翻转课堂基础上的转动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集课前学习、课上精讲互动练习、课后巩固三位于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云班课”作为转动课堂中新型的教学方式,
摘 要: 合理推理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的一种能力。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合情推理能力 培养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苏教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已经被列为教学的重点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本着开发学生潜力为目的,灵活选择
学生的学习错误是一种源于学习活动的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生成教学法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示学生思维,通过示错—纠错—醒悟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错误中寻找疑点
近些年来,运用幽默笔法写就的新闻愈来愈多了,这也可以说是新闻改革的一个收获。在新闻中以幽默的魅力,冲破死板枯燥的写作模式,给新闻增添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又有助于增强报
1991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创的国际电视台(World Service Television)开始向亚洲38个国家每天播放24小时的新闻节目。在此之前,该电视台已经在欧洲播出节目。国际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