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营地教育为手段打造素质教育新方式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it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振宇在《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中讲到,社会在分层;教育也在分层;西方社会在分层,我们国家也是这个趋势。在对教育的分层中,基础性的应试教育和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将现在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划分。对于一般的校园教育来说,更多的是用分数来衡量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但是将青少年培养成一个“读书机器”“分数机器”,则又是一种失败的教育。缺少了对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就是抑制了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没有突出的性格、出众的能力则又是面向未来的一种缺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营地教育去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课堂外的能力,并且利用这些能力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在培养出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反哺课堂学习能力,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手均硬的目标。营地教育的目的与意义美国营地协会于1988年给出营地教育的定义:“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营地教育在国外近200年的发展实践证实,营地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培养独立品格和领导力,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影响显著,其成功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一般来说,营地主要由活动区、露营区和服务区三大块构成,每一个营区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活动区就是开展各类活动(课程)的地方;露营区就是营员露营的地方;而服务区则是提供安全、医疗、救援等基础服务的区域。而这三大版块中,最核心的东西是课程和服务,没有它,营地就没有意义,营地教育也难以开展。营地课程,可以简单分为生活自理类、生存训练类、军事体能类三种。不同类型的营地课程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感受,但是归根于其本质来说,家长与青少年们都是希望在营地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磨练个人意志、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在主流的校园教育里,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教授课本知识和一些为人之道。但是,因为班级成员的庞大、教师精力的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因材施教,并且校园内培养的更多为应试教育思维,比较注重于科学文化素养,一些团队能力、生活技巧甚至是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探究都不能在应试教育中得到训练。营地教育则可以在营地里组织各种活动,例如军事技能训练、手工艺制作、国学礼仪教育等来丰富青少年的经历,完善他们的个人素养。加强课堂教育与营地教育的互动中国的营地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尤其自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作为研学旅游形式之一的营地教育开始了蓬勃发展。营地教育在当前的定位更应该是校园教育的重要补充,不能将其视为一种时间的浪费,不能单纯地认为不把时间放在功课上就是一种损失。营地教育弥补的是校园教育所缺少的性格教育、素质教育,让每个青少年都找到自己的价值。营地教育涉及军事、科技、体育、艺术、人文等领域,每个机构也都有自己的课程特色,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而且最重要的是,营地教育更多的面向于青少年,是性格培养、习慣培养的关键时期,课堂任务也不是最繁重的阶段,他们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来参与营地教育,是将青少年的琐碎时间利用起来,带给他们一颗“火种”。以名校研学为例,可以带领青少年参观国内名校,甚至是世界名校,介绍名校的辉煌成就,从而给青少年树立起一个信念,为日后的学习也建立起一个目标,做到营地教育与课堂教育的相辅相成。通过营地教育加强青少年与家长的联系家长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担任着一个不可取代的角色,他们需要参与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而营地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托儿所”,不是为了替家长在看管孩子的同时进行教学。在营地教育里,家长是很有必要参与进来的,并且营地教育也愿意为家长增设亲子之间的互动活动,既可以打消家长对营地安全问题的担忧,也可以增进家长与青少年之间的感情。通过亲子的互动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逐步了解自己孩子的变化,明白优点、了解不足,在彼此之间的合作中加深感情,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对家长的信任,成为“朋友式”的关系。谨慎选择营地教育机构当前营地教育虽然是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势,但是各个机构之间的水平良莠不齐,我们也需要明白营地教育项目不是越贵越好,关键是内容丰富与否、是否对孩子有帮助,让孩子在营地里寓教于乐的同时提升自己,这才是营地教育的核心目的。营地教育不是一种旅游,不是盲目攀比的对象,选择适合家庭消费能力的机构和项目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家长应该做好对营地教育机构的硬件考察,了解教育人员的资质和项目的研发情况,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机构,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其他文献
情境,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让教材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景象、深厚的情意、优美的意境,让语文教学变成有乐趣、有内涵的活动。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常带着自己的心情进入课堂,或面带怒色;或无精打采;或板着脸,并没有将教材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缺少生活阅历,难以理解部分教学内容,不能感受教学内容表达的情感,难以获得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发展
期刊
我们与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对某地区未曾使用过任何疫苗的大熊猫进行腺病毒血凝抑制(HI)抗体调查,为今后研制腺病毒疫苗或以腺病毒为载体的重组疫苗、预防大熊猫
本研究对13株CPV进行了VP2基因的扩增、序列测定和比较,并对CPV-IM的VP2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知识的传递,忽视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师要披情入文,引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才能丰盈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态度,体味爱国情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让学生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热爱汉语言文字。语文肩负着宣传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重任。小学语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母语的感情熏陶。教师要研读课标,深入挖掘文本,从生活中引入学生感兴趣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提到:“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此,赏识换个角度来看就是激励,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热爱与善待,正如阳光,空气,水份对于生命之必不可少。带着赏识的沟通能更好地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架好师生间交往的桥梁。对于“赏识教育”,可能很多教师、家长都尝试过,在近些年班级教育管理中,我在与学生的沟通、赏识、理解方面进行了一些
期刊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融入学生的个性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有利于他们的特长发展。依据生情,灵活设计目标恰当的目标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分析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因生施教。针对
期刊
全省工伤保险工作座谈会6月8日在宜宾市召开。会议总结2009年我省工伤保险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工作面临的 The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 work forum was held on Ju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激光光线作为基准,用四象限光电池作为探测器的激光准直仪,该仪器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且成本低廉.其分辨力为0.01mm作用距离可达40m.
学校、家庭、社会出于对学生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担忧和安全的考虑,作出一种不合理的选择倾向——过度保护,一些“危险性高”的项目被搁置,学生成为“温室”的花朵,不能接受正常的体育运动训练,导致体育教学变为“学习至上、安全第一、体育靠边”,引发了学生的焦虑依赖心理、不满情绪,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造成教育功能的异化。“过度保护”现象的成因及分析大多数体育教师将学生视作婴儿一般,生怕他们在体育课上出现安全事
期刊
作者在临床上,主要根据患犬病史、食物组成、临床症状、流行病学以及治疗情况(尤其是采取各种治疗措施后,临床症状没有好转),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初步诊断.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