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适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0237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刑事诉讼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适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补充,成为了司法改革的一大亮点。如何正确地使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成为贯彻新刑事诉讼法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新刑诉法修订实施为背景,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适用罪名、执行场所和执行方法、法律监督等方面进行探析,寻求在司法实践中既能实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定功能,又防止将其异化为羁押措施。
  关键词:指定居所;适用;执行;法律监督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监视居住的特殊执行方式,除了满足适用监视居住的必备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殊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
  (一)适用监视居住的必备条件
  监视居住的必备条件有两种:第一,监视居住作为取保候审的补充措施,即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供保证人,又无法缴纳保证金,从而在客观上不能适用取保候审措施,可以采取监视居住;第二,监视居住作为逮捕的替代措施,需在符合逮捕条件下,具备以下5种情形之一,可以采取监视居住:(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4)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5)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由此,监视居住替代逮捕措施的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的因素,实行羁押违背人道主义原则;二是基于案件的特殊性,采取监视居住有利于案件的顺利进展;三是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为了避免超期羁押,采取监视居住。第一个方面体现对有特殊情况的人的关照和对人权的保障,也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后两个方面体现出及时惩罚犯罪和实现国家刑罚权的要求。
  (二)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殊条件
  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特殊条件是指具备适用监视居住必备条件的同时,要启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还必须满足的额外条件,主要有两种情形: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固定住处的;第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的。前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条件欠缺,没有固定的住处,使得客观上不能执行监视居住,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就成为一种补充办法;后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固定住处,客观上可以执行监视居住,但是,涉及到三种性质严重的案件,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有碍侦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就成为顺利开展侦查活动的必要办法。正是存在归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客观原因与侧重于追求侦查活动效率的主观目的之根本区别,对后者设定了更加严格的适用程序,即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以防止借有利于开展侦查活动为名滥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二、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罪名
  有学者认为,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73条的规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仅适用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不得任意扩大。笔者认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不仅仅限于以上三项罪名。按照新刑事诉讼法第73条的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应解释为不管是什么罪名,只要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符合监视居住的条件,但又没有固定住处的,都可以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当然,至于应不应当适用,司法实践中应当根据具体的案情进行具体分析。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73条的规定,这三类犯罪是可以直接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固定住处,但在住处执行有碍侦查的,就可以直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所以笔者认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应该包括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及这三项罪名以外的其它罪名。
  三、严格规范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场所
  顾名思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就是在 “指定的居所”执行监视居住,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虽然没有明确列举哪些场所可以作为监视居住的指定居所,但是从两个方面对指定居所的场所进行了限定:一是明确规定了哪些场所不能作为指定居所,即不得在看所守、拘留所、监狱等羁押、监管场所以及留置室、讯问室等专门的办案场所、办公区域执行,当然也不能在办公室执行;二是明确规定了指定居所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即具备正常的生活、休息条件,便于监视、管理和能够保证办案安全。
  有学者担忧,根据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实践中可能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场所执行,因为第一个规定否定了办案场所和办公区域作为指定居所的可能性,那么指定居所只能在办案机关以外的其他场所执行,而第二个规定又否定了宾馆、民宅等与办案机关无关的场所,因为与办案机关无关的场所一般都难以达到保证办案安全的要求。笔者认为,指定监视居住的场所肯定是不能在办案场所和办公区域进行,但是可以选择一些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如低层宅院或宾馆底层等,再加以改进,去除尖锐铁器、硬物,对墙角、门锁等进行软包,配备监控录像,加强人员保卫等措施,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达到即具备正常的生活、休息条件,便于监视、管理又能够保证办案安全的要求。
  (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方式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方式是非羁押性的,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居所”是被国家机关“指定”的以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方法与普通监视居住的执行方法并无不同,一方面,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新刑诉法第75条的规定,另一方面,执行机关按照新刑诉法第76条规定的监视方法对被监视居住人是否遵守监视居住的规定进行监督,即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在侦查期间,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控。前者通过设定被监视居住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显示监视居住并不是剥夺其人身自由,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后者通过设定执行机关的监视方法要求执行机关不得采取羁押手段执行监视居住。   四、强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监督
  (一)监督主体
  新刑诉法第73条第4款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由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主体不同,人民检察院设定不同的部门对其决定合法性进行监督:对于下级人民检察院报请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依法对决定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对于公安机关决定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案件,由作出批准决定的公安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依法对决定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对于人民法院因被告人无固定住处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由同级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依法对决定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对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
  (二)监督的主要内容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决定合法性与执行活动合法性。针对决定合法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审查:是否符合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是否按法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在决定过程中是否有其他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行为。对执行活动合法性的监督内容包括是否侵犯了被监视居住人的合法权益、指定的居所是否符合要求、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方法是否合法适当等,如果发现有下列情形,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具体是指:在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没有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的;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监视居住的;为被监视居住人通风报信、私自传递信件、物品或者伪造立功材料的;对被监视居住人刑讯逼供、体罚、虐待或者变相体罚、虐待的;有其他侵犯被监视居住人合法权利或者违反监视居住规定行为的。
  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诉讼观念,先天立法不足的影响,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进行监督的意识比较单薄,使得侦查机关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执行过程很少进入检察机关的视野。新刑诉法的实施,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定位为逮捕的替代措施,重要性可见并非一般,并且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指定居所监视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的监督权。作为检察监督机关,要自觉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执行机关不当或违法执行行为,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新刑诉法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详细规定,是完善我国法律强制措施制度的集中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坚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非羁押性的理念,准确把握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适用罪行,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确定其执行场所,适用法定的执行方式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化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监督,切实保障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定功能,切实防止将其异化为羁押措施。
  参考文献:
  [1]《刑事诉讼法》2012年最新修正版;
  [2]尹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适用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6期;
  [3]姚战军 吴洁: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律适用, 《人民检察》2012年第12(上)期;
  (作者通讯地址:南靖县人民检察院,福建 漳州 363600)
其他文献
今年3月以来,达川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响应市院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要求和部署,牢牢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聚焦“四风”和执法司法突出问题,牢牢结合公诉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公诉干警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下文,笔者将我院公诉科如何结合业务工作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一阐述,意为抛砖引玉,同广
期刊
近年来职务犯罪日益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复杂化、群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新刑诉法的实施后,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许多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传统职务犯罪侦查模式逐渐难以适应。高检院要求侦查机关转变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从“由供到证”模式,向深化初查、掌握外围证据的“由证到供”模式转变,由此提出“信息引导侦查”工作思路,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加大侦查信息中心建设,努力实现侦查模式的转变。通过加强侦查信息中
期刊
一、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概述  2013年1月1日,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首次将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这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早已存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和完善了司法实务中的经验,直接将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发展推进了新的里程,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和推广,是《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任务的客观要求,对于
期刊
当前,修复性司法理论的提出以其崭新的法治理念和创新的司法模式,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修复性司法已经成为当前刑事领域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的方向之一,其兴起具有犯罪原因论演变、刑罚观转变、刑法谦抑原则需求、调解制度兴起和被害人权利运动等理念转变及制度变迁的基础。  一、修复性司法的内涵  关于何为修复性司法,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就过程而言,“恢复性司法是因一具体犯罪而关涉到的各方当事人如何处
期刊
摘 要:“扒窃”作为典型的“非数额型盗窃”, 数额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实务界莫衷一是。直面并研究、破解这些难题,对处理以“扒窃”为代表的非数额型盗窃十分必要。本文拟从“扒窃”的刑法界定着手,研究“扒窃”特殊形态的定性,思考“数额”在“扒窃”定罪量刑中的作用,试图厘清“扒窃”定性的司法适用,意企对以“扒窃”为代表的非数额型盗窃的司法适用有所贡献。  关键词:扒窃;刑事可罚性要件;数额  一行为只有符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九条规定了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的侵权责任。但关于该条款中的侵权责任人是谁?责任主体适用的归责原则是怎么样?责任主体承担何种性质的责任?这一系列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不统一的情形。  一、道路妨碍通行致害责任纠纷时案件的基本特点  由众多案例可以看出,法院在审理公共道路妨碍通行致害责任纠纷时案件的基本特点如下:  (一)责任主体模糊。该类案
期刊
一、亲告罪的概念和特征  亲告罪,又称告乃论、告乃理、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指有告诉权的人的告诉为追诉条件的犯罪,或者指刑法明文规定需要被害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一般情况下,产生犯罪事实后,国家发动刑罚权,对犯罪分子进行控告或起诉是其法定职责。但理论界通说认为,亲告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大,为了尊重和保护被害人的隐私及名誉,立法允许亲告犯的存在,在某种条件具备情况下即对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产生限定功能。我国《刑法
期刊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以抗诉为主体,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框架内的全面监督。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民行检察监督的方式主要有抗诉、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发出纠正违法通知、发现和移送职务犯罪线索、以及近些年司法实践中开展的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公益诉讼、执行监督等。  一、民行检察在法律监督工作中的价值定位  摆正位置、服务大局是做好民行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在检察机关内部“重刑事轻民事”的观念制约了民行工作的良性发展
期刊
审判人员是诉讼程序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对案件的裁判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较之一般人,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往往会对社会公平与正义产生更为负面的影响。对审判人员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是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诉法”)赋予民行检察工作新的职能和任务,对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新民诉法实施以来江苏省检察机关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如何加强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检察监督进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加强自身执法公信力建设是当前严峻社会形势下,特别是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紧迫问题,亟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  一、信息化发展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产生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社会的利益表达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