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的现代化道路思想,不仅初步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而且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其后来“左”倾思想的发展,以及在诸如阶级斗争等重要理论问题上的失误,他最终没有找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但为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它使终点成为新的起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踏在毛泽东先前铺就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他的思想或是他领导的实践,无论是他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如今都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总结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汲取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逐步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这是历史给予后人的最大启示
1.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作为一种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涵盖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人类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渴望全面解放和真正自由发展的表现。我们讲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优越,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石。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自我意识、世界现代化大潮的发展趋向、中国独特的国情与发展背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百年历程,所有这一切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使得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了社会主义基本导向。毛泽东在不断的探索中为中国现代化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其正确性。就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①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的方向。
2. 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工业化即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是清醒的。他反复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要求全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实现工业化途径上,他既反对英、法等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也发对“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指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基于此,他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理论。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农业和手工业占国民经济90%左右,这是中国的国情,所以,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②中国工业化必须以农、轻、重为序,中国现代化进程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尽管毛泽东在以后的现代化进程中偏离了正确方向,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为邓小平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3. 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是一种潮流,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民主的制度架构、组织形式上,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必然又带有各自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讲的那样,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③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 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④文艺创作必须是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正是在其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尤为著名的有《百毛女》、《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茶馆》等等。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该方针的指导下,涌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作品。
5. 毛泽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又由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毛泽东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也使他的探索充满曲折,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误区。虽然毛泽东时刻不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但由于他对现代化道路进程的规律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口号,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挫折。因此,我们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过去所取得的成功就在于他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他后来的失误恰恰在于他偏离了这个正确原则,把马克思针对在发达国家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结论,照搬到中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这难免不发生失误。例如,单一的计划经济,条块分割的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社会化程度不高和社会流动的缺乏;造成了经济对政治的严重依附,使当时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其次,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处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战胜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要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无现成的答案可以提供选择,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任何急于过渡、急于求成的思想,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不仅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反而会打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我们必须在实践和理论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断进行探索,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和做法,必须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和经验,不断扩大开放,而不能固步自封,自我封闭。
最后,我们一定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使中国现代社会成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力,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就必须建立一种适当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纠错机制。对于一个领袖或政党来说,没有一种适当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纠错机制,既不能有效地防止发生重大错误,又不能及时地纠正错误。这正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所在。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页
②《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00.
③《列宁全集》[M] 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④《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页
[2]《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00.
[3]《列宁全集》[M] 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4]《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总结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汲取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逐步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这是历史给予后人的最大启示
1.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作为一种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涵盖了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人类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渴望全面解放和真正自由发展的表现。我们讲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优越,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石。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自我意识、世界现代化大潮的发展趋向、中国独特的国情与发展背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百年历程,所有这一切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使得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了社会主义基本导向。毛泽东在不断的探索中为中国现代化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其正确性。就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①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的方向。
2. 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工业化即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是清醒的。他反复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要求全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实现工业化途径上,他既反对英、法等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也发对“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指出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基于此,他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理论。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农业和手工业占国民经济90%左右,这是中国的国情,所以,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②中国工业化必须以农、轻、重为序,中国现代化进程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尽管毛泽东在以后的现代化进程中偏离了正确方向,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为邓小平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3. 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是一种潮流,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民主的制度架构、组织形式上,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必然又带有各自的特点。正如列宁所讲的那样,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③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 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④文艺创作必须是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正是在其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尤为著名的有《百毛女》、《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茶馆》等等。建国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该方针的指导下,涌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作品。
5. 毛泽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又由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毛泽东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也使他的探索充满曲折,在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误区。虽然毛泽东时刻不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但由于他对现代化道路进程的规律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口号,偏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挫折。因此,我们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过去所取得的成功就在于他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他后来的失误恰恰在于他偏离了这个正确原则,把马克思针对在发达国家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结论,照搬到中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这难免不发生失误。例如,单一的计划经济,条块分割的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社会化程度不高和社会流动的缺乏;造成了经济对政治的严重依附,使当时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其次,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处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战胜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要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一项十分艰巨和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无现成的答案可以提供选择,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任何急于过渡、急于求成的思想,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不仅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反而会打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我们必须在实践和理论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断进行探索,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和做法,必须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和经验,不断扩大开放,而不能固步自封,自我封闭。
最后,我们一定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使中国现代社会成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力,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就必须建立一种适当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纠错机制。对于一个领袖或政党来说,没有一种适当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纠错机制,既不能有效地防止发生重大错误,又不能及时地纠正错误。这正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所在。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页
②《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00.
③《列宁全集》[M] 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④《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页
[2]《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00.
[3]《列宁全集》[M] 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4]《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