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微创接骨板技术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收治的 66 例四肢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 93.93 %,明显优于对照组 69.70 %,且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满意度为 90.9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9.70 %,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促进患者康复,且临床治疗效果好,使患者更快出院。
  【关键词】微创接骨板技术;四肢骨折;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6-0249-02
  在临床外科疾病中,四肢骨折属于相对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患者发生四肢骨折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原因有关。四肢骨折患者会有骨骼、肌腱、软组织等多重组织连续性损害表现,从而引发剧烈的疼痛感,无法自由活动关节,还易出现关节僵直、骨质疏松等并发症[1]。对于该病症,临床治疗中微创接骨板技术属于主要治疗的手段之一,微创接骨板技术具有加速骨折愈合、减少感染和术后疼痛,以及使病人更快康复等优点[2]。基于此,本文对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四肢骨折的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4~56(42.5±5.8)岁;其中有10例尺桡骨骨折,9例肱骨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以及3例股骨骨折。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55(42.8±4.7)岁;其中有9例尺桡骨骨折,7例肱骨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以及6例股骨骨折。以上两组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皆是新鲜骨折;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议通过;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了解。
  排除标准:拒绝本研究治疗方案的患者;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尿常规、血常规等一系列身体检查。
  对照组施以传统内固定术来治疗,包括:以患者骨折处为中心,采取传统切口,切开患者皮肤,骨折处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至筋膜后,显露出患者骨折端,对其切口进行清洗,然后用持骨折器进行解剖复位,剥离骨折端上骨膜,放置钢板再固定,再清洗患者切口,将切口缝合,进行包扎。
  观察组施以微创接骨板技术来治疗,包括:先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来确定其手术部位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牵引对患者骨折端进行复位,然后于患者骨折近端、远端各3.5~5.5 cm处作切口,再置入接骨板,固定骨膜组织两侧,然后置入螺钉固定,接着缝合创口,以石膏对患者患肢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四个标准,分别为差、可、良、优。其中优为术后骨折16周后愈合,无明显疼痛感;良为术后16周后骨折愈合,但有时会有疼痛感;可为患者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时间长,活动时有疼痛感;差为术后患者骨折部位未愈合,疼痛感显著。
  (3)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0分以上为满意,70~90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兩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3 %高于对照组69.70 %(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93.33 %高于对照组的69.70 %(P<0.05),见表3。


  3 讨论
  四肢骨折属于一种较严重的创伤,其发生后使患者疼痛剧烈,且肢体活动功能严重受损,对患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及预后有着严重影响。患者发生四肢骨折后,为缓解患者躯体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感染发生几率,应马上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骨折部位快速愈合,并使其骨折部位机能更快恢复[3]。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四肢骨折治疗应当遵循三个原则:准确的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锻炼[4]。
  传统内固定术虽然能帮助患者骨骼功能恢复正常,促进其康复,但该方法受到患者体质和骨折部位的影响,会阻碍患者骨骼血运,从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对照组在手术时将骨膜从骨表面剥离,但由于传统医学对骨骼结构的了解不足,施压部位大多选择骨折断端,使骨折部位与正常骨骼一样,此方式虽可让患者骨骼结构看起来正常,但在手术后出现再骨折与骨内感染的概率却要高于试验组,使得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实验中观察发现,对照组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高于试验组,究其原因是对照组的传统内固定术切开创口大,出血量自然多于微创切口小的试验组,清洗切口、剥离骨折端上骨膜等更多操作也会增加手术时间,且创口大、不易愈合,康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切开复位逐渐被微创手术所代替,非切开复位的微创复位方式能避免传统医学手术方式的缺陷,创伤小,感染和不愈合概率低。国内外学者对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折均有所研究,国内学者涂其全[5]研究观察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发现试验组的并发率6.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 %。李纯刚[6]研究中发现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患者,Y组的手术时长和留医治疗时长用时均少于X组,治疗总有效率也高于X组。孟克达来[7]研究中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的Ⅱ组相比传统内固定术的Ⅰ组,其术后锻炼时间显著缩短,手术优良率达到88.0 %。国外学者[8]认为一般情况下,骨折复位需要更大的入路,并不建议将神经周围的肌肉组织剥离,可以让术中复位操作对神经的刺激减少。这些研究动态都为本文提供了参考借鉴,指明了观察研究的方向。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在手术中,能够避免暴露患者的骨折端,最大程度的以最小切口来保持骨折碎片活力,同时能给骨折部位提供理想生物学环境,增强骨折愈合效果。临床使用的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包括解剖型设计内容,能使骨骼干骺和接骨板近端充分贴合,勿需预弯处理。此外,接骨板近端设计的稳定性强,对机体局部骨皮质要求不高。
  微创接骨板技术,其接骨板部位螺孔有着理想的锁定功能及加压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性和便捷性显著,可充分发挥顶板锁定功能,提升内固定效果。锁定加压钢板作为一带螺孔的固定装置,其锁定钢板螺钉与钢板锁扣间呈固定结构,能保持血液循环畅通,避免骨膜损伤,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并且,锁定加压钢板可解决解剖钢板容易移位的问题,起到对关节面良好支撑和稳定作用,保证可靠内固定[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指标对比,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为93.9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0 %(P<0.05);试验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0.9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0 %(P<0.05)。由此可以看出,对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的效果要优于传统内固定术。该结论和孙远新[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中,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也皆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和他人研究结果对比来看,虽样本数据有所不同,但结果一致,可见本次研究结果是正确可靠的。
  综上所述,针对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来治疗,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治疗效果好,使患者更快出院,有广泛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元伟.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0):36,56.
  [2] 曾胜.微创接骨板技术对四肢骨折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1):83-85.
  [3] 王春光.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5):63-64.
  [4] 苑青和.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4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90.
  [5] 涂其全.四肢骨折患者應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32):161-162.
  [6] 李纯刚.微创接骨板技术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5):128-129.
  [7] 孟克达来.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13-14.
  [8] van de Wall B.J.M.,Frank J.P.B,Matthias,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An update of practise[J]. Injury,2021,52(1):37-42.
  [9] 谭思益.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25例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5):899-900.
  [10] 孙远新,李蒿爽,崔明宇,等.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5):24-2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网格化紧密型医联体延续护理模式。方法:选择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194 例内、外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网格化紧密型医联体延续护理模式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住院治疗护理,出院指导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床位周转率,出院 30 天内再入院率,患者健康问题认知能力以及社区护士专业技能
【摘要】目的:探究对于隐裂牙伴牙髓炎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填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期间接收的隐裂牙伴牙髓炎患者 30 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多次根管填充治疗,实验组进行一次性根管填充治疗,对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方式进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方法: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20 例,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进行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钢板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两组术后的恢复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的骨折愈合
目的:探讨环丝氨酸(CS)与其他二线抗结核药物的体外相互作用.方法:分别选择敏感菌株及同时耐异烟肼利福平的临床分离菌株各10株,浓度梯度法测定CS、莫西沙星(MFX)、卷曲霉素(
目的:观察同伴教育对肿瘤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access port,VAP)维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44例行VAP治疗的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摘要】目的:分析分娩减痛法和自由体位分娩法在初产妇顺产分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10 月收治的 200 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100 例,常规自由体位分娩法)和研究组(100 例,常规自由体位分娩法联合分娩减痛法),对比分析两组初产妇各产程时間、总产程疼痛级别、新生儿 Apgar 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结果:两组初产妇的产程时长分析:两组初产妇第三产程无明
【摘要】随着各学科对更年期的研究,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已不能准确的概括更年期疾病。曹晓菊教授根据更年期病机特点,倡导六经辨证更年期疾病,并配合益肾活血等治疗思路,更能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且对于更年期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等优势,疗效显著。  【关键词】更年期;六经辨证;曹晓菊教授。  【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择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共 7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35 例。对照组给予急诊手术方案治疗,观察组采取内镜下支架置入联合择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卡氏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一期切除的吻合概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患者卡氏评分和生存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1 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 141 例临床资料,因 21 例患者资料不全,最终纳入本研究患者为 120 例,将其资料录入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性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 35 例、占 29.17 %,无中央
【摘要】目的:观察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3 月就诊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共 120 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60 例。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观察两组临床療效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护理组有效率为 88.33 %,常规护理组总有效率为 30.00 %,综合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