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风险管理游离在企业运营之外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9506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作风险管理并不是游离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外的管理与控制活动。相反,它贯穿于企业运营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要管理企业内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首先需要认识和理解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其表现形式。什么是运作风险,一般而言,是指这样一些风险,它们一旦兑现,不仅造成现有财产的损失、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企业正常营业的中断,产生经营收益的减少;还造成相关利益者如社区、环境、政府等的连带损失。如何理解企业运作风险?
  案例一:沧州大化TDI车间爆炸造成数人死亡,公司营业中断事件。
  2007年5月11日13时28分,沧州大化(600230)的控股子公司——沧州大化TDI有限责任公司硝化车间的硝化装置发生爆炸,造成5人死亡,80人受伤,其中14人重伤;厂区内供电系统严重损坏;附近村庄几千名群众疏散转移。沧州大化公司现有业务营业中断,新建项目无法按期投产;由于TDI公司对沧州大化的利润贡献超过50%,事故将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公司股票被停牌12个交易日。
  根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的认定,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硝化车间的一硝化系统在处理系统异常时,酸置换操作使系统硝酸过量,甲苯投料后,导致一硝化系统发生过硝化反应,生成本来应在二硝化系统生成的二硝基甲苯和不应该产生的三硝基甲苯(TNT)。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一是该公司生产、技术管理混乱,工艺参数控制不严,对异常工况处理时不能严格执行工艺操作规程。二是技术人员能力不足,不能对装置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生产装置长时间处于异常状态、工艺参数出现明显异常的情况下,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纠正偏差,导致事故发生。三是工人技术培训不够,操作人员对异常工况的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应对的知识和方法。四是出工厂布局不合理,消防水泵设计不合理。(根据媒体报道整理)
  从上述风险事故案例中,我们发现,发生风险兑现的原因,不外乎组织、人员、管理流程、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可以管理的。
  所以,结合国际上一些行业组织对其行业风险的分类和定义,可以认为,那些由于企业不当或失败的内部流程、员工的人为错误或、管理不当(组织结构设计不完善、职责与权限的配置不合理等)、外部事件等导致损失的风险称之为企业运作风险。企业运作风险包含四个基本因素,即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事件,它们构成了企业运作风险管理的重点。运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规范、监视和分析组织内部的各种流程,同时将人和系统的因素考虑到流程之中。
  基于上述定义,企业运作风险大致可分为组织、流程、技术、员工、外部风险五类。
  * 组织风险源于企业管理层的更迭、企业文化与沟通、组织结构与责权配置、企业持续发展计划。
  * 流程风险源于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案例一中的工艺参数控制不严,后文案例二中的不按安全规程使用设备和设备维护的不善等。
  * 技术风险源于企业运营过程中技术上的不完善或技术失败、管理软硬件上的欠缺。
  * 人员风险源于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的不佳、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利益冲突等。如案例一中操作层面的员工由于素质问题,缺乏应对异常工况的必备知识。技术人员不能对异常现象做出正确判断并采取措施;员工违规操作等。
  * 外部风险源于企业外部环境。如自然灾害、政府监管政策法规的变化、外部欺诈等。
  管理运作风险的关键是正确认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风险引发源头控制风险
  
  管理运作风险的关键是正确认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控制引发风险事件的关键因素(KRI)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分析引发风险事件关键因素(KRI)的方法主要有:
  
  多米罗骨牌KRI分析技术
  
  该分析技术认为风险事件的发生与人的因素(Human Factor)相关。每个风险事件,始于先天个性与社会环境,终于损失(如图1所示)。风险事件源于先天个性和社会环境、个人的失败、机械设备的缺陷或者人的危险操作;风险事件造成人身损害或/和财产损失。三个风险源和风险事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不兑现,均可防止损失发生。
  


  案例二:辽宁清河特钢公司钢水包倾覆造成30余人死亡事件。
  2007年4月18日7时45分,辽宁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个装有约30吨钢水的钢包在吊运至铸锭台车上方2-3米高度时,突然发生滑落倾覆,钢包倒向车间交接班室,钢水涌入室内,致使正在交接班室内开班前会的32名职工当场死亡,另有6名炉前作业人员受伤,其中2人重伤。初步查明,该厂未选择专用铸造起重机,错误选用了普通桥式起重机。运行中由于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及设计缺陷,接触器失电造成电动机失电,制动器不抱闸,钢水包失控下坠。当司机操作制动后,由于制动衬垫磨损严重,致使制动力矩严重不足,未能有效制止钢水包下坠,导致32人死亡。
  事故证明该厂除无正规设计之外,还存在违规设置交接班点、管理混乱、维护不善、培训缺失、生产组织不合理等问题;同时设备制造厂家、监测检验机构也存在着违规行为。
  经专家对事故现场初步勘察分析,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生产车间起重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按照《炼钢安全规程》的规定,起吊钢水包应采用冶金专用的铸造起重机,而这个公司却擅自使用一般用途的普通起重机;二是设备日常维护不善,如起重机上用于固定钢丝绳的压板螺栓松动;三是作业现场管理混乱,厂房内设备和材料放置杂乱、作业空间狭窄、人员安全通道不符合要求;四是违章设置班前会地点,这个车间长期在距钢水铸锭点仅5米的真空炉下方小屋内开班前会,钢水包倾覆后造成人员伤亡惨重。(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李毅中局长5月8日的讲话及媒体报道整理)
  从上述案例中看到,消除机械设备缺陷、防止人的危险动作,是防止损失产生的最佳方法。而且人的危险动作在事故产生的原因上比危险的物质条件更重要。因此,教导人们正确地使用物质条件进行工作比改善物质条件能更加有效地防止损失的产生。
  
  作业评估KRI分析技术(TOR)
  
  该技术的基本观点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失误是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造成风险事件主要有7个方面的管理失误:(1)不适当的培训和训练;(2)责任的不明确;(3)权责配置不当;(4)监督控制不周;(5)不适当的计划;(6)个人的失误;(7)不当的组织结构和设计。
  案例三:2003年12月23日川东北天然气田特大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晓阳村的川东北天然气矿罗家16号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由于矿井天然气硫化氢含量极高,最终造成243人死亡。
  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孙华山说:“有关人员对这口高产出的气井预测不足,对高含硫高产出的水平井钻井工艺还不够成熟,现场作业人员违章违规,在起钻过程中,泥浆的循环时间严重不足,又不按规定进行灌注,没有及时发现溢流的征兆,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些是产生井涌、井喷的直接原因。有关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拆除了在钻具中安装的回压阀,也就是防井喷的装置,导致了井喷的严重失控。井喷失控以后,没有及时对放喷管线实施点火,以致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有害气体喷出,造成了这次事故的扩大和恶化。”
  基于上述风险发生的原因和案例,我们可以认为,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本原则是:(1)危险动作、危险条件和风险事件是组织管理系统存在缺陷的征兆;(2)应当彻底辨识和控制会产生严重损害的情况;(3)风险管理应设定明确的目标,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达到目标;(4)有效的风险管理在于赋予管理人员责任;(5)通过了解意外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寻求有效地控制措施来规范操作失误导致意外事故发生可容许的范围。
  
  能量释放分析方法
  
  该方法体系把人与财产均可看成结构物,在结构物解体之前有一个能量承受的极限。一旦能量积聚失去控制并超过此极限,风险事件就会发生。所以,通过控制能量的积聚,或者改变能量作用的人或财产的结构,风险事件即可预防。基于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控制风险:
  * 控制能量的产生和建立,包括阻止能量的集中、降低能量集中的数量。
  * 控制伤害性能量的释放,即阻止能量的释放、调整能量释放的速度和空间分布。
  * 在时间或/和空间上隔离能量的释放,或者在能量与实物之间设置隔离物。
  * 创造可以降低伤害性能量的环境与条件,改变会受到能量冲击的物体的基本特性;或者加强结构物对危险因素损害的抵御力。
  * 控制能量伤害的效果,快速评估已发生的损害,以控制其扩散或持续发生;并实施长期救护,降低损害程度。
  企业运作风险的关键因素是员工、流程、结构和外部事件。
  
  构建企业运作风险管理框架
  
  从上述企业运作风险的案例和关键风险因素(KRI)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运作风险的关键因素是员工、流程、结构和外部事件,它们构成了企业运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基于此,我们可以构建如下企业运作风险管理框架(见图2):
  首先,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确立企业的运作风险管理策略和目标体系,包括运作风险偏好、运作风险承受能力、风险管理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
  然后,在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企业运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流程(见图3)包括:识别运作风险、评估运作风险、度量运作风险、管理和控制运作风险、运作风险管理报告。整个流程形成一个螺旋式的运作风险管理的循环。
  


  


  第三,在明晰运作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设计和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在设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时,关键在于明确和有效配置组织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权限。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职责的有效配置是企业运作风险管理的关键,因为只有董事会才能有效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层是风险管理策略的核心执行者,他们是否能够高效执行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第四,运作风险管理它并不是游离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外的管理与控制活动。相反,运作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运营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企业运作风险管理的过程。
  最后,企业文化即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那些复杂的风险量化模型更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企业各层次员工对风险的认识态度、防范意识、行为准则等。例如瑞士信贷银行员工的12项核心价值观是:诚信、责任、公平、合规、透明、保密、服务、卓越、团队精神、义务、风险文化、获利能力。
其他文献
会议作为组织工作沟通、任务布置、战略传达的工具,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会议效率低下、浪费时间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    这里说的“长尾”并非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被人遗忘的冷门商品的“长尾”,而是缺乏效率、“无穷无尽”,仿佛拖着长长“尾巴”的会议。  正如多伊尔在《开会的革命》中提到的,人们以各种角色生活在在各种群体中,每个群体都要开会,可能一个月左右一次,可能一周数次,也可能一天几次。如果把你的开会
期刊
一个新产品是否合格,企业高层如何判断,有没有一种机制可以协助高层做出决策?    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一般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每次申请审批一个新产品是否合格,项目组几个月都难以判断,那么企业高层需要多久才能判断?如果每周都有新产品提交申请审批,企业高层还能做其他事情吗?这一系列问题,该如何有效地解决?本文主要介绍的阶段评审机制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些问题。    阶段评审内容 
期刊
会议是一个集思广益的渠道,是一个思维集合的载体。时至今日,会议已渗透至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并在任何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特别是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资讯分享和运行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如何开好会,提高会议效率,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伊尔在《开会的革命》里提到,你所在的组织越是成功,你用于开会的时间就越多。如果你是一个中层管理者,每周可能有大约35%的工作时间用于开会,而如果是高层管理
期刊
绩效考评要在传统国企推行,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应首先逐步创造条件,再逐步开展。    绩效考评是一个说起来好听,做起来难的工作,而这个难度尤其是在中国的企业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在国内、外咨询公司或其他外脑的帮助下推行绩效考评不理想的原因。深究其根源,其背后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操作层面上的原因,另一个方面是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操作层面上的原因可以通过措施校正,而思
期刊
绩效管理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也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    该案例充分印证了绩效考核是柄双刃剑的观点,就是说,绩效考核既可能帮助员工改善绩效,进而改善企业的绩效,同时,也可能把企业的绩效推向更为糟糕的另一端,制造恐慌和怨言。这时,绩效考核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用作者的话说,“辛辛苦苦推行下去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非但没有获得员工和领导的好评,却变本加厉得成了众矢之的。”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绩效
期刊
开发活动是复杂的实质性工作,为了能管理好这些庞复杂的工作,产品开发必须成为结构合理、定义清楚的过程。    开发活动是开发新产品的实质性工作,同时开发过程是复杂的,因为产品开发人员必须完成成千上万项工作,而这些工作大部分是与他人工作紧密相关的,为了能管理好这些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产品开发过程必须成为结构合理、定义清楚的过程。    PACE模式下的新产品结构化开发    在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模式PAC
期刊
如果您觉得流程理念已经不够企业用、已经准备进一步流程管理深入实践、对“破门而入”有什么想法……,请看——    越来越多朋友开始关注“面向流程的绩效”、而非“面向部门的绩效”了,这是一个位列TOP5问题--就我被问及的流程管理相关问题的排行榜当中。  但每当这些朋友越来越“系统”地谈到:面向流程的绩效体系、怎样从三大既有绩效考核模式即KPI/BSC/EVA整体切换为“面向流程的绩效体系”、流程指标
期刊
没有哪个企业不开会,甚至有的企业把会议作为业务推进的关键方式,但会开得有效率、有效果的却少之又少,能达到会议目的的就更少了。会议开得好,可以快速统一思想、有效决策,激发个人的创意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展现最佳绩效,可以说成功的会议好比一把绝世好剑,剑气所指,必无往不胜;会议开得不好,会激化企业内部矛盾,使个人积极性丧失,犹如“七伤拳”,害人害己。所以说会议是一把“双刃剑”,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七伤”,
期刊
组织的知识资本如何进行评估,如何实施有效的措施来建立知识、保持知识并对知识进行转移?    在一个价值和竞争优势越来越多依靠无形资产的管理经济环境中,组织管理的重点不在于拥有有形资产及资金资本,而是必须努力创造新办法来理解和控制如何建立组织所需的知识资本。新的资本形式如何互动并产生价值的无形资产平衡表和模型,用来帮助想要加速智力资本流动的经理们的新办法都已经产生。而知识管理是一门全新的实践,上面这
期刊
进入宝钢宽阔的厂区,一直在思索今天要访谈的这位嘉宾是什么样子,一位在宝钢工作了十几年,做过技术员、生产经营室副主任、厂办主任、厂长助理等多种岗位的“宝钢老人”,一位懂得创新、善于学习、重视信息技术的管理者,这就是宝检公司副总经理郝荣亮。  等进入郝总的办公室,握手寒暄过后,才发现这位嘉宾跟头脑中勾勒出的高管形象大为不同。第一个印象是年轻、有活力,30出头的样子,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身着宝钢统一的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