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之我见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要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中提高观察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观察能力;培养提高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高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是培养和提高其他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基本技能之一。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都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胡克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有助于提高观察的效果
  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来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不断提高观察的能力
  1.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模式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不同特点。例如,在学习“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看书本,学习理论知识,然后结合练习二的要求,用表解的形式归纳人体的八大系统,要求学生用显微镜由“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依次进行观察,使学生由总到分,对人体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学生印象深刻。
  2.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或排列顺序循序观察
  循序观察是指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番茄果肉细胞的结构,可以顺着其中一个细胞由外至内的顺序寻找细胞壁、细胞膜(在显微镜下不易看清)、细胞质、细胞核。
  3.对比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可以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培养发现能力。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学习“眼和视觉”时,引导学生把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进行比较。
  4.重复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必然规律,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例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时,对于人的心脏左右两个“泵”是如何同时协同工作的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看录像,看挂图,反复观察书本中的画图和文字说明进行理解,再辅以讲解,大部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操作必须规范、准确演示,实验现象要清楚。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中提高观察能力。要要启发学生积极观察,主动思维,要指导透过实验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生物学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中,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某些复杂的问题、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以及微观事物,通过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适时放大缩小,恰当快放慢放,动静结合,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及的。例如:运用多媒体播放“人类的起源”录像短片,揭示有趣的生命现象;演示人体心脏的组成和人体血液的循环;播放平时听说过,却不易见到的如“细菌”、“病毒”的生长和对人类的危害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并不陌生,不能亲身感受,正常情况下又不容易看到的生物现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再现生物现象,直观形象逼真,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的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国荣,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02.
  [2]吴坤墉,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新课程,2011-11.
  [3]周明浩,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06.
  (作者单位: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成果。  一、教学方法灵活  口诀法:英语语法枯燥无味,学生一看到语法头
【摘 要】本文提出了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运行策略。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来,让课堂成为唤醒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法设计;问题情境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诸多探究要素构成的。在课堂45分钟的学科探究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涵盖所有的要素,根据需要,只要
钢结构中裂纹的存在及使用中裂纹的扩展将严重危及结构的安全。传统的断裂力学破坏准则只能判断出结构是否会发生断裂,并不能确定出结构处于各个状态的概率。本文运用随机过程
【摘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根据实际需求巧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对实现有效教学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加深体会文本内涵,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历史责任感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历史责任感  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法的外在表现,是课堂组织者教师根据教材需要、课堂需要、学生需要等组织安排一系列有目的、有层次、有效果的教
本试验利用8%苯甲·毒死蜱悬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苯甲·毒死蜱悬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在51.50%-70.10%之间,随使用剂量的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形成技能、技巧。因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思维方式不一,所以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也是异彩纷呈。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导入方法。  一、话题导入法  在特定情况下,师生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交谈中自然进入课题。如Mod
提出一种能够精确计算异步电机等值电路参数及其稳态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场路耦合的伪静止复数涡流有限元模型,铁芯饱和以及集肤效应直接在场中计及,不须考虑转子的转动,利用不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天然气改革的政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绩效考核管理的完善对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对外竞争力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