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有温度思想有深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紧张忙碌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事业。在无声无息流淌的时光之河里,关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我有如下做法。
   一、明确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到位。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二、思想上让学生有足够的认识后,行动上要有一以贯之的举措要求:阅读时披文入情,写作时移情于文。情感有溫度,方可思想有深度,灵魂有高度。
   首先立足课堂,用好课本,披文入情,认识文本中蕴含的作者人文情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苏轼的《赤壁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余秋雨的《都江堰》等诸多课文,都堪称经典。上这些课时,要真正做到走进文本,咬文嚼字理解文意。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的阅读走进深层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延展,真正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都江堰》中余秋雨先生开宗明义,先声夺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上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品读这句话,体会作者情感之饱满,进而思考作者这样立论的依据是什么。再进一步引导“作者讴歌江堰的伟大是为了凸显什么精神”,这样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阅读走向深处,领悟到文字背后一个伟大作家关注民生、关注人格的伟大灵魂。坚持“披文入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真正的好文章首先是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其次,拓宽视野,抓好课外阅读,读写结合。高一下半年我们的阅读文集是鲍鹏山先生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高二又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当然还有始终伴随的《语文周报》《作文素材》。每周按主题给学生布置具体篇章,要求做好素材归纳、精华语句摘抄,写好随笔感悟,每周优秀者交流展示。奥赛班学生自律性相对较好,给他们明确的阅读要求,带着任务阅读,学生阅读效率较高。两个小时的阅读,学生如饮甘泉,饮梅生津,在传统人文情怀中徜徉,感悟先人之才智,汲取思想之芬芳。一段时间后,诸多学生的写作从语言到情怀到思想均有明显提升。
   另外创设班级氛围,倡导学生写作“让素材鲜活起来,让语言靓丽起来”,形成不甘人后,超越自我的读写良性发展模式。每周的作文、随笔,还有《新闻周刊》观后感我都认真批改,哪怕文中有一点亮点都及时在班级表扬,从而鼓励学生爱上阅读,不惧写作;努力传达情感,执着彰显思想。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赵树理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赵树理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成果丰富。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赵树理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一、文化研究   朱晓进的《“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1]一书成为20世纪90年代赵树理研究的重要收获。该书从地域文化学的角度,以赵树理为重要个体,全面论述了“山药蛋派”文学与三晋文化的关系,阐释了“山药蛋派”文
期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程,既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任何教学参考,甚至也不需要辅以专任教师。那么,针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程而言,如何才能实现常态化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应当关注以下三个维度。   一、基于学生实际,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一)基于学生生活,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对于綜合实践活动而言,如果能够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实,就能够更有效地激活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期刊
尼克松曾说:“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像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像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题记  一本好书,就像一个百宝箱,蕴含着许多知识;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朋友,无条件陪着你;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随时乐意接受你的提问。  读书,可以解开你纠结缠绕的心绪,可以拨开前行路上的迷雾,可是升华你的心灵。腹有
期刊
中队的每个队员都是极具个性的,在笔者所带的中队中,似乎每一届都会有不写作业的队员出现,这次带的这一届正好也有一个不爱写作业的队员,我们知道经常不写作业的队员大部分属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有些可能是基础差,不会做;有些可能是聪明但不爱学习。这名队员正好是属于聪明,但不爱学习的,无论采用好好说,还是强迫写,都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作为中队辅导员,比起其他的任課老师来说,更有一份责任来改变这个队员的作业
期刊
习近平總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深情解读,有一句话令人振奋: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和祖国时代共同成长进步的机会。    今天,我能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远离了辍学的噩梦,我由衷地感谢祖国,是国家的特困生补助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之火。   每当想起我的家庭情况,我心里总有一些悲伤和难过。我并不是独生子女,我有一个姐姐,她上初中时,我才刚上
期刊
讀完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留下的印象是羞涩恬静的三姑娘与质朴自然的竹林。一切在淡泊中透着宁静与美好,想起曾在云南山中住了一夜,空气是极清爽的,顺着盘旋的山路而上到住的屋子。天下着雨,推开门望去是比屋子还要高上两倍的树与石子路,呈现一种极为宁静的状态。“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整篇文章虽均为淡淡的基调,读到这句话,还是
期刊
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作文教学一直处于疲软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用“少、慢、差”三个字来概括。具体来说就是作文数量大、速度慢、质量差,而且普遍存在中心不突出,层次不清楚,文理不通顺的毛病。我认为改变作文现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能调动学生
期刊
当下,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该“积极求变”——即使不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也不能固守,因为社会的进步、变化,日新月异,势必要倒逼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正如《易经》所言:“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教育方式的转变,最终是为了提高效率,培养能力。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委屈是:“这届学生得‘笨死’,我都教了好几遍……”殊不知,
期刊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东方快车,载着来自秦关汉月、唐疆元界震天的战鼓声,载着来自长江边高峡出平湖的澎湃诗篇,载着祖国人民的喜悦和中华民族的憧憬,载着改革开放的旗帜和与时俱进的召唤,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奔向前。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它曾是军阀混战的战场,它曾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赌场,它曾是野心家们争权夺势的赛场。我们的母亲曾被欺凌得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山河在
期刊
我心中的好老师非李老师莫属。她身材瘦小,眼睛明亮有神,一张樱桃小嘴能说会道,乌黑发亮的齐耳短发,衣着简单大方。虽然李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但在她的脸上却看不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我感觉老师非常可爱,笑眯眯的,爱和同学们聊天,开玩笑,我们都称她是“乐天派”。   李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做事干净利索,肯动脑筋。大扫除时,她总是身先士卒给我们做示范,教我们怎样把玻璃窗擦得又快又明亮,怎样省力省时地把教室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