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小城镇教师,应不甘平庸,做时代的弄潮儿。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做一名教书匠,而更应该做一名学者,做一名专家型的教学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有关,要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愈矩’,这的确也是一种艺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
教学过程蕴含有很多的规律,科学性就是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一堂高质量的课应当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入手。同时,要想使语文教学富有艺术性,教师就应在“实”、“活”、“美”、“趣”、“新”、“效”上下工夫,真正做到科学再现求“实”,艺术表现求“活”、师生发展求“优”。
二、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条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他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应该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掌握教学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体,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应是语言家的用语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宏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它包括丰富的面部表情艺术、恰当的身姿艺术、真实感人的眉目传情艺术和夸张有度的手势艺术。如运用得当,它可以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使其更有光彩和富有成效,也可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课堂组织管理、和谐教学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三、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我们要不断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自己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改革机会、改革空间,又要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上下功夫。教师也应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也使终身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惟有如此,教师素质才能不断发展、提升,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飞跃,在现代社会下,教师自身可通过几种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
第一,教师要积极阅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只有随着思想的不断变革,才会在新课改中有不断创新。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读文化经典,更应该阅读一些中外教育名著及专业领域的代表作和一部分哲学书籍来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二,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这项活动为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和舞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者,而且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其最重要特征就是具备教科研能力,在不断参与过程中,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另外,又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使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促醒,在反思中进步,积极撰写教学后记和反思日记,积极开展反思讨论,还可进行集体反思,使我们的知识更丰富,理念更先进,效果更明显,构建的课堂更合理。
四、应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堂不能成为老师的一言堂,教师不能只成为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启迪者、指导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近几年来,课改成功的学校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一规律。如江苏洋思中学,倡导“学生自学,先学后做,当堂训练”的模式,关注每位学生,从差生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方式上的改变、策略上的改变,定会引起课堂成效的变化与提高。
诚然,作为一名小城镇教师有小城镇教师的不易,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行事业,就要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努力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写到这里,不由想起齐鲁名师赵春凤老师的几句话,“教育是阳光的事业,我们要让阳光灿烂;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我们要让人生辉煌”。作一名教师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愿我们小城镇教师能静心守住这一方净土,精心做一名心灵的使者、知识的开拓者。
一、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有关,要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愈矩’,这的确也是一种艺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
教学过程蕴含有很多的规律,科学性就是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一堂高质量的课应当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入手。同时,要想使语文教学富有艺术性,教师就应在“实”、“活”、“美”、“趣”、“新”、“效”上下工夫,真正做到科学再现求“实”,艺术表现求“活”、师生发展求“优”。
二、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条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他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应该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掌握教学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体,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应是语言家的用语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宏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它包括丰富的面部表情艺术、恰当的身姿艺术、真实感人的眉目传情艺术和夸张有度的手势艺术。如运用得当,它可以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使其更有光彩和富有成效,也可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课堂组织管理、和谐教学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三、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我们要不断用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自己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改革机会、改革空间,又要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上下功夫。教师也应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也使终身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惟有如此,教师素质才能不断发展、提升,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飞跃,在现代社会下,教师自身可通过几种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
第一,教师要积极阅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只有随着思想的不断变革,才会在新课改中有不断创新。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读文化经典,更应该阅读一些中外教育名著及专业领域的代表作和一部分哲学书籍来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二,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这项活动为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和舞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应该是教育教学研究者,而且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其最重要特征就是具备教科研能力,在不断参与过程中,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另外,又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使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促醒,在反思中进步,积极撰写教学后记和反思日记,积极开展反思讨论,还可进行集体反思,使我们的知识更丰富,理念更先进,效果更明显,构建的课堂更合理。
四、应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课堂不能成为老师的一言堂,教师不能只成为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启迪者、指导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近几年来,课改成功的学校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一规律。如江苏洋思中学,倡导“学生自学,先学后做,当堂训练”的模式,关注每位学生,从差生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方式上的改变、策略上的改变,定会引起课堂成效的变化与提高。
诚然,作为一名小城镇教师有小城镇教师的不易,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行事业,就要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努力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写到这里,不由想起齐鲁名师赵春凤老师的几句话,“教育是阳光的事业,我们要让阳光灿烂;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我们要让人生辉煌”。作一名教师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愿我们小城镇教师能静心守住这一方净土,精心做一名心灵的使者、知识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