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成为超人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do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幻想过拥有超能力吗?力大无穷,无须开口就能交流,拥有多个分身……你相信吗?这些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奇妙能力,你我或许也能拥有。日本科學家、东京大学系统信息学专业教授稻见昌彦所著的《超人诞生:人类增强的新技术》,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未来。
  稻见昌彦是一位关注科幻作品、从科幻作品中获取发明灵感的科学家。作为一位科幻迷,他受《攻壳机甲队》的启发,利用光的回反射和投影技术发明了“光学迷彩”,这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03年“最佳发明”之一。
  《超人诞生:人类增强的新技术》正是通过描述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变成现实的过程,向读者娓娓道来“超人”的发展历史,围绕着“肢体”与“感觉”两大关键词,从“增强肢体”和“创造现实感”两方面,展望了人人可能成为超人的未来。
  什么是“增强肢体”?
  在传统观念中,“义肢”是用人造产品来弥补肢体残缺部位的形态和功能,方便残疾人能像四肢健全者一样活动。稻见昌彦则注意到了体育界的一种新情况:一些残疾运动员借助假肢与健全人竞争时仍不落下风。比如,南非的奥斯卡·皮斯托瑞斯就是一名双腿都安装了假肢的短跑运动员,他以既参加奥运会又参加残奥会而闻名。稻见昌彦认为这类残疾运动员展现了人体的新境界,即人类躯体借助科技得到增强,可能获得更高级的肢体功能。这就是稻见昌彦所关注的“增强肢体”。
  “增强肢体”的研究开发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动力服是相关研究开始的一个契机。“动力服”诞生于1959年罗伯特·海因莱因发表的科幻小说《星河战队》。小说中出现的动力服不仅让人力大无穷,还装备了先进武器等。通用电气曾研究过动力服,并试制了利用液压结构提升人体力量的“哈迪曼”。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动力服的相关研究就此停滞,直到近年才重获关注,并突飞猛进,达到了可以投入实用的水平。例如,依靠人力就能动作的“人体外骨骼”,穿戴它后普通人也能轻松举起大于自己体重的物品;还有借鉴数码相机防抖原理开发的防抖的电动餐勺,患有帕金森病的人群将会切实受惠于这种发明。
  “增强肢体”的发展方向是“工具肢体化”。“不用开口,靠意念与人交流、操作工具”是我们时常幻想的场景。这种幻想或许就可以借助工具肢体化来实现。“猫耳”是在2011年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界50个最佳发明”的娱乐产品,人只要带上模仿猫耳形状的头盔,就能通过安装在额角的电极读取脑电信号,并据此来和他人进行交流。有意识地像感受肢体那样去感受工具,让人像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控制工具正是“工具肢体化”的含义。
  稻见昌彦对于“工具肢体化”的见解十分独到。很多观点认为实现工具肢体化、实现人机交互一定要基于大脑,稻见昌彦则把重点放在了人的肢体上。他指出:人的思考本身就是处于肢体的管辖之下的,因此,脑机交互的更优选择或许是利用肢体。相关方面的成功案例是一家汽车公司的“注意力辅助系统”。为了解决司机过劳驾驶的问题,汽车公司原本希望借助脑机交互界面来判断司机的困意和疲惫,但在实验中发现,只需要解析方向盘操作及其他的一些驾驶动作,就能推测出司机的状态。稻见昌彦形象地说:“肢体就像一台能把大脑发出的微弱信号进行增强的高性能机器。”
  《超人诞生:人类增强的新技术》一书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感觉”。
  你有没有考虑过,“世界”究竟是什么?在书中稻见昌彦会告诉你,“世界”是“感觉”。
  你看到的粉红色,是真实存在的粉红色吗?物理上的“粉红色”其实并不存在。实际上,粉红色是用位于彩虹两端的红色和紫色混合而得到的色彩。人类同时观看红色和紫色这两端的波长光线,使这两种颜色在脑中重叠,从而看到了粉红色。
  所以,“感觉”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人类凭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感受外部环境及其变化的相关信息,从而构建起每个人的“现实感”,得以理解现实世界。人类自身主观感受到的“世界”只存在于人的肢体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之中。稻见昌彦进而指出:由于人对世界的认识基于感觉,现实感就可以被“设计”出来。这正是“VR眼镜和VR头部显示器”的原理。
  “VR头部显示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电影放映员兼摄影师莫顿·海利希在1964年发布的一种街机。人把头放入这个机器的头盔内并握住把手,就能享受到骑摩托兜风的乐趣——耳边传来引擎声,把手上传来震动,前方清风拂面……它的构思就是用“五感”实现现实感,并针对各种感官设置了全方位的刺激,玩家甚至还会在路过比萨店时闻到诱人的比萨香味。像这样对人类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实施人为的刺激,构建与现实相差无几的现实感,就是虚拟现实(VR)的研究领域。
  将“工具肢体化”与 “虚拟现实”两种技术相结合,人类就将进入人人能够拥有多具肢体、人人能够成为超人的时代。稻见昌彦称之为“后肢体时代”。
  比如说,现在已经发明了可以让医生远程看病的设备。这项发明是在物流机器人上安装摄像头和显示屏,医生可以利用这个机器人与不方便去医院的病人交流。如果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医生不仅仅是通过机器人与病人交流,而是仿佛真的就坐在病人面前为其治疗,那么,医疗机器人就成了医生的另一具肢体,远程医疗就真的成为可能。
  相关研究向前发展甚至还能实现真正的“灵魂交换”,让一个人占领另一个人的肉体。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史蒂拉就设计过一件名为“寄生”的装置作品,让他人通过互联网来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这个装置是将大量导线连接到艺术家的肢体上,通过导线向肌肉通电,电流刺激肌肉从而带动手脚活动。
  也或许,多个“灵魂”存在于一具肢体中的场景也能够实现,稻见昌彦把这种情况叫作“肢体融合”。间濑元朗的漫画《投票机器人少女》就讲到一个这样的想法:将每个人的决策整合到一台仿生机器人中,以多数决定少数的原则控制其行动。稻见昌彦认为如果把包括大脑在内的肢体全部数字化,人类就可能实现上述想象,在一具机器人的肢体里塞入许多人的“灵魂”。
  “人人都能成为超人”这一想法看似天方夜谭,但稻见昌彦旁征博引,通过列举科幻作品、现实发明、科技理念等,渐渐将读者说服,把一幅壮阔的未来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
  这样的未来你是否期待?
其他文献
2012年,荷兰艺术家博纳特·斯米蒂斯使用一台烟雾发生器,加上一些水汽和强烈的放电,于室内制造了一个雷暴云团。他将作品命名为“Nimbus II”,此前,他曾在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以室内积雨云为主题的展览——“Nimbus”。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制造积雨云的人?被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抓住,这可不是什么好运气,但暴雨和闪电说不定也有其可爱之处,正如一句谚语所说:“黑暗中总有一线光明。”或者说事物总可
期刊
1.孤独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叫优茗,优茗在十几岁的时候,爆发过一次叛逆期,和那些抽烟喝酒逃课的叛逆相比,优茗的叛逆简直太保守了,伤害值却不低,原因很简单,她自闭了。  那时学校和家长普遍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优茗自己也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好理解为学习压力太大。  她每天都很孤独,哪怕身在乌泱泱的人群里做课间操,自己也像是孤身一个人。很难集中精神看书,上课不敢和老师目光对视,不敢和同学说话,直到
期刊
作为清朝皇帝之一,道光既不是开国之主,也不是亡国之君;算不上昏君,但也鲜有作为。可谓存在感极低,平庸中的平庸,似乎无法作为后世茶余饭后的谈资。  说起道光其人,只隐约记得他是个极为节俭的皇帝。道光继承皇位之前就是个很勤俭的皇子,即位之初,他便发表了《御制声色货利谕》,这是表达他节约理想的宣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义轻利,不蓄私财;二是停止各省进贡;三是不再增减宫殿楼阁。  道光曾言:“百
期刊
在我27岁的时候, 我辞去了一份非常有挑战性的职业——企业管理咨询,转而投入一份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教育。我来到纽约的一所公立学校,教七年级学生的数学。 和别的老师一样,我会给学生们做小测验和考试,会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当这些试卷和作业收上来之后,我计算了他们的成绩。  让我震惊的是,智商的高低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和最差的学生之间唯一的差别。一些在课业上表现很好的学生,并不具有非常高的智商。而一些
期刊
在埃及,出行可选的交通工具不少,可是每一种都有满满的“槽点”。埃及有我体验过的最糟糕的公交系统。  在埃及的头一年,我热情满满地到处去玩,但是到了第二年我就蜕变成了“家里蹲”,距离大于两公里的活动就不想参加了。  埃及的铁路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拥有铁路的国家之一,而如今埃及的铁路运输却变得落后且效率低下。最近听闻埃及已经在修建高铁,可惜在我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恐怕是体验不到了。  我住在亚历山大港,埃
期刊
一  再次听到你的消息是在四年后,我在沿海城市读完大学,又在南方小城短暂实习后,兜兜转转,还是又回到了这座喧闹的北方城市。正是七月盛夏,这座城市没有聒噪的蝉鸣,也无潮湿的空氣。向窗外看去,钢筋水泥、柏油地面折射着夏日毫无保留的阳光,让我觉得连记忆都恍惚了起来。  一直沉寂的高中群,因为有人提议聚一聚而再次活跃起来。你少见地在群里回了句:有时间。我犹豫许久,将回复删了又打,却又在发出去之前删掉了。我
期刊
那时我们中的哪些人将会被留下——  衰老,恍惚,口齿不清——  却乐意谈论我们死去的老朋友?  谈啊谈,像一个老旧的龙头在滴水。  于是那些年轻人,  满怀恭敬,和感人的好奇,  会发现他们自己  已被回忆打动。  被恰好提起的这个  或那个名字,和我们一起做过的事打动。  就像我们也曾充满敬意,但又好奇  而兴奋地,听着有人在我们面前  谈起那些了不起的先辈。  我们中的哪些人将会  对他们的朋
期刊
雷蒙德·卡佛生于1938年,如果活到2020年,他也才82岁。对有些人来说,在世界总体和平的岁月里,如果生活规律,身体得宜,能平平安安活到82岁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但诗人卡佛只活到1988年,50岁就死了。不清楚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总感觉他有什么预感,或者已经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于是写下这样一首诗畅想未来。假如2020年来临,我们该如何回忆自己的诗歌?  这首诗是以向友人倾诉的口吻写的。他说,我们中
期刊
城市里的精灵  我很小的时候,不知为何就学会了“鼠妇”这个词。但真正对鼠妇产生认识,是在初中的生物课上——一个培养皿用纸盖住一半,放入鼠妇之后再置于光下,结果鼠妇全部躲到了有纸挡住光的那邊。  鼠妇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不管你家住单位的家属大院还是胡同大杂院,鼠妇都会是记忆的一部分。  我对它的记忆是20世纪90年代路灯温暖的颜色。  夏天的路灯下总有人围在一起打牌或者下棋,两人下棋十六个人支着,再
期刊
在谈李新勇的《一个险些够着的梦》之前,我想先聊聊近日读的李道新的电影自选集。  “现在总爱想起十五六岁在家乡小镇上寻觅的日子:那是一个又矮、又黑、又瘦的农村少年,单薄的身体淌过寒风,停留在一个小小的书摊旁。”这是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的自选集《光影绵长》里的一段话。作为电影学博士,他谈到幼年失怙,苦难的岁月里唯有残缺书卷和露天电影能够“让贫瘠的心灵短暂地沐浴在梦幻的阳光之中”。但他不哀怨,不退缩,不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