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景生心,体物得神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t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该首诗通过拟人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春雨特征与成都夜雨景象,描述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诗人将春雨描绘得细致形象、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是杜甫最为知名的咏雨诗之一。杜甫创造该首诗前为冬春时节,成都出现旱灾。因此,在春雨来临之际,人们非常欢喜,与久旱逢甘露意思相近,歌颂了万物滋润的景象。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首诗在一开头就用到“好”字描写“雨”。作者通过拟人的形式描写春雨有情有知,懂得人心,流露出喜悦之情。其中,“好”字含有濃浓的情感;而“知时节”则给予了春雨人的情感与生命力,将春雨活化。“发生”则表现了盼望降雨的紧张情绪,春天到了,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其实,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知情,作者赋予春雨情感与灵性,春雨在该季节更带有情致,与作者欣喜之情有着直接联系。
  多好的春雨!首联不仅表达了春雨的降临,还间接地表达诗人急切希望降雨的焦急心情。颔联更多的是听觉描写。春雨降临在漆黑的夜晚、微风徐徐、无声无息滋润着万物,默默地奉献。听春雨的情境诗人表达得更是仔细,春雨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诗人惊喜春雨来得静悄悄,难以入眠。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颔联则进一步凸显了春雨的好,作者通过“潜”“润”“细”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好的特点,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作者通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春雨独具的神采风貌: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诗人通过精细的描写,把景物外部特点和内在气质掌握得如此精准,对自然景观的刻画十分形象。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人通过对夜景的描述倾听细微春雨,颈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漆黑的夜晚凸显出亮色调、颜色鲜亮,有着一定的艺术感。此外,颔联真实地展现出春雨气势,即使在漆黑、乌云密布的夜晚但也无风雨飘摇之势。连江面、小路也看不清,天空中映衬着乌云,地下也如乌云一样黑,想必春雨定会下一整晚。这两句诗描述了夜雨美景,“黑”和“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云厚雨足,极具美感。
  该联与颔联紧密连接,表现了作者希望春雨下一整晚,又担心突然停止,或喜或忧。推开门远望,平时泾渭分明的原野路径与夜晚融为一体,漆黑一片,春雨密集。此时,江船渔火非常夺人眼目,又衬托出夜晚的广漠幽黑,进一步反映出春雨的密集,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最后一联更多的是想象描写,作者看见春雨连绵而想到第二天清晨,锦官城将会形成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勃勃是无声细雨的映衬、滋润洗礼的结果。所以,对花的描写折射出春雨的默默付出。
  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句诗更多写的是想象,与题目“喜”字呼应,诗人联想到雨后清晨锦宫城的美丽景象。春雨下上一夜,万物复苏茁壮生长。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作者通过“红湿”“花重”等词语凸显对人、物的细腻。这样好的春雨下一整晚,自然万物也会得到滋润生长起来。花最能代表春色,带雨绽放,红艳欲滴。当第二天清晨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五、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春夜喜雨》的创造背景是:作者在经过流离转徙后,因为陕西干旱而定居在四川成都,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在该首诗创作前,杜甫已经在成都草堂生活了两年之久,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流,对春雨有着深切的情感继而写下夜晚春夜降临、万物复苏的景象,以歌颂春雨来的及时。
  整首诗从盼望春雨到通过听、看、想象来描写春夜好雨,着重书写了春雨到来的喜爱之情,凸显作者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基于艺术特点分析,该诗句句相应、结构紧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凸显作者喜悦之情,而非直接引用欢喜、愉快类的词语,透露出愉悦气息。人们从首联就能够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凸显题目春雨。颔联着重通过听雨描写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夜”字紧扣主题。颈联则通过看春雨描写喜雨,中间两联合乎律诗一浓一淡的创作手法。尾联则通过想象展开创作,从“夜”写到“晓”,由“雨”到“晴”,凸显了浓厚的艺术情感。其中,“潜”“细”“湿”等一向为人称道,其他词语用得也极为生动准确。“潜”通过拟人化描写凸显春雨来的悄悄,摹春雨来的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状态,引发人们对春雨的浓浓爱意。而“润”字则更是出神入化,形象地描写了春雨对自然万物的恩泽,形情皆备,精深独妙。整首诗都在描写景物,并未直接表达欢喜之情,但无处不凸显喜悦之感,人们从中不难看出诗人语言功底的深厚与才能的高超。
  六、结语
  《春夜喜雨》描绘了一场春雨降临得恰到好处,形象地刻画了春天夜晚雨景与雨后的繁花似锦,表达了作者对春夜的喜爱之情。整首诗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对春夜细雨无私奉献的赞美之情。不管是在景物描写还是在临摹意象、细节刻画上,这首诗都凸显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留给后人一种新的生命情感体验。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2000年《恋爱的犀牛》的大获成功,标志着孟京辉向“人民路线”转型策略的胜利和以反叛、幽默、嘲讽、浪漫等特征为基础的“孟氏”恒定美学风格的成型。从2008年孟京辉于北京创立“蜂巢剧场”至今,孟京辉先锋戏剧创作进入了更为超前、多元、完善的新阶段,其创作重点转为:恒定美学风格下的精雕细琢,表现为:形式探索上强调具体、应时;情感抒发趋于深沉、细腻;商业宣传彰显审美感染力、号召力,以完成其先锋创作在艺术水
期刊
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属于艺术的衍生产品,它源自于地方文化,通过创意思路的转换,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根据地方文化元素、当下受众群体的审美、名人文化的熏陶以及符号图形的特殊含义,设计者重新解构地方文化,将创意与文创产品融会贯通。本文根据文创产品的特点和承载的独特性质,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当地博物馆的基本现状进行创作,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  创产品。  九江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内
期刊
《左传》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本文试从故事因果、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对《左传》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故事的情节化——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叙事文学的要素有三点,首先是情节,即讲什么。叙事文学就是要通过事件的展开来讲故事,但是故事是否能够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要素就要看故事所展开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鲁昭公时期是鲁国五百多年历史中彻底走向衰落的转
期刊
细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人们不难发现,其中交织着复杂多变的主题。罗斯通过塑造一组又一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元素,通过二元对立的手法把这些元素融入其复杂的主题中,凸显了《人性的污秽》所体现出来的富有层次的、寓意丰富的复杂主题,突出了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白人和黑人对立为主线的矛盾冲突。  一、二元对立在《人性的污秽》中的价值  《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
期刊
《追忆似水年华》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奇书,其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又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奠基者,作者以其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写出了二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为人类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一部人生命运的交响乐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1922年逝世,享年51岁。在35岁的时候,他着手准备创作这本书,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奇怪,
期刊
小说《佛罗伦萨的神女》出版于2008年,于2017年底经过翻译在我国国内正式出版,是一部以东西方文化对比以及跨民族、跨宗教、爱情为主题的历史小说,值得思索探讨的视角很多,如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笔者且不谈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单从作者所塑造的具有颠覆性生命力的女性形象这一维度对小说进行分析。书中女性人物众多,笔者在此仅择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三类女性形象——即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合著
期刊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主题一直就是一个颇有争论的话题。从纯文学的角度看,它讲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远大前程”先得后失,又失而复得,幡然悔悟的浪子回头,历经痛苦而抛弃虚伪的价值,正是这些主题才使得作品具有永恒的意义并进入西方文学的主流。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在英国古典文学里,狄更斯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人物。在众多的狄更斯小说里,最能揭示英国这个名利场的莫过于《远大前程》。要认识
期刊
就这样泅过岁月的长河  却发现对你的爱  此生仍不可愈合  你用锐利如剑的词章  在我心上刻下图腾  之后漫长的时光里  我循着本能 将它一寸一寸孤独地喂养  无处觅踪迹  黄花也伴秋风凉  我的哀伤犹显得别样单薄  于是在心里一遍遍暗自揣度  山盼人来 人许山無意  只恐功名负累久 黄土一抔风流去  千情万意无时已 栏杆拍遍  多情词客 更在云烟遮断处  原谅我终于还是与自己暗中和解  穿拂过迷
期刊
《我们的荆轲》是莫言历史剧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他以《史记》中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展开剧本创作,同时对这一具有规范性的历史记载实现了解构,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与史传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在内在品质上与如今社会的精神生态现状有了深度对接。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互文性出发,通过剖析荆轲这一人物的塑造,展现莫言历史剧创作的历史观念与文本特点。  历史题材的戏剧如何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历史剧一定要尊
期刊
春秋中期,郑国弱国无外交的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随着晋楚两国实力的变化,唯强是从,朝晋暮楚,这一点可以通过青铜器体现。因此,本文以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为例,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分析其中典型的晋文化和楚文化因素,再现郑国当时的历史。  1923年8月,新郑南门外的乡绅李锐在凿灌溉用井时,偶然发现青铜器,随后发掘一共得到铜器约89件,碎铜片635块。有大铜鼎、小铜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