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文明性的传承之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精炼、优美、鲜明的艺术样式。从古到今,对联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在提倡国学和书法教育的背景下,让对联走进语文教学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引入对联教学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对联教学;中学语文;必要性;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30-02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1]。对联体现着汉语的对称和谐之美,是最能展现汉语语言文字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古至今,撰写对联、张贴对联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根深蒂固、不可替代的活动。对联是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最为短小精悍的文学艺术样式,是绚烂民族文化中的华彩篇章。从这个层面和意义上来说,对联与语文教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在国学热和书法热的当下,让对联教学走进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对联的文化底蕴
  对联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源于古典诗歌。其中,格律诗中的对偶,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对联创作形式,此后对联便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密切相关。据记载,西蜀的孟昶在过新年时,于寝门桃符板上题词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在他的影响下,宋明以后,楹联之风大兴,读书人便以撰写或题写对联为能事,借以明志遣怀、咏颂寄趣、表现才学、交流感情。再加上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对联更是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和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而,权贵豪绅、文人雅士纷纷将其作为官邸厅堂、苑囿亭台、书房雅舍等处的点缀与装饰,对联成为举首可见的人文景观。明清以来的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回目均是采用對联的形式,给作品更增添了艺术魅力。特别是现在,写春联、贴春联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擅长书法或是提得起毛笔的人几乎都要书写春联。从城镇到乡村,从政府机关到农家小院,对联是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婚丧嫁娶、祝寿乔迁、奠基竣工等重大事件中,往往是要借助对联来渲染氛围,表达各种情怀的。可以说,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如对联这般凸显和普及。对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据此可得出,对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符号,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文明性。
  二、对联教学的必要性
  写对联、贴对联是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最高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自然知道一定的对联知识,能阅读欣赏对联。对联作为传统优秀文化、健康文明的民族风俗习惯应被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今人学对联并不是附庸风雅之举,而是对传统文明风尚的保持与发扬。对联突出的美学特征和广泛的实用性,决定了其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不被涉及和观照。
  无论是作为文学作品阅读还是作为写作训练,对联从未被列入语文教学大纲,各级各类语文教材中也鲜见对联的正式教学篇目,但依笔者所见,这并不意味着对联该在语文教学中消失。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只有少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对联有所涉及或尝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学乃至大学毕业的学生普遍不懂对联,甚至分辨不清上下联,这种现象与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故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入对联,教材也应该适当编入有关对联的篇目或专题内容。
  对联创作讲究词性相对、结构一致、韵律和谐、平仄相对和表达凝炼,对语言感知能力的要求很高。对联一般句式短小,但内容高度浓缩,对语言表达和语言分析的要求很高,需要相当扎实的语言基础。对联创作过程中,作者常常会为斟酌一个词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为使联句工稳而反复斟酌,再三修改,这种对炼句的苛求程度是高于其他文体的写作的。所以,指导学生创作对联的意义就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对联创作,对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其语言表达技巧也相当有效,还可帮助学生改掉遣词造句不严谨的毛病,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2]。
  明清以来的私塾教育中,先生教授弟子时,将对“对子”作为思想启蒙和语言训练的常用手段和基本功课,也作为检测弟子学识和语言才华的方法。当然,现代语文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强调或者过分采取这种手段和方法当然显得古板单一、迂腐可笑,合理运用则不失新鲜感。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此兴趣颇高。笔者布置了上联,学生就跃跃欲试,凝神动手对下联,部分学生还对得像模像样。
  三、对联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切入对联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一)对“对子”
  古代的私塾教育中,先生常常是出“上联”,要求弟子对出“下联”,借以对弟子进行语言训练或学识检测,这是传统的、基本的对联教学法。前些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多次出现过有关对联的命题形式,如2003年全国统考卷(第四套)的语言运用题,分别给出了三幅春联的上联“处处春光好”“一代园丁乐”“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要求考生写出下联。高考命题重返传统出现“对联”,说明了“对联”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这就给对联教学提供了—个重要的契机。当然,先要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由浅入深、由短到长、难易适当。然后,一定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来设计“对联”作业内容,要求不能过高,要让其有所为,充分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切莫设置过难的作业,使学生因噎废食,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二)撰题赠联
  古今文人雅士多相互赠送联语,以表明心志、互诉友情,撰赠对联成为了一种交际的凭借和方式。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可在特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向老师、同学、父母等撰赠对联,这种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兴趣。内容创作可以从言志、明理、感怀、咏物、谐趣等方面入手。如在高一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笔者撰赠全班学生—副对联:“八方集一校,从此同学同乐。同室处三年,于今互爱互帮。”学生甚是感动,相互间的生疏感化解了,顿觉走到一起作为同学的亲近感和责任感。然后笔者又要求学生每人赠教师一副联语,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学对联,尽管其送交的作品大都不符对联的基本要求,但教学的初步目的还是达到了。   (三)撰实用联
  语言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对联在生活中的用处就是装点环境,渲染氛围。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节日、时令和学校重大活动,给学生安排撰写对联的任务,并进行评选及佳联点评,对优秀对联还可请擅长书法的教师或学生书写并悬挂展览。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现代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以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节日等,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义务劳动、表彰大会、文体表演竞赛、中高考、场馆设施奠基与落成等。将对联训练放到这些具有特定意义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使之应时、应景、应人、应事、应情,自会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联引名联导读课文
  对联形式典雅、内容高度浓缩、语调铿锵有力。特别是一些古今名联佳对,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篇目内容恰当地联引名联、设计导语、渲染情境,不失为激趣导入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普遍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的情况下,这种手段利用起来非常方便,还可以与图片影像背景相烘托,效果显著。如介绍杜甫时,引入“民生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讲鲁迅文时,引入“著作最谨严,岂独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教授《滕王阁序》时,引入“我辈复登临极,目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教授《促织》时,引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等。
  (五)布置专题搜集对联
  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搜集对联的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其知识面。如按题材类型来布置,可以是悼念追怀某个或某类历史人物,如孔子、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等;可以是题咏某处名胜古迹,如泰山、黄帝陵、孔林、岳飞庙等;可以是用于某个节日,如植树节、教师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可以是针对某个行业,如学校、医院、乡村文化站(馆)等;可以是名人自策警示、治学修养等。总之,题材的选择要有意義、有针对性,对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的启迪有益为宜。
  另外,师生撰联、概括课文情节内容、评判文学人物形象、进行名联佳对欣赏、开设对联专题讲座等,也是可适当选择的教学手段。
  总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基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是适时的、必要的,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表达能力乃至文化鉴赏品位有着较好的效果。只要见机而行、操作得当,对联教学就可能成为比较突出汉语言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活化与丰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方正.中学语文教学要学点“对联文化”[J].无线音乐·
  教育前沿,2014(2).
  [2]洪合民.让对联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5S).
  【作者简介】
  张宝文(1964~),男,汉族,甘肃通渭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载体。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學中应注意对其开发和利用。笔者所处的陇南市宕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适时地开发和利用本地丰富的乡土资源,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相关专家对乡土资源的研究,分别从时间精力的合理安排、历史教师自身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价值,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思维导图,促进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升,顺利实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阅读;思维导图;文本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28-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落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出现较大变化,传统教学方式已难以满
期刊
【摘 要】同课异构是重要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之一,如何有效利用该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可以为教学探索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有助于教师拓宽教学思路和创新教学方法。本文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英语同课异构教学的实践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英语;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 要】名著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文学智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在新的阅读教学背景下,“名著导读”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结合正变得更加密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名著导读,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展开论述,对如何推进“名著导读”展开探讨。  【关键词】名著阅读;初中语文;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初中历史学科在中考分数中的占比并不算高,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历史学科的受关注度日益提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学科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目前,在国家提倡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历史学科正发挥其特有的意义,同时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些问题也显露了出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促进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素质教育包含的新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其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时,要先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认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再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划分为多个阶段,然后开展探究活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效率,改善传统地理教学现状。  【关键词】探
期刊
【摘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深度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教师实施深度教学时,应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构建良好学习情境、培养和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思维链以及拓展学生视野上,帮助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地理的学习质量。本文将对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关键字】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理念;教学策
期刊
【摘 要】复习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扫清学习盲点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科学的复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掌握相关英语知识。但从教学实践看,初中英语复习中,复习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复习实际效果与预期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现围绕初中英语复习教学展开论述,对话题式复习教学展开探讨,以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话题式复习;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就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46-02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师生之间除了应
期刊
【摘 要】由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文本阅读量,高中语文教学也将从单篇文本阅读教学走向“1+X”群文阅读教学。“阅读展评学习法”是一种通过综合性的阅读展评活动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是在新课标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通过大量例证阐述了该方法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三个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展评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