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性文章,其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亡的原因。
  《过秦论》通篇贯穿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这篇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
  对比论证通常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用正反对照的方法来加以比较,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或让人们看到导致某一结果的真正原因。文章通过层层对比揭示了秦兴秦亡的原因。
  一、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更突出了秦攻取天下时的势如破竹
  秦自孝公崛起,到惠文、武、昭襄王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让其它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咄咄逼人的强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 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二、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的对比,预示了秦灭亡的结局
  秦孝公当政,任用商鞅变法,“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制国,保护农业生产,既积聚了实力,又顺应了民心,因而国家走向兴盛。“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秦走向了强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却采取了各种暴政: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 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样的愚民、弱民、防民的政策,失去了民心。所以,尽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看似强大无比,坚不可摧,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最后走向灭亡。几代秦君,不同国策,不同结局。合国情顺民意则国兴,悖国情逆民意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三、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阐述了秦攻守之势异也
  当时九国之师联合起来攻秦,具备了人、财、物各方面的实力,前文已述,不再赘言。而陈涉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其个人素质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起义军队的组成是“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其武器装备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其“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其起义的影响却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起义的结果是“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一强一弱,一成一败的对比目的不在于比较陈涉与六国谁强谁弱,而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秦当时要统一中国,自然对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秦当时采取的政策既合民意,(苦于战乱,希望统一)又符合历史的潮流。所以秦能够战胜强敌。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势由攻变为守。处于守势,“贵顺权”既施仁政,拢民心。可秦始皇恰恰相反,施暴政,失民心。故败于弱小的陈涉。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四、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
  秦自孝公到始皇,百又余年,“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再到“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势力空前强大。而陈涉乃“ 迁徙之徒,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强秦相提并论。惟一能与强秦一比的就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也就是陈涉起义得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天下民心所向。所以,陈涉“ 一夫作难”秦朝“ 七庙隳”,秦甚至连国君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最弱小的陈涉却推翻了最强大的秦朝,最强大的秦朝却灭亡于最弱小的陈涉。这一强烈的对比说明强弱并不在于地域的广阔,也不在于城池的坚固;不在于人马众多,更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是否施仁政,得人心。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过秦论》通篇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让人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让人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也让我们看到对比论证这一平常普通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其作用多么神奇而强大。由此可见,对比的论证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堪称精彩绝伦。
其他文献
理答也叫应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是师生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话教学理论和师生互动理论,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有效理答是课堂问答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而不当的理答则会泯灭学生的智慧灵感,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里不当的理答形式  1、重
期刊
【摘要】“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措施       “三生教育”包含着生命教育
期刊
【摘要】《指南》中数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纲要》中也指出: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所以,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应该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渗透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利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生活学习、区域操作及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学习数学。  【关键词】幼儿;学习数学;有效途
期刊
在推行卓越课堂的今天,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加强师生间“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不仅可以加快教育进程,而且能提高教育效果。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与老师进行对话谈点体会。  一、让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产生对话的欲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对话的前提,只有创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愿意同老师对话,乐于同老师对话。  教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又能促进学生间良好合作关系。生活中合作,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因此,合作学习,学会合作,对学生、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兴趣;探究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学习语文首先是为了交际,满足沟通和交流的需要。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都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源,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通过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
期刊
中考政治是开卷考试,考试范围广(包括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课本及时事政治),学生携带的资料多(除教材外,还可以携带各种复习资料,如《提要与检测》、《中考模拟试题》等),而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只有60分钟)。根据政治中考特点,并结合对中考政治试题及改革趋势的分析,对搞好考前总复习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参考。  1、学习说明找依据。中考前的《考试说明》对考试的性质、范围、要求以及内容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详
期刊
1、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的学科,物理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把理论的学习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现在的高中物理教学,片面追求理论讲授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现状。现行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注重于教师讲和学生听,教学模式大多是强化训练和搞题海战术。完全颠倒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作用,不利
期刊
作为公民素质考量因素之一,责任是公民人格素质的核心,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责任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培养。责任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初中生的责任教育是社会赋予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初中生的责任意识并不十分强烈,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这与当前我国初中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存在一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