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000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应从学情分析出发,体现语文课堂的儿童味;从目标的制定出发,突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提升语文课堂的生长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儿童味;语文味;生长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中,教师如何引领孩子挖掘文本的育人的价值,下面就我执教《小池塘》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滋味。
  一、从学情分析出发,体现语文课堂的儿童味
  一年级的儿童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形象思维活跃。对于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中缺少方法。另外学前家庭教育的差别,孩子呈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差异。 因此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学习习惯、方法和运用,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达到应有的儿童味。在关注这些内容的同时,教师要深入解析教材、细致解读学情,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提升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动态的资源,适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力。在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小池塘》这篇课文把春天勃勃的生机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意境很美,如诗如画,运用拟人化手法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亮景象。为了表现这种意境,作者采用了六个比喻来表现这种意境:把池塘比作眼睛;把芦苇比作睫毛;把白云比作白鹅;把太阳比作气球;把月牙比作小船;把星星比作珍珠。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好教材。课文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在孩子面前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静态中的动感和生命之美如何使学生领会和领悟,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有形容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为孩子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基于这样的文本定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深入分析。一年级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习惯培养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1.主动识字写字,掌握了一些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编故事等方式识字。2.预习习惯,能根据预习四步法,做到拼一拼,记一记,组一组,读一读。3.同桌合作习惯:两两合作,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及时更正。4.边读边思考、质疑提问的习惯等。由于学生生活在城市居多,对小池塘缺乏感性认识。让学生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情感,有一定困难。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以上目标的制定,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上出儿童味。
  二、从目标的制定出发,突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就像是一艘船需要到达航行的目的地一样,一节课应该从什么地方走向什么地方,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语文课的灵魂。往往我们许多老师却忽视了目标的制定,认为精彩的教学设计和出彩的教学环节最重要。其实没有目标的课堂就像是没有方向的航船,永远都不能到达心中的港口。一开始,我给《小池塘》这课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①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②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后来在试教中发现:1.目标制定中定位不够准确。目标一从学生的角度制定,而目标二则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目标的表述中暴露了教学思路对于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不清晰。2.识字写字目标中概念含糊不清。本课生字教学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需要巩固和提升哪些识字写字的方法。3.学习方法不清晰。学生如何感受春天池塘的明亮和美丽,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目标制定,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剖析,就很难把握儿童学习的梯度,从而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又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1个偏旁部首“纟”,重点识写2个生字“波、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明亮、倒映、鲜红、五彩”等词语的意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悟春天池塘的明亮和美丽。3.展开想象,进行仿句训练,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还找准了突破目标的方法:1.借助多媒体演示,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2.紧扣词句,指导有序观察图画,以读促理解,提升朗读能力。3.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提升语文课堂的生长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孩子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首先就要重视朗读训练。
  许多班级学生由于读书指导不够,出现了严重的唱读、拖腔拖调现象,听起来就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气无力。2011版《语文课程课标》中提及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朗读”,低年级段对于朗读的要求是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当然这仅仅是朗读的一种形式,朗读要注意停顿,要有意识地突出语句中重要的词语。还要注意语调,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标点符号读出语句的高低起伏。另外也要注意语速,随着内容确定朗读的速度,如升调、降调等。总之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一节课有了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量身制定教学目标,自然能够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体现语文课堂的儿童味,突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提升语文课堂的生长味。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深远影响。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当这些校本教材被开发以后,教师该如何利用。很多的时候,教师或许是流于形式地教一教,抑或是学生心血来潮地读一读。我们不禁要问校本课程教学的“质
【摘要】3D技术在电影及生活中广泛运用,迁移于小学语文课堂,以建构主义及巴赫金复调理论为哲学依据,大胆尝试,从立体解词,映射全篇;梯度朗读,强化张力;多层对话,拉近距离;三维读诗,编制诗圈;延展阅读,勇攀高地等多角度进行实践探索,试图达成教师理念上的生长性,操作上的多样性,感受上共振性;学生思维的广角与深入,情感的丰富与厚重,表现的主动与投入;教学由线性而多维,从平面至立体,变单向为多元。  【关
【摘要】读出散文的散文味,去读林语堂的广博,去品谢冰心的清新,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关键词】散文;散文味;《古都的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偶尔翻开书架上的《走,回民国住两天》,读到其中的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在那篇文章中,郁达夫回忆了北平那温馨的冬日,如潮的新绿,清凉的夏日,唯独对于北平的秋日只是
【摘要】在初中生刚入学之时,语文教学即能从临战的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讲解和训练,岂不就轻松自如得多了吗?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很有必要。  【关键词】 反思;教学;存在问题;方法指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我们农村初中正常都采用专题形式复习。往往到这个时候,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诸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摘要】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老师和考生们花大气力去复习,却收效甚微。本文以句面为入手点,抓住词和短语的特征,发现句子的病症所在,并总结出“九看”的判断方法。  【关键词】病句;病症;“九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可以称得上是高考试卷的一棵常青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关于“病句类型”,《考试大纲》规定了六种
【摘要】本文以一年级上册《它是谁》一课的教学案例说开去,阐述了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中的运用,进一步强调了阅读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语言运用;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就是要感悟语言,感悟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什么是感知?就是对语言文字最初的了解。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初读课文”。一年级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就是读通、读懂课文,
【摘要】《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不仅是古代民间文学的不朽之作,也堪称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典范之作。而对刘兰芝婚姻悲剧的解读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将从“角色执着”这一角度来分析其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角色执着;悲剧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光辉之作,其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常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实施高效课堂,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关键是需要正确认识到新课改的本质,坚持从细节入手,抓住课堂精彩瞬间。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之细节把握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细节把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构建高效课堂,便需要准确把握课堂细节,如:从细节处导入课题、巧妙应对突发事
【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
【摘要】“留”“憺”出自“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取于《九歌》中的《山鬼》篇。笔者在分析之后得出“留”为“为……而留”“等待”之义,“憺”应理解为“怅”更佳。  【关键词】留;憺;灵修;山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留”“憺”出自“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取于屈原《九歌》中的《山鬼》篇。现在通行的学生教材,如《古代汉语》《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