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应从学情分析出发,体现语文课堂的儿童味;从目标的制定出发,突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提升语文课堂的生长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儿童味;语文味;生长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中,教师如何引领孩子挖掘文本的育人的价值,下面就我执教《小池塘》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滋味。
一、从学情分析出发,体现语文课堂的儿童味
一年级的儿童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形象思维活跃。对于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中缺少方法。另外学前家庭教育的差别,孩子呈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差异。 因此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学习习惯、方法和运用,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达到应有的儿童味。在关注这些内容的同时,教师要深入解析教材、细致解读学情,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提升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动态的资源,适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力。在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小池塘》这篇课文把春天勃勃的生机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意境很美,如诗如画,运用拟人化手法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亮景象。为了表现这种意境,作者采用了六个比喻来表现这种意境:把池塘比作眼睛;把芦苇比作睫毛;把白云比作白鹅;把太阳比作气球;把月牙比作小船;把星星比作珍珠。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好教材。课文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在孩子面前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静态中的动感和生命之美如何使学生领会和领悟,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有形容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为孩子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基于这样的文本定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深入分析。一年级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习惯培养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1.主动识字写字,掌握了一些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编故事等方式识字。2.预习习惯,能根据预习四步法,做到拼一拼,记一记,组一组,读一读。3.同桌合作习惯:两两合作,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及时更正。4.边读边思考、质疑提问的习惯等。由于学生生活在城市居多,对小池塘缺乏感性认识。让学生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情感,有一定困难。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以上目标的制定,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上出儿童味。
二、从目标的制定出发,突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就像是一艘船需要到达航行的目的地一样,一节课应该从什么地方走向什么地方,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语文课的灵魂。往往我们许多老师却忽视了目标的制定,认为精彩的教学设计和出彩的教学环节最重要。其实没有目标的课堂就像是没有方向的航船,永远都不能到达心中的港口。一开始,我给《小池塘》这课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①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②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后来在试教中发现:1.目标制定中定位不够准确。目标一从学生的角度制定,而目标二则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目标的表述中暴露了教学思路对于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不清晰。2.识字写字目标中概念含糊不清。本课生字教学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需要巩固和提升哪些识字写字的方法。3.学习方法不清晰。学生如何感受春天池塘的明亮和美丽,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目标制定,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剖析,就很难把握儿童学习的梯度,从而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又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1个偏旁部首“纟”,重点识写2个生字“波、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明亮、倒映、鲜红、五彩”等词语的意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悟春天池塘的明亮和美丽。3.展开想象,进行仿句训练,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还找准了突破目标的方法:1.借助多媒体演示,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2.紧扣词句,指导有序观察图画,以读促理解,提升朗读能力。3.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提升语文课堂的生长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孩子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首先就要重视朗读训练。
许多班级学生由于读书指导不够,出现了严重的唱读、拖腔拖调现象,听起来就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气无力。2011版《语文课程课标》中提及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朗读”,低年级段对于朗读的要求是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当然这仅仅是朗读的一种形式,朗读要注意停顿,要有意识地突出语句中重要的词语。还要注意语调,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标点符号读出语句的高低起伏。另外也要注意语速,随着内容确定朗读的速度,如升调、降调等。总之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一节课有了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量身制定教学目标,自然能够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体现语文课堂的儿童味,突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提升语文课堂的生长味。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课堂;儿童味;语文味;生长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中,教师如何引领孩子挖掘文本的育人的价值,下面就我执教《小池塘》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滋味。
一、从学情分析出发,体现语文课堂的儿童味
一年级的儿童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形象思维活跃。对于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中缺少方法。另外学前家庭教育的差别,孩子呈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能力差异。 因此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学习习惯、方法和运用,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达到应有的儿童味。在关注这些内容的同时,教师要深入解析教材、细致解读学情,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提升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动态的资源,适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力。在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小池塘》这篇课文把春天勃勃的生机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意境很美,如诗如画,运用拟人化手法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亮景象。为了表现这种意境,作者采用了六个比喻来表现这种意境:把池塘比作眼睛;把芦苇比作睫毛;把白云比作白鹅;把太阳比作气球;把月牙比作小船;把星星比作珍珠。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好教材。课文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在孩子面前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静态中的动感和生命之美如何使学生领会和领悟,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有形容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为孩子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基于这样的文本定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深入分析。一年级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习惯培养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1.主动识字写字,掌握了一些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编故事等方式识字。2.预习习惯,能根据预习四步法,做到拼一拼,记一记,组一组,读一读。3.同桌合作习惯:两两合作,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及时更正。4.边读边思考、质疑提问的习惯等。由于学生生活在城市居多,对小池塘缺乏感性认识。让学生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情感,有一定困难。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以上目标的制定,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上出儿童味。
二、从目标的制定出发,突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就像是一艘船需要到达航行的目的地一样,一节课应该从什么地方走向什么地方,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语文课的灵魂。往往我们许多老师却忽视了目标的制定,认为精彩的教学设计和出彩的教学环节最重要。其实没有目标的课堂就像是没有方向的航船,永远都不能到达心中的港口。一开始,我给《小池塘》这课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①学会课文中的7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②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后来在试教中发现:1.目标制定中定位不够准确。目标一从学生的角度制定,而目标二则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目标的表述中暴露了教学思路对于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不清晰。2.识字写字目标中概念含糊不清。本课生字教学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需要巩固和提升哪些识字写字的方法。3.学习方法不清晰。学生如何感受春天池塘的明亮和美丽,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目标制定,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的剖析,就很难把握儿童学习的梯度,从而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又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1个偏旁部首“纟”,重点识写2个生字“波、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明亮、倒映、鲜红、五彩”等词语的意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体悟春天池塘的明亮和美丽。3.展开想象,进行仿句训练,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还找准了突破目标的方法:1.借助多媒体演示,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2.紧扣词句,指导有序观察图画,以读促理解,提升朗读能力。3.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提升语文课堂的生长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孩子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首先就要重视朗读训练。
许多班级学生由于读书指导不够,出现了严重的唱读、拖腔拖调现象,听起来就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气无力。2011版《语文课程课标》中提及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朗读”,低年级段对于朗读的要求是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当然这仅仅是朗读的一种形式,朗读要注意停顿,要有意识地突出语句中重要的词语。还要注意语调,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标点符号读出语句的高低起伏。另外也要注意语速,随着内容确定朗读的速度,如升调、降调等。总之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一节课有了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量身制定教学目标,自然能够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体现语文课堂的儿童味,突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提升语文课堂的生长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