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释义札记一则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9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憺”出自“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取于《九歌》中的《山鬼》篇。笔者在分析之后得出“留”为“为……而留”“等待”之义,“憺”应理解为“怅”更佳。
  【关键词】留;憺;灵修;山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留”“憺”出自“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取于屈原《九歌》中的《山鬼》篇。现在通行的学生教材,如《古代汉语》《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均收录了本篇。
  《古代汉语》对全句进行了解释:“因为挽留灵修(山鬼思念的人),在一起尽享欢乐,忘了归去。”[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留”没有解释,释“憺”为“(dàn旦),安。”[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房开江主编)相对应的解释为“留,等待。灵修,神明美好,这里指山鬼所思念的人。憺,安然。”[3]。综上,三书对该句释义各有出入,一译挽留山鬼思念的对象(乐以忘归),一译等待山鬼思念的对象(乐以忘归),一译挽留山鬼(乐以忘归)。
  历来释义众说纷纭。洪兴祖补注:“曰:留,止也。不必读为宿留之留。此言当及年德盛壮之时,留于君所。”[4]朱熹注:“灵修,亦谓前所欲媚者也。欲俟其至,留使忘归,不然则岁晚而无与为乐矣。”[5]郭沫若译:“憺,安。‘留灵修兮憺忘归’,是山鬼想望能留住她所思念的人,使之安然忘归;实际她所思之人并未来。岁,年岁。晏,晚。岁既晏,犹言年华老大。孰,谁。华,同花。孰华予,犹言谁还爱我呢?以上八句是山鬼述说她本来处于“山之阿”的“幽篁”里,为“折芬馨兮遗所思”而来,但因道路险阻艰难而来迟,未见所思之人。于是她登高远望,只见风雨变幻,更增加了她的别离之思和迟暮之感。[6]黄寿祺、梅桐生认为:“憺,安定。按,这句是山鬼的愿望。她希望灵修能到这里来,然后留住他,使他乐而忘返。”[7]即“我要让你留下乐而忘返。”[7]蒋骥注:“灵修,谓山鬼。憺忘归,述相遇之乐也。公子与君,盖思人之通称。皆指山鬼也。”[8]金开诚注:“灵修,指恋人。‘留灵修’,意思是为了让恋人可能留下来。憺,安心地,安于。”[9]
  可以说,本句关键动作一个是“留”,一个是“憺”。下面,我们就从“留”字开始入手,逐字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从全文来看,山鬼一开始就“若”现于“山之阿”。也就是说,若隐若现出现在山隅之处,接着就是“路险难兮独后来,”即道路陡峭难行她独自行进。其次,在她“独”来后,又是“表独立兮山之上。”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山巅。不难看出,她一直“独”身一人,即她所爱的对象一直没有出现。
  于是接下来文中才继续写她“怨公子”,怨对方“(君)思我兮不得闲”及“(君)思我兮然疑作”,最后又以自勉似的口吻“思公子兮徒离忧”一句宣告该篇的结束。
  不难发现,山鬼所爱的对象从始至终都没有露面,那么既然对方来都不曾来,《古代汉语》中作“挽留”义解释就站不住脚。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全文大意先就进行了把握,于开头标明解题:“本篇写山鬼(当系山中女神)等待所爱的对象不来,忧思悲哀而独自归去的情景。”[2]那么,此处释义如何理解?于是,将“灵修”之释作了修改:“灵修……这里指山鬼。”[2]这一解释与传统乃至一般现代解释截然相悖,并且照解题及上下文看,既然所爱的对象没来,而此句中从格式上看“留灵修”与“憺忘归”的主语为同一人,同时可以肯定,执行“忘归”动作的主体只能是山鬼,被这样一修改后,后半句“憺忘归”的执行主语没有着落。
  笔者认为,“留”译作“为……而留”,即“等待”之义合适。这一用法在屈原另作《九章》中就有,如:
  “君不行兮夷犹豫,蹇谁留兮中洲?”(《湘君》)
  王逸注:“留,待也。”《词源》中将之作为例句置于“留”的第五条解释“等候,伺候”后。[10]“留灵修”译为“为灵修而留”、“等候灵修”的话,上述问题可迎刃而解。
  同时,再看“憺”义。既然等待所爱的对象,那么当对象没来时,又怎么可能“憺”(欢乐,安然)忘归?其实,像《古代汉语》将之看作“欢乐”义类,仅仅只看到了“憺”的一面。比如,就《楚辞》而言,篇中就有多个“憺”:
  有关欢乐有关的“憺”,如“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 (《东君》)“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云中君》;也有掩饰担忧时安静的“憺”,如“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抽思》);还有与忧有关的“憺”,如“畜怨兮积累,心烦憺兮忘食事。”(《九辩》)……
  《山鬼》中的“憺”,照上下文语境看,不应将《东君》中那句形式相似的“憺兮忘归”中之“憺”义照搬过来,因为即使在相似形式中,词义也会不同,如《山鬼》中与“憺忘归”相对的“怅忘归”字样就一模一样地出现于《河伯》“日将暮兮怅忘归”中,王逸就充分联系上下文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这样“心意飞扬,志欲升天”之境将它译为“……言己心乐志说,忽忘还归也”,而不是搬套《山鬼》中“惆怅”义的“怅忘归”。
  综上,这一句中“憺”解释为与之格式相对应句子中的“怅”。事实上,等待所爱对象的心情本就可以用“怅”来形容,一方面既不是十分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并不是非常的伤心。如此,“憺”的释义问题一旦迎刃而解,“留”字的解释也就十分简单了,“留”字就可以很容易地被解释为“等待”。
  同时,这种等待思念的相同情形也常出现于同一作者的同一文学作品中。比如《山鬼》开头这一句“岁月忽已晚,思君令人老”,就与“留灵修兮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朱熹注.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屈原著,郭沫若译.离骚九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8]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9]金开诚.楚辞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10]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课题来源:2014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说文通训定声》与同族词研究” (课题号:14GZQN23);2013年贵州师范学院一般博士项目“从族属角度切入研究《说文通训定声》”
  (课题号:13BS002)。
  作者简介:黄琼,女,湖南涟源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改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路紊乱、语言乏味的现状,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应该根据实际,从基础的东西学起,多一点积累,多一些借鉴。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必经阶段,创新是积累、借鉴的归宿。积累借鉴最终的目的就是创新,写作必须突破“模式”再创新,这是“写得好”的关键。  【关键词】写作;积累;借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我看过不少的学生
【摘要】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深远影响。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当这些校本教材被开发以后,教师该如何利用。很多的时候,教师或许是流于形式地教一教,抑或是学生心血来潮地读一读。我们不禁要问校本课程教学的“质
【摘要】3D技术在电影及生活中广泛运用,迁移于小学语文课堂,以建构主义及巴赫金复调理论为哲学依据,大胆尝试,从立体解词,映射全篇;梯度朗读,强化张力;多层对话,拉近距离;三维读诗,编制诗圈;延展阅读,勇攀高地等多角度进行实践探索,试图达成教师理念上的生长性,操作上的多样性,感受上共振性;学生思维的广角与深入,情感的丰富与厚重,表现的主动与投入;教学由线性而多维,从平面至立体,变单向为多元。  【关
【摘要】读出散文的散文味,去读林语堂的广博,去品谢冰心的清新,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关键词】散文;散文味;《古都的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偶尔翻开书架上的《走,回民国住两天》,读到其中的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在那篇文章中,郁达夫回忆了北平那温馨的冬日,如潮的新绿,清凉的夏日,唯独对于北平的秋日只是
【摘要】在初中生刚入学之时,语文教学即能从临战的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讲解和训练,岂不就轻松自如得多了吗?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很有必要。  【关键词】 反思;教学;存在问题;方法指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我们农村初中正常都采用专题形式复习。往往到这个时候,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方面的诸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摘要】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老师和考生们花大气力去复习,却收效甚微。本文以句面为入手点,抓住词和短语的特征,发现句子的病症所在,并总结出“九看”的判断方法。  【关键词】病句;病症;“九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可以称得上是高考试卷的一棵常青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关于“病句类型”,《考试大纲》规定了六种
【摘要】本文以一年级上册《它是谁》一课的教学案例说开去,阐述了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中的运用,进一步强调了阅读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语言运用;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就是要感悟语言,感悟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什么是感知?就是对语言文字最初的了解。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初读课文”。一年级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就是读通、读懂课文,
【摘要】《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不仅是古代民间文学的不朽之作,也堪称中国古代爱情悲剧的典范之作。而对刘兰芝婚姻悲剧的解读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将从“角色执着”这一角度来分析其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角色执着;悲剧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光辉之作,其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常被收入高中语文教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实施高效课堂,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关键是需要正确认识到新课改的本质,坚持从细节入手,抓住课堂精彩瞬间。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之细节把握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细节把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构建高效课堂,便需要准确把握课堂细节,如:从细节处导入课题、巧妙应对突发事
【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