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儿童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要树立以儿童为本和理性施教的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德国家庭教育的解读,期望得出一些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德国家庭教育;启示
在德国,教育幼儿一直被认为是父母的责任,学前教育机构只是家长教育儿童的助手,因此,大部分的幼稚园实行半日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德国幼教界认为家庭教育是无法用幼稚园教育取代的,因而德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德国宪法明文规定: 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1]正是基于社会和法律层面的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德国家庭教育在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上具有自身的特色。
一、从教育理念看
德国近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被视为人生起点的家庭教育在实现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家庭中的父母会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给予绝对的尊重与平等,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独立
德国父母认为培养孩子走向社会时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是教育的目标,因而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自孩子出生,父母就给孩子开一个银行账户,目的是从小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钱财,使孩子能够有计划的支配自己的钱财,培养其理财能力。同时父母十分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房间就是他们独立活动的空间,不经同意不能翻看孩子的东西,为的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以及互相尊重的优良品德。
(二)选择
德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孩子具有选择人生道路和个人兴趣的权利。[2]比如上什么学校,有什么兴趣,孩子都有绝对的选择权,即使与父母的意愿相悖,他们也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的作用只是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帮助子女分析他们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在此基础上做出实事求是的决定。这种方式不仅满足孩子渴望自由选择的愿望,也加深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度。一旦选择,父母会鼓励孩子坚持努力达到目标,以免半途而废。德国父母希望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守信的公民。
(三)朋友
父母非常注意做孩子的朋友,并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当孩子遇到个人问题和烦恼使,父母经常会用倾听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观点,这表示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孩子需要得到尊重和关心。[3]此外,在孩子交友方面,尤其是与异性朋友交友,德国父母会感到欣慰,因为他们认为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在实际与人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以阻止的方式会阻碍孩子的学习甚至成长。
(四)尊重平等
尊重平等是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在德国“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已成为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基本原则。[4]在德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生活方式。这种保守秘密的观念被视为对独立人格的一种尊重,也是取得孩子信任的保障,同时也向孩子展示如何尊重平等待人,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从教育方式看
德国的教育非常重视“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从幼儿本身的需要出发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培养每个人。
(一)基于自然
德国父母认为孩子首先是个自然人,然后通过与周围环境接触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他们认为“孩子是一粒种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才能成长,不可过于控制”。[5]因此,孩子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与生俱来的默契。如秋天的时候,父母会带着孩子去捡树叶、摘松球,并利用这些自然的材料做成各种艺术品,使家庭里到处都充满自然艺术的气息。德国的冬天很冷,但是德国父母依然会带着孩子去亲近自然,在他们看来,严寒教育本来就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孩子们都应该参加户外运动。[6]此外,在亲近自然的同时,父母还会的强化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德国父母认为孩子是个观察家,因此父母非常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态度向孩子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5]如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如果迟到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也会很内疚的向朋友道歉请求原谅,这种行为不单单是迟到表示歉意,而是给孩子树立要守时的榜样,同时也是发自内心的习惯性行为。[7]因此,德国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给孩子做榜样,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思想成为德国父母的习惯。
(三)注重实践
德国有句名言:“用自己的手打天下”。[8]在德国,大多数家庭都有一间自己的地下小工厂,有各种各样的家庭工具,孩子可自由操作,目的是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德国没有专业的房屋装修公司,因此房屋装修靠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心情装饰房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执行力、动手能力和自信心,还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审美情操,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另外,德国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劳逸结合,德国是一个注重工作效率的国家,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5]因此,让孩子能够意识到劳动与休息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每到周末家长会拿出一天的时间与孩子一起享受放松的家庭生活,从而为下个星期做好体力和精神上的充分准备,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寓教于乐
德国教育观是: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苦役。[6]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教育观,德国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更多的是尊重和引导。德国幼教界认为,孩子进小学前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不对孩子进行读写算方面的练习,因此孩子的早期活动主要是玩,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能过掌握必备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在动手的同时能够促进孩子多种运动技能的发展。 三、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尊重平等的育儿观
尊重和自由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德国家庭教育中,尊重是前提,贯穿其的始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父母认为孩子是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兴趣。[4]正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人格的平等,才保证了孩子能过在家庭里自由畅谈及辩论,不仅深化了亲子之间的关系,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而在我国,由于受家庭等级观念的影响,仍有很多家长不尊重孩子想法,不平等的对待孩子,甚至对子女进行强悍管制,家长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行为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很容易生成自卑、忧虑、孤僻的性格,抹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渗透性,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行为都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孩子。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子女之间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促使幼儿健康全面的成长。
(二)理性施爱,给予孩子实践的空间
爱孩子是教育的基础,德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使其成为完整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家长即不能一味放纵溺爱也不能过度限制压迫,而是要理性施爱,适当控制自己的情感。家庭里,孩子有自己独立实践的空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独立完成,作为独立的个体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在我国,很多家长以爱孩子的立场越俎代庖替孩子包办了所有事情,这不仅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使其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任何技能技巧、能力和品德的生成,都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了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实践空间才能发展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避免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自己的空间,使其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父母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是一个“小模仿者”,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5]在德国,在为人父母之前,他们都会提前向已经成为父母的人请教,做一些心理及物质上的的准备,孩子出生以后,由母亲或者父亲或者双亲亲自抚养,不假手与他人,即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一般也只是在幼儿园呆半天,而大部分时间跟父亲或母亲在一起。考虑到孩子十八岁以后要自立,独立的生活,所以父母通过身教和实际锻炼的方式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会性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在中国,很多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是口头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自己却不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又怎么会服气呢?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父母应该重视榜样作用的发挥,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
(四)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注重与孩子之间良好感情关系的建立。与儿童之间培养一种积极的、安全稳定的情感关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心智的养成,更有利早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使其与他人和谐相处,更加融洽。而中国的父母关注的不是孩子情感的培养,更多的是关心孩子能学习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汉字、报什么培训班等,忽视了对孩子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因此我国的父母应从注重知识技能转移到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来,这样才能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综上所述,德国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是从儿童个体出发,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主体。同时也注重父母自身的教养方式,儿童通过父母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以儿童为本的基础上,父母的引导、照顾,对他们今后的良好关系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总之,德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转载自: 燕子.德国人的儿童观[J].中华家教,2004(7).
[2]张可创. 尊重而不迁就 宽松而不放任——解读德国家庭教育关键词[J]. 教师博览, 2004(6): 10–11.
[3]李里. 德国的家庭教育[J]. 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3): 125.
[4]朱婕. 德国家庭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15(5): 31–33.
[5]姜超. 德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12): 46–48.
[6]侯彩颖. 直面德国的家庭教育[J]. 中小学德育, 2011(12): 84–85.
[7]杨文. 无处不在的德国家庭教育[J]. 家长, 2008(1): 21–22.
[8]黄学锋. 德国家庭教育:动手才会动脑[J]. 希望月报, 2002(21): 24–26.
【关键词】:儿童;德国家庭教育;启示
在德国,教育幼儿一直被认为是父母的责任,学前教育机构只是家长教育儿童的助手,因此,大部分的幼稚园实行半日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德国幼教界认为家庭教育是无法用幼稚园教育取代的,因而德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德国宪法明文规定: 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1]正是基于社会和法律层面的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德国家庭教育在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上具有自身的特色。
一、从教育理念看
德国近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被视为人生起点的家庭教育在实现教育的基本理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家庭中的父母会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给予绝对的尊重与平等,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独立
德国父母认为培养孩子走向社会时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是教育的目标,因而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自孩子出生,父母就给孩子开一个银行账户,目的是从小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钱财,使孩子能够有计划的支配自己的钱财,培养其理财能力。同时父母十分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房间就是他们独立活动的空间,不经同意不能翻看孩子的东西,为的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以及互相尊重的优良品德。
(二)选择
德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孩子具有选择人生道路和个人兴趣的权利。[2]比如上什么学校,有什么兴趣,孩子都有绝对的选择权,即使与父母的意愿相悖,他们也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的作用只是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帮助子女分析他们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在此基础上做出实事求是的决定。这种方式不仅满足孩子渴望自由选择的愿望,也加深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度。一旦选择,父母会鼓励孩子坚持努力达到目标,以免半途而废。德国父母希望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守信的公民。
(三)朋友
父母非常注意做孩子的朋友,并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当孩子遇到个人问题和烦恼使,父母经常会用倾听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观点,这表示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孩子需要得到尊重和关心。[3]此外,在孩子交友方面,尤其是与异性朋友交友,德国父母会感到欣慰,因为他们认为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在实际与人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以阻止的方式会阻碍孩子的学习甚至成长。
(四)尊重平等
尊重平等是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在德国“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已成为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基本原则。[4]在德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生活方式。这种保守秘密的观念被视为对独立人格的一种尊重,也是取得孩子信任的保障,同时也向孩子展示如何尊重平等待人,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从教育方式看
德国的教育非常重视“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从幼儿本身的需要出发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培养每个人。
(一)基于自然
德国父母认为孩子首先是个自然人,然后通过与周围环境接触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他们认为“孩子是一粒种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才能成长,不可过于控制”。[5]因此,孩子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与生俱来的默契。如秋天的时候,父母会带着孩子去捡树叶、摘松球,并利用这些自然的材料做成各种艺术品,使家庭里到处都充满自然艺术的气息。德国的冬天很冷,但是德国父母依然会带着孩子去亲近自然,在他们看来,严寒教育本来就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无论天气如何恶劣,孩子们都应该参加户外运动。[6]此外,在亲近自然的同时,父母还会的强化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德国父母认为孩子是个观察家,因此父母非常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态度向孩子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5]如德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如果迟到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也会很内疚的向朋友道歉请求原谅,这种行为不单单是迟到表示歉意,而是给孩子树立要守时的榜样,同时也是发自内心的习惯性行为。[7]因此,德国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给孩子做榜样,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思想成为德国父母的习惯。
(三)注重实践
德国有句名言:“用自己的手打天下”。[8]在德国,大多数家庭都有一间自己的地下小工厂,有各种各样的家庭工具,孩子可自由操作,目的是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德国没有专业的房屋装修公司,因此房屋装修靠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孩子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心情装饰房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执行力、动手能力和自信心,还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审美情操,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另外,德国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劳逸结合,德国是一个注重工作效率的国家,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5]因此,让孩子能够意识到劳动与休息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每到周末家长会拿出一天的时间与孩子一起享受放松的家庭生活,从而为下个星期做好体力和精神上的充分准备,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寓教于乐
德国教育观是: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苦役。[6]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教育观,德国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更多的是尊重和引导。德国幼教界认为,孩子进小学前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不对孩子进行读写算方面的练习,因此孩子的早期活动主要是玩,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能过掌握必备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在动手的同时能够促进孩子多种运动技能的发展。 三、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尊重平等的育儿观
尊重和自由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德国家庭教育中,尊重是前提,贯穿其的始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父母认为孩子是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兴趣。[4]正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人格的平等,才保证了孩子能过在家庭里自由畅谈及辩论,不仅深化了亲子之间的关系,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而在我国,由于受家庭等级观念的影响,仍有很多家长不尊重孩子想法,不平等的对待孩子,甚至对子女进行强悍管制,家长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行为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很容易生成自卑、忧虑、孤僻的性格,抹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渗透性,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行为都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孩子。因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子女之间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促使幼儿健康全面的成长。
(二)理性施爱,给予孩子实践的空间
爱孩子是教育的基础,德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使其成为完整的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家长即不能一味放纵溺爱也不能过度限制压迫,而是要理性施爱,适当控制自己的情感。家庭里,孩子有自己独立实践的空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独立完成,作为独立的个体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在我国,很多家长以爱孩子的立场越俎代庖替孩子包办了所有事情,这不仅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使其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任何技能技巧、能力和品德的生成,都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了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实践空间才能发展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避免养成懒惰的习惯。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自己的空间,使其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父母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是一个“小模仿者”,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5]在德国,在为人父母之前,他们都会提前向已经成为父母的人请教,做一些心理及物质上的的准备,孩子出生以后,由母亲或者父亲或者双亲亲自抚养,不假手与他人,即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一般也只是在幼儿园呆半天,而大部分时间跟父亲或母亲在一起。考虑到孩子十八岁以后要自立,独立的生活,所以父母通过身教和实际锻炼的方式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会性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在中国,很多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是口头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自己却不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又怎么会服气呢?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父母应该重视榜样作用的发挥,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
(四)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注重与孩子之间良好感情关系的建立。与儿童之间培养一种积极的、安全稳定的情感关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健全人格和心智的养成,更有利早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使其与他人和谐相处,更加融洽。而中国的父母关注的不是孩子情感的培养,更多的是关心孩子能学习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汉字、报什么培训班等,忽视了对孩子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因此我国的父母应从注重知识技能转移到情感态度的培养上来,这样才能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综上所述,德国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是从儿童个体出发,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主体。同时也注重父母自身的教养方式,儿童通过父母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以儿童为本的基础上,父母的引导、照顾,对他们今后的良好关系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总之,德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转载自: 燕子.德国人的儿童观[J].中华家教,2004(7).
[2]张可创. 尊重而不迁就 宽松而不放任——解读德国家庭教育关键词[J]. 教师博览, 2004(6): 10–11.
[3]李里. 德国的家庭教育[J]. 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3): 125.
[4]朱婕. 德国家庭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15(5): 31–33.
[5]姜超. 德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12): 46–48.
[6]侯彩颖. 直面德国的家庭教育[J]. 中小学德育, 2011(12): 84–85.
[7]杨文. 无处不在的德国家庭教育[J]. 家长, 2008(1): 21–22.
[8]黄学锋. 德国家庭教育:动手才会动脑[J]. 希望月报, 2002(21): 24–26.